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教案(通用7篇)
《東南亞》教案 篇1
§2.1東南亞(2)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東南亞的國家,以及各國的首都。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 能力目標: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 教育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地理位 置。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亞洲地理位置的過程,掌握分析某一區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運用地圖分析歐洲的地理位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 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 、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 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 導入新課:
以謎語引入:大江之中——河內;長鼻盛會——萬象;舉頭望明月——仰光 (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簡單介紹。)
三、講授新課
㈠國家、首都、居民
1、國家
利用掛圖指圖。指導學生讀圖的方法、技巧。
讀圖2-3,找出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內 老撾——萬象 柬埔寨——金邊
泰國——曼谷 緬甸—— 仰光 馬來西亞——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賓——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文萊——斯里巴加灣市 東帝汶(最新獨立)
其中與陸地接壤的國家為緬甸、老撾、越南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做瀾滄江,流經了中國、緬甸、老撾、泰 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是亞洲流經國 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書上36頁的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如何讀圖,積極主動思考地理問題。
利用37頁閱讀 材料分析“花園城市”新加坡
國際貿易、加工業、旅游業為三大經濟支柱
3. 居民
利用書40 頁的課文總結強調,從課文中使學生注意到新加坡的華人、華僑,引申到整個東南亞地區。從課文中找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
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㈢馬六甲海峽
通過指圖提問總結馬六甲 海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強調其在交通運輸中的咽喉位置 。東南亞地區位于亞洲與歐洲之間。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因而可說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之間
2.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3.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歐洲的重要航道
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四、小結與練習:利用目標檢測、填充圖冊的練習當堂鞏固。
教學后記:
本節課 讀圖較多,學生的活動較多,內容 比較簡單
《東南亞》教案 篇2
§2.1東南亞(1)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運用地圖,說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 能力目標: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熱帶雨林氣候 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的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復習以前所學內容,為本節課的新課部分做鋪墊。
二、導入新課:
觀察亞洲政區圖。
指導學生讀圖。
回憶與中國相臨的1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最南端的,與我國的廣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緬甸、老撾、越南,這三個國家以及位于這三個國家以南的國家,往往呈現出一派別具一格的熱帶風情,由于這里是亞洲的最東南角,這個地區就被人們叫做東南亞。
板書:第二章 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讀圖。強調方法的掌握遠比知識的掌握重要。
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 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1.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西南與大洋洲相臨。經緯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間半球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列表比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自然環境各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
2.通過地形圖分析:
(1)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2)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2)根據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學生以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1)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總結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四、小結和作業:回顧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做配套練習。
教學后記:
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學習后,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課程的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舊知識與新知識遷移,從亞洲遷移到歐洲。有的學生可能如魚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學生畏難,在課堂上要注意啟發、引導、鼓勵。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 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 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 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和圖片
(導入)上節課我們學了東亞,從東亞繼續南行,我們將到達哪個區域?東南亞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域——東南亞
(板書)第九章 東南亞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在東亞政區圖上,找出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的“中南”是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讀圖并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 緬);
中南半島上有哪幾個國家?馬來群島上有哪幾個國家?
內陸國(老)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根據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板書)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讀圖提問) 從東南亞向東西南北行進 分別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歐亞大陸 南:澳大利亞 東:太平洋 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
(板書)二 “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閱讀介紹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的小字。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2、 “馬六甲海峽”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老一輩革命家陳毅贈緬甸友人的一首詩: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水。這首詩說明了什么? 我國和中南半島山水相連
(讀東南亞地形圖并填圖) 中南半島的地勢如何?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學生用筆畫(紅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區。
(板書)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總結) 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簡要介紹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繼續分析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板書)2、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提問 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火山對當地人民有什么影響?
雖然火山爆發會給附近人民 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 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九章 東南亞
第一節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 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 六甲海峽”
三、 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 分布
2、馬來群島:山嶺 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熱帶雨林氣候
【教學難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及圖片
(導入)在前一節課的學習 中,我們系統分析了東南亞的位置和地形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不僅地形不同,由于它們的位置不同,氣候也有差異,下面我們分析氣候的差異。
(板書)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 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展示熱帶雨林風光圖片,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地區有什么特點?這與什么因素關系密切?
(全年光照、熱量、水分都很充足,即全年高溫多雨)
讀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分組討論圖中所示的含義。
(學生討論活動)
(總結)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下,隨時可以播種,四季收獲。
(提問)為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炎熱?
引導學生在東南亞地形圖中找出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區
(小結)從地區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這些國家或地區應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轉折)中南半島與此不同
(讀圖)比較“ 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
引導學生分析兩圖:兩個城市的氣候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明顯的不同點?
