《天氣與氣候》教學設計(精選3篇)
《天氣與氣候》教學設計 篇1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
一.天氣及其影響
1.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來描述天氣。
2.天氣的特點:⑴天氣反映了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他是經常變化的。
⑵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
1.衛星云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區。
2.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的主要環節:獲取情報→接受信息→制作成圖表→得出結論→電視播報
3.天氣預報的內容: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a.氣溫:大氣冷熱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為0,表示肯定”無雨“。
c.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13級,次數越大,風力越強,所用符號一杠表示二級。
4.天氣圖:按照專門規定的數字符號,把收集到的同一地點的氣象觀測記錄填在地圖上,這種圖叫天氣圖,天氣圖是氣象工作者預報天氣的主要工具。
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1.空氣質量的高低,于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新鮮的空氣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氣污染指數大,對人體有害。
第二節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一.氣溫與我們
1.氣溫:我們把大氣的溫度稱為氣溫。氣溫一般用℃表示,讀作攝氏度。
2.氣溫的觀測:通常一天要進行4次,一般在8時,14時,20時,2時。
3.測試氣溫的儀器:放在百葉箱的溫度計(百葉箱要離地1.5米)
4.日平均氣溫: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次數就是日平均氣溫。
日平均氣溫=一日之內氣溫觀測值之和÷觀測次數
月平均氣溫=一月內日平均氣溫之和÷當月天數
年平均氣溫=一年內月平均氣溫之和÷月數(12個月)
二.氣溫的變化
1.氣溫的日變化: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2.氣溫的年變化:
大陸: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
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
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海洋:一年當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氣溫出現在8月,南半球出現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氣溫出現在8月,北半球最低氣溫出現在2月
3.氣溫日較差: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一年內最高月平均氣溫和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
二.氣溫的分布
1.等溫線:在地圖上把氣溫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溫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2.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3.當等溫線呈封閉形狀時,如果中心氣溫比周圍氣溫低,表示這里就是低溫中心,如果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4.氣溫的分布規律:⑴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⑵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⑶同一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⑷同一地點,海拔低,氣溫高,海拔高,氣溫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5.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⑴緯度因素⑵海陸因素⑶地形因素
第三節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與我們
1.降水: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劃分:根據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的多少,氣象部門把降雨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級。
4.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規律:
⑴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少,兩極地區降水少
⑵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少。
⑶在溫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2.在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4.影響降水的因素: ①緯度位置②海陸位置③地形因素
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一.氣候地區差異
1.氣候: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2.氣候一般只注意氣溫,降水兩個因素。
3.熱帶地區分布的氣候類型:⑴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⑵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雨季和干季)⑶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濕兩季⑷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
4.溫帶地區分布的氣候類型:⑴地中海氣候:夏季干旱炎熱,冬季溫濕多雨⑵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分配均勻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⑷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⑸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降水少
5.寒帶地區的氣候類型:⑴極地氣候:終年寒冷干燥
6.高原山地氣候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1.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氣候也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的影響最顯著。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水分。
《天氣與氣候》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點:
天氣與氣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的內容,主要涉及到天氣和氣候定義、特點及區別、衛星云圖、天氣符號和天氣預報、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及成因等要點。
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從天氣對人們生活活動的影響到判讀衛星云圖,以及進行家鄉的天氣預報均反映了天氣情況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理念。
2、教學目標:
依據現有地理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將教學的目標定為:
(認識目標)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看簡單的天氣圖,了解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
(能力目標)通過天氣和氣候的比較,加強判斷、分析的能力。
通過衛星云圖預測未來兩天的天氣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目標)通過對祖國、家鄉天氣情況的查找和預報,加強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能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加強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從此學會關注環境、關注環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3、教學重難點:重點為讀懂衛星云圖和識記天氣符號,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世界氣候類型;難點是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律,影響氣候的因素。
二、說教法
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為主線、育人為主旨的教學原則,從初一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心理學角度的特點出發,本節我采用了電腦網絡互動教學法、探究、討論教學以及游戲教學法。三種方法相輔相承,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在判讀衛星云圖、識記天氣符號時我主要是通過過探究討論的方法極大的激活了學生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創新意識的解放和提高。而且,通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討論研究,變個體學習為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和辯解,使學生的智力相互激勵,產生智力的群體效應,形成思維高潮。
