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案例1秦漢文化之旅
審視自己在課堂中的舉措,我發現自己偏離了--的初衷,忽略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一論斷。在教學實踐中,不知不覺的發揮著教師超強的輻射力,讓學生離我越來越遠。為了彌補這一失誤,我立即調整了教學計劃,臨時增加了評價老師的教學環節,結果沒有一個同學站起來發言,課堂氣氛瞬間凝固了。我知道,由于顧及種種原因,學生不敢挑戰教師的權威。于是,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模仿我在課堂中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語……結果學生紛紛上臺模仿我在課堂中的語氣、神態,其中,模仿我出錯時的尷尬樣子的人竟然占據了絕大多數,課堂中不時洋溢著開心的笑語。在笑聲中,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感悟到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真諦。
【碰撞與反思】
上完這堂課,有位同學感慨地說:“我終于能夠戰勝自我,學會和他人合作了。”這里,我也想說:我通過這一課的嘗試,也真正感悟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真正含義,也想為今后的歷史教學打開一扇窗。
作為一堂研究課,我覺得最值得總結的是:教育的公平和民主,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獨特個性的發展。首先,教師要擺正自己在課堂中的位子,扮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讓歷史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其次,要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承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具體性和特殊性,允許多元化的學習風格存在。開放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形象生動起來,向學生的經驗和生活回歸;開放教學策略,讓學生獲得一個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空間,發展其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開放教學評價,讓學生自主評價走上前臺,發展其與他人、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最后,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充實和發展自我。惟有如此,才能應對來自課程、學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挑戰。“給我一個支撐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愿我們所有教師都融入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去盡情地求索、演繹、釋放、嬗變。
學生天地:
1.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自由組合形成四個學習小組。
情況反饋:
在自由組合過程中,邵坤、李剛同學沒有組合成功。學生反映李剛平時比較霸道,邵坤喜歡講臟話,因此,四個小組都拒絕他們參與。
小組名稱
組長
學習口號
陽光組
梅寒
團結、開心、樂觀、向上。
快樂組
楊熙
人人參與,大家快樂。
火箭組
郭哲
我參與,我喜歡。
智慧樹組
劉影
擁有智慧,擁有成功。
情況處理:
我召集四位組長座談,了解各組的準備情況,肯定了他們的積極參與態度和團結合作精神。同時,請他們幫助老師想想辦法,怎樣解決邵坤、李剛的問題。梅寒說:“誰讓他們平時那么調皮,這次就讓他們單獨坐在教室后面,給他們一點教訓。”郭哲說:“他們平時總欺負同學,這次就該治治他們,看他們以后還敢不敢欺負人。”劉影說:“他們其實還是很聰明的,就是怕他們搗蛋,影響大家。”楊熙說:“都是一個班的同學這么做好不好?我們的口號是‘人人參與,大家快樂’就讓他們參加我們小組吧!同學的工作,我去做。”問題得到了解決。
2.學生提前收集相關的資料,動手設計并完成一份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