(講解)中南半島一年中風隨季節變化(季風),冬半年刮東北季風,夏半年刮西南季風,為熱帶季風氣候。受氣候影響,在每年6月至10月,西南季風從海上吹往陸地,降水豐沛,降水量可達1000—1500毫米,稱雨季。11月到第二年5月,東北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降水少,天氣干燥,是旱季。
展示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的景觀照片
(提問)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生產有何影響?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提問)東南亞的兩種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分別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填寫下表: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征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東南亞教學課件[來源:學+科+網]
(直接導入)大家知道全世界那個地區華人、華裔最集中嗎?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域——東南亞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引導學生確定東南亞的范圍:在地圖中確認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設問)中南半島的“中南”是什么含義?,為什么有的書上將馬來群島又稱為“南洋群島”?
中南 :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南洋群島: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課件展示)東南亞十國
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圖,找出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 緬);
誰是內陸國?(老)
繼續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圖,找出位于馬來群島上的國家。
(提問)1.哪個國家既在中南半島上,又在馬來群島上?
2.哪個國家面積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引申講解)東南亞現在應為11國,新建立的國家是島國:東帝汶
(學生活動)在相應的填充圖上填寫東南亞十國的名稱、首都。鞏固所學知識
(課件展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根據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緯度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讀圖)東南亞政區圖
從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看,其位于哪兩個大陸和那兩個大洋之間?
(北:歐亞大陸 南:澳大利亞 東:太平洋 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擴展資料: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眾多)
(課件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簡要介紹馬六甲海峽在海運中的重要位置。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簡要總結)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從圖中我們能夠發現東南亞的河流眾多,請同學們在圖中依次找出:紅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
提問:這些河流大部分發源于哪里?
這些河流之間的黃顏色表示什么地形?(山脈、高原)
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脈方向有什么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
(課件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區。
(總結) 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課件展示)湄公河風景
(承轉)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下游形成寬廣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那么,馬來群島的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馬來群島的基本地形特征。
(課件展示)展示東南亞地形圖,簡要介紹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繼續分析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提問)
為什么印度尼西亞有被稱為“火山國”呢?
(課件展示)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提問)火山對當地人民有什么影響?
雖然火山爆發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九章 東南亞
第一節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六甲海峽”
三、 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多火山
探究活動
分組討論: 為什么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幾乎每天午后2—3點降對流雨?
目的:
1.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綜合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2.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遷移。
解析:
這里的熱帶雨林氣候去位于赤道兩側,海洋廣闊,水汽充足,受熱豐富,對流旺盛。尤其以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的時刻(午后兩點左右),對流最旺盛。同理,我國的對流雨多見于夏季的午后,也就不難理解。
《東南亞》教案 篇3
§2.1東南亞(3)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了解 東南亞地區主要的農產品、礦產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
2. 能力目標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標:通過學 習了解 東南亞各國經濟的特點,從而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形式上的差異。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 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
教學難點: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 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學生說說東南亞的氣候和地形。(學生回憶,并回 答問題)
二、 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泰國的香米嗎?他與我們我家產的 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國就在東南亞,那么東南亞還有哪些物產呢?
板書:㈣富饒的物產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閱讀地圖的方法必須先看圖例。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書38頁圖2-6東南亞的物產分布。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
總結:
1. 礦產資源:石油、錫
石油: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
錫:馬來西亞是世界上錫產量最多的國家
2. 糧食作物:水稻
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 稻米出口國
3. 熱帶經濟作物:簡單介紹。
天然橡膠:泰國、印度尼 西亞、馬來西亞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櫚油):泰國的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
總結南亞的 物產,完成書 上練習題
鍛煉學生讀圖解題的能力,養成學生讀圖解題的習慣
四、小結與練習:總結本節課知識,最后綜述東南亞的主要內容和知識點。目標檢測和填充圖冊上 的練習題練習。
五、作業:目標檢 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學生進行了長時 間的學習后,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課程的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舊知識與新知識遷移,從亞洲遷移到非洲。有的學生可能如魚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學生畏難,在課堂上要注意啟發、引導、鼓勵。
《東南亞》教案 篇4
課題第八章第1課 東南亞(一)第 1 課時 共 1 課時
課型
新授課執教教師:
教學目
標
1、東南亞的范圍,聯系兩 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2、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3、東南亞的華人華僑概況
教學重點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教學難點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教法學法讀圖分析法、列表法、討論法、對比法
教學媒體
教 學 過 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閱讀教材22-------25
導入新課
同 學們,你們知道著名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是哪里嗎?她的家鄉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東方“十字路口”
1、組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引導]請同學們按照剛才紅藍筆描繪的輪廓,數數這兩部分各有哪些國家?