在識記天氣符號時游戲法的設制又考慮到了初一學生的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征,在游戲中掌握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課堂中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是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
當前初一學生的思維發展主要表現為形象思維為主體,并向理論思維轉換的過程。因此,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讓學生通過互動合作,積極動腦、解決問題,形成邏輯判斷和推力能力;在天氣預報的環節中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總之,通過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可以學會發展的探究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整節課的內容分為6個環節:課堂引入、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比較、識別天氣符號、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以螺旋式上升達到復習目的。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師能否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是順利進入課堂教學的關鍵,在這里我運用了中國神舟五號的發射等錄像及對發射日期的疑問:當時神州5號飛船的發射并沒有決定僅僅設在10月15日發射,而是說在14至17日之間候機發射,為什么要進行候機發射呢?從這里開始誘導學生關注天氣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學生一下進入到了興奮狀態,順利完成了課題的導入。
2、天氣與氣候--辨一辨
在生活中運用這兩個術語才是要學生達成的最終目標。于是,我出示了一組生活中常用到的語句,通過對詞語的選擇讓他們意識到了兩個概念的根本區別,并完成了兩者區別列表,最后讓學生對一系列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的天氣或氣候的屬性進行判斷,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天氣與氣候的區別的理解。
3、識別天氣符號--比一比
天氣符號的對比識別中,天氣符號較多且難記,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的記憶,我設計了以游戲為主的符號競賽,在歡快的環境中輕松的完成教學任務,在識記天氣符號時游戲法的設制考慮到了初一學生的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征,在游戲中掌握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課堂中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與分布--議一議
因為是復習課,容量大,我設計表格讓學生自主看圖填注。列舉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5、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及成因--游一游
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倡議學生關注天氣、關注氣候、關注空氣質量,進行家鄉生活區的廠礦企業進行調查:這些企業是否有排放廢氣超標的現象,如果有,這對周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并就這個問題在下一次課堂中進行一個口頭演講。進一步強化了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和觀念。
本課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重難點,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實現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以及心靈世界的有機溝通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形成正確的人地觀,激發學生的愛國家、愛家鄉的情感。
《天氣與氣候》教學設計 篇3
第一節《天氣與氣候》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4、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區別天氣與氣候;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學法指導:
1、“從生活實際入手,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時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化枯燥為有趣,時時處處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多而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之間不妨比一比、試一試,看誰記得快,或者堅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自己也學做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預報。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播放不同地區的圖片,展示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說明人類生活的環境存在很大差異,然后讓學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氣候)“那么世界的天氣與氣候是怎樣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吧。”
投影: 第四章 世界氣候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師:1、播放“上學路上的四幅圖”,讓同學們思考:這四幅圖中分別是什么樣的天氣?(晴、雨、大風、雪)感受如何?(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回答天氣變化快還是慢?)引出“天氣”的概念與特點(學生通過讀書來回答)。
投影:一、天氣
1、概念
2、特點
師:“天氣是變化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氣狀況呢?在民間有許多關于天氣的諺語,咱們交流一下,看誰知道得多?”(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投影:關于天氣的諺語。
過渡:“光靠諺語是不能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看天氣預報)
師:“通過什么來知道天氣狀況呢?”生:“要靠衛星云圖”。
投影:衛星云圖。
師:講解衛星云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么?然后讓學生看圖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鄉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樣的天氣?
設問: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根據天氣符號)
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興趣中獲取地理知識)。
師:結合“沙塵暴”的符號,補充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同時讓學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么經常發生沙塵暴?應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投影:“風”的符號,設問: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說明:第一,什么是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測試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過渡:“熟記了“天氣符號”,假如給你一幅城市天氣預報圖,你能當一次預報員嗎?”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發布天氣預報(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過渡:“人們知道每天的天氣情況,就可以合理安排戶外活動。”
投影:課本第59頁活動2的圖,解答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然后根據天氣狀況安排戶外活動。
師:讓學生談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引出“氣候”,然后讓學生讀書,掌握氣候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氣
氣候
概念
區別
學生結合表格把問題寫出來(目的是加深對天氣與氣候的理解)。
投影:判斷下列詞語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①風和日麗 ②暴風驟雨 ③四季如春 ④陰轉多云(讓學生判斷,目的是正確區分天氣與氣候)。
閱讀“大氣環境監測”,讓學生知道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的質量,列舉一些事實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問: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呢?(學生分組討論)
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課后活動:搜集天氣諺語,并驗證其準確性。
板書設計:
天氣與氣候
一、 天氣 三、氣候
1、概念 1、概念
2、特點 2、特點
二、天氣預報
1、衛星云圖
2、天氣符號
設計反思:
本教學設計更加聯系生活實際,貼近生活,既注重了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的傳授,又體現了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取地理知識。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