[總結講述]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于xx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2、主要國家
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強調]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其余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 ”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自古以來中國就與東南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國著名革命家陳毅在寫給緬甸朋友的詩中曾說到:”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共飲一江水”,這便是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因為中南半島上的許多河流的源頭都在中國。請同學們在地圖上將他們 找出來。在河流與河流之間,多是山脈和高原,用我們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島的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二、山河相間的中南半島
1、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思考]:這樣的地形條件有怎樣的好處?
蘊藏豐富的水利資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因此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南半島上的國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 動]:填寫24頁表格分析為什么分布在這里?有怎樣的好處?
[總結]中南半島的城市大多數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入海口,這里土地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重要的河流是湄公河,它發源于我國,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2、主要河流:湄公河
前面我們講到中國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下南洋,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地區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 密 切的聯系,不僅如此,直到今天,許多中國華人華僑都在為東南亞國家的發展積極努力著。
三、華人、華僑與東南亞開發
閱讀25頁材料材料,了解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家鄉和分布。講述]華人和華僑的老家多在廣東和福建,這里被稱為“僑鄉”。在東南亞的國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國家,分別占到該 國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亞曾經發生反華暴力事件,對當地的華人華僑任意的屠殺,在國際上造成極壞的影響,使得他們紛紛撤回資金,重返祖國的懷抱。改革開放以后,華僑華人紛紛回國支援國家建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其中重點是其重要的位置,特別是馬六甲海峽的位置。
總結應用1、 抽學生回答本節課的內容。2、 教師小結3、 學生作業
板書設計
第1課 東南亞(一)
一、東方“十字路口”
1、組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2、主要國家
二、山河相間的中南半島
1、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來2、主要河流:湄公河三、華人、華僑與東南亞的開發
典型錯例分析
課題第2課東南亞(二)第 1 課時 共 1 課時
課型
新授課執教教師:
教學目
標 1、了解東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和分布。2、知道東南亞發展農 業的有利條件。3、了解東南亞主要的農作物的分布。4、了解東南亞經濟發展概況,掌握主要國家的出口商品。5、了解東南亞主要的名勝古跡
教學重點東南亞主要的農作物的分布。
教學難點東南亞經濟發展和優勢和劣勢。
教法學法直觀演示,分組討論
教學媒體
教 學 過 程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26-----------29
導入新課播放東南亞熱帶作物的視頻資料。東南亞物產 豐富,風景優美,今天我們就一起感受東南亞的美 麗和富饒
重難點教學過程 展示東南亞氣候類型圖。(1)找出赤道,北回歸線,分析其緯度位置。(2)找出東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回憶其特點, 記憶其分布。(3)回憶熱帶季風氣候的形成過程。講授:東南亞大部分位于熱帶地區,主要氣候類型有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其中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 布在中南半島,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一、熱帶氣候和農業1、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引導:東南亞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適合很多熱帶農作物的生長,結合課件展示完成下列問題。學生活動:(1)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2)東南亞主要的經濟作物的分布國家。總結:東南亞的主要物產我們可以通過下列表格來掌握。農作物國家水稻泰國,越南天然橡膠泰國(最大的生產國)油棕馬來西亞(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蕉麻菲律賓(最大的生產國)椰子印度尼西亞(最大的生產國)菲律賓(最大的出口國)學生活動:閱讀課本27頁加深對于東南亞物產的了解。過渡:我們經常聽說“新馬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就學習一下講述:東南亞風景優美,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因此旅游業也是各國發展最快的一個行業,其中“新馬泰”就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簡 稱。學生活動:對照課本29頁,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名勝古跡和旅游景點。總結列表:旅游景點國家仰 光大金塔緬甸海灣泰國下龍灣越南城市風光新加坡婆羅浮屠印度尼西亞吳哥窟柬埔寨轉折:東南亞憑借其豐富的物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主要的出口商品有:天然橡膠,棕油,錫,椰子和稻米等。其中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被稱為“花園城市”。
總結應用東 南亞位置 重要,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迅速,旅游 業發展尤其突出
板書設計一、熱帶氣候和農業1、主要氣候類型:熱 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 熱帶雨林氣候:馬來群島2、主要物產:農作物國家水稻泰國,越南天然橡膠泰國(最大的生產國)油棕馬來西亞(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蕉麻菲律賓(最大的生產國)椰子印度尼西亞(最大的生產國)菲律賓(最大的出口國)二、旅游與貿易1、旅游業2、對外貿易
典型錯例分析
《東南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資料,掌握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的分布和地位,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2、運用地圖和資料,掌握東南亞人口及城市分布特征。
3、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東南亞的開發和繁榮做出的巨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的分布和地位,以及錫、石油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2、東南亞人口及城市分布特征。
教學方法:
以學案為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準備: 東南亞地形圖 東南亞物產分布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個性化修改
方式一:復習提問:
1、東南亞包括哪兩大部分,為什么稱東南亞為“十字路口”?
2、東南亞有哪兩種熱帶氣候,分別有什么特征,與農業
生產有什么關系?
在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東南亞位置、氣候地形的基礎上,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東南亞的物產和居民。
方式二: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旅
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其中東南亞“新馬泰”旅游是最熱
旅游路線之一。那么你了解東南亞有那些物產和民族風情?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 學生自學:讀“富饒的物產”一框所有內容,完成下
列要求。
(1) 看圖2-6,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在
世界上的地位及主要產地?
(2)找出主要的兩種礦產資源是什么?分布在什么地方?
2、合作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
xx年元旦前后,泰安市一經貿代表團赴東南亞參加
訂貨會,并觀光考察。根據材料,回答1-4題。
1.下列物品中,代表團成員沒有必要攜帶的是( )
a.雨傘 b.御寒衣物 c.攝像機 d.地圖
2.該代表團在東南亞參觀考察期間的生活主食是( )
a.面食 b.牛羊肉 c.大米 d.魚
3.下列產品最有可能出現在訂貨合同中的是( )
a.棉花、小麥 b.橡膠、椰子
c.牛肉、水稻 d.蔬菜、牛奶
4.以下是代表團某成員在東南亞期間的見聞,你認為
可信的是( )
a.當地居民是黑皮膚,頭發卷曲
b.居民生活用品中錫器很多
c.每天正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d.居民主食為面包、牛肉
【教師精講點撥】
運用所學東南亞的氣候知識,我們知道東南亞主要為熱帶
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不必攜帶御寒衣物;由
糧食作物主要為水稻,所以該代表團在東南亞參觀考察期間的
生活主食是大米;由經濟作物主要為熱帶經濟作物,我們知道最
有可能出現在訂貨合同中的是橡膠和椰子;由物產主要為石油
和錫礦,我們認為可信的是居民生活用品中錫器很多。
學習任務(二):
1、學生自學:讀課本40頁的內容,完成下列要求。
(1)、東南亞人口分布在什么地方?
(2)、區分華僑與華人。他們來自什么省?
(3)了解華僑與華人對東南亞的貢獻。
2、合作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
小明暑假隨父母到“新馬泰”旅游,獲得了以下深刻的
感受:東南亞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對東南亞城市沿河
分布的原因進行探索后,小明得出如下結論,
1.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
2.河流沿岸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3.河流是水運通道,為城市對外交通提供方便
4.河流是重要的水源地,為城市提供用水。
但小明搞不清什么應是最主要原因,你能幫他忙么?
【教師精講點撥】
世界上大多數城市都沿河分布,城市沿河分布的有利條件有:
a. 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平坦。
b. 交通便利。
c.河流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
d.河流沿岸沖積平原農業發達,為城市提供豐富的農產品;
e.為城市提供水產品。
但東南亞地區降水多,水資源較為豐富,應不是最主要的
因素。東南亞地形崎嶇交通十分不便,而河流是水運通道,為
城市對外交通提供了方便,所以河流的航運功能應是最主要的
因素。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讀圖并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東盟一-湄公河海底城開發合作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于
xx年8月19日在云南昆明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
在會議開幕式上說,中國是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的
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只要各國遵循 “平等協商,互利互
惠,共同發展”的原則,不斷開拓合作領域,就能開創本地
區和平、穩定、繁榮的新局面。
(1)湄公河在圖的數碼是______,它在中國境內被稱為
___________江,最終流入_______海。
(2)該流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產區,其發展稻米生產的
有利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下列各省區中,與湄公河流域開發頭條最為密切
的是( )
a.貴州省 b.云南省 c.青海省 d.x藏自治區
(4) 圖中a、b、c、d、e代表的國家中,世界重要橡膠生
產國和出口國的代碼是________,世界稻米出口量最大的國家
的代碼是________。
四、總結梳理,歸納方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東南亞的物產、人口和華僑、華人狀況,
其中東南亞的物產和人口、城市分布特征是這節課的重點,
我們要學會運用資料、地圖分析問題,為以后的地理學習
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鞏固訓練
能力訓練p30頁 2、6 p34頁7
六、附板書設計
三、東南亞的主要物產
1、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
2、稻米是主要食物
3、著名礦產——錫和石油
四、人口稠密,華人眾多
教學反思:
(一)學后反思:
1、我學習本節課的總體評價(一般、較好、很好)
______________。
2、我學到的主要知識與技能 _________________。
3、我學到的主要學習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疑難問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后反思:
《東南亞》教案 篇6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2篇關于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反思一
通過學習《東南亞》這一節,了解了該地區的地理概貌,氣候,經濟發展狀況,戰略地位以及物產,人文等,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互動”很重要。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如:先讓學生舉手發言了解的狀況,后師再讓同學補充,最后再由老師全面講述,這樣學生表現積極,效果較好。
二、“地圖”指南針
讓生識地圖,是否知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中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
三、“多問”出創新
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并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并以豐富的感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好動”出希望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于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初中地理《東南亞》教學反思二
本章節是世界區域地理的初始章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了解區域地理的方法最為重要。本節課是學習《東南亞》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東南亞的自然地理部分。由于學生已學習了相關的基礎知識,具備相應得知識背景,因此,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找資料等方法來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只需要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生明確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出東南亞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對地理的相關基礎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據地圖和相關資料對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還很缺乏;另外,一些學生還沒有養成圖文結合的習慣,比如能記住地名,但不能在地圖上標注,本節課要注意強調這方面的訓練。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教法:利用圖片、視頻資料、詩歌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課堂設置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幫助其培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2.學法: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和材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依據地圖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識的能力。
我認為亮點的地方有:
1.利用圖片、猜謎語、詩歌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他們積極性、主動性。
2.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以往知識的聯系,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置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并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在學習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指圖,查圖,看圖等過程,能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的提高。
有待改進的地方有:
1.拓展的知識“世界性的糧荒”應該由學生先說,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并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2.在教學方式上采取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模式,略顯呆板,缺少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
《東南亞》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個性化修改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著名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個性化修改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由此及彼 舉一反三】讀下圖回答:
1、a、b、c三點中何處海拔最低?
2、美國地勢東西 ,中間 ; 北部 ,
南部 。
3、d處的地形以 為主。
a
c
b
d
學習任務(三)東南亞的氣候及對農業的影響
1、自主學習: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分別是什么氣候?有何特點?
2、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氣候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假如你是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一位農民,何時播種?
何時收獲?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又該如何呢?
【探究結論】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播種,旱季收獲;熱帶雨林
氣候區隨時都可以播種,全年都可收獲。
學習任務(四)
1、自主學習:
讀圖2-3,回答
1、東南亞主要國家有哪些?位于中南半島的國家有哪些?
位于馬來群島的國家有哪些?
2、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哪些? 個性化修改
3、東南亞的內陸國有哪些?
4、完成p36頁活動題4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讀圖2-3,東南亞地區的城市分布有何特點?
【教師精講點撥】可從所處的地形、水源等方面給考慮
【探究結論】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
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三、學以致用, 拓展延伸:
1、近年來東南亞地區火山地震頻發,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釋。
2、假如到東南亞地區做一次旅行,請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從
下列用品中選擇,并說明理由。
傘 防水涼鞋
防曬霜 羽絨服
太陽鏡 暈船藥品
輕便的登山鞋 防暑藥品
四、總結梳理 歸納方法:
對于本節的學習關鍵是通過讀圖認識本區重要的地理位置,
特別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
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通過
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的。
五、鞏固練習:
1、馬六甲海峽被日本稱為 ,是日本從波斯灣進口 的必經之地。
2、假若你要去東南亞國家旅游,既要領略熱帶雨林氣候又要領略熱帶季風氣候,你要去的國家是( )
a.菲律賓 b.馬來西亞 c.印尼 d.緬甸
3、讀“東南亞地區圖”完成下列要求:
1
⑴填寫圖中序號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島嶼:c為 ,海域d
國家:e ,f 半島g
(2)a是 海峽,它溝通了 洋和 洋
(3)b地屬于 氣候,其氣候特征是
4、綜合能力訓練
六、附板書設計
東南亞
一、位置和組成 中南半島 馬來群島 馬六甲海峽
二、地形與河流
三、東南亞的氣候與農業生長
四、本區主要的國家
教學反思:
【學后反思】
1、我學習后的總體評價(很好、加好、一般、較差): 。
2、我學到的主要知識和技能:
。
3、我學到的主要方法:
。
4、我還存在的疑難問題是:
。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