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示例二
教師在此設疑:在西逃過程中,將士殺死楊國忠,又逼玄宗縊死楊貴妃。如果說楊國忠是罪有應得,那么縊死楊貴妃是否有失公平?安史之亂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呢?(留給學生討論)
3.安史之亂的影響(板書或投影)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投影的三段材料和課本內容歸納得出:安史之亂對人民來說是一場巨大災難。一是使北方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田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二是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唐朝一蹶不振,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俗話說:“萬足之蟲死而不僵。”以安史之亂為轉折,從衰敗到滅亡,唐朝又茍延殘喘了一個半世紀,此間還有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加速了其衰敗,這就是——
二、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板書或投影)
1.藩鎮割據(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27頁的最后一段,之后教師作具體講解。
先釋“藩”。“藩”與“樊”相通,本意是籬笆,引申一下,籬笆圍成一圈就成一塊“領地”。唐朝時,一個節度使管轄一塊名義上是唐朝的,而實際上是自己的一塊勢力范圍——“領地”,也就是一塊割據范圍,即唐朝的藩鎮。安史之亂期間以及以后,唐王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這些節度使“雖稱藩臣,實非王臣”,是獨立王國,彼此之間、藩鎮與中央之間不斷爭戰,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藩鎮的重要特點有哪些?教師投影28頁《藩鎮的割據性》表,就表中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進行歸類。最后指出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它在地方上嚴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力量。在與地方上藩鎮割據同時膨脹起來的唐朝中央又出現了宦官專權的現象。
藩鎮的割據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賦稅
3.軍隊不聽中央調動
4.節度使職位傳子或部將
2.宦官專權(板書或投影)
先讓學生閱讀28頁有關宦官專權的內容,教師要求學生思考書上的思考題。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唐玄宗后期,寵信宦官高力士,唐肅宗在位時,宦官李輔國開始掌握禁軍。后來,宦官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其把持。這種現象,說明唐王朝的統治階級已從根本上腐朽了,再也無力繼續統治下去了。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加深了唐朝統治的腐朽與黑暗,削弱了唐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的衰落。不久,一場旨在推翻唐王朝統治的“沖天香陣透長安”的農民戰爭又爆發了。
三、“黃王起兵,本為百姓”(板書或投影)
教師先釋標題,再讓學生閱讀28—29頁本目的有關文字,引導學生歸納起義的原因、時間(875-884年)、地點(山東、河南)、領導者(王仙芝、黃巢)、過程、特點(流動作戰)、高潮(攻占長安,建立政權)、失敗標志(黃巢自殺)、影響等。
對原因的分析可引導學生從天災人禍、統治腐朽、土地兼并、租稅照舊、連綿戰火等方面歸納。
教師要學生齊讀29頁黃巢的菊花詩,說明黃巢決心推翻殘暴的唐王朝統治的抱負。再通過地圖了解農民戰爭進軍的主要路線,強調其流動作戰的特點。
對于影響,請學生結合課文引用的韋莊的兩句詩,進行聯想,認識到農民戰爭的無比威力。此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不等于“消滅了(推翻了)唐王朝”,9XX年,唐節度使朱溫(農民軍的叛徒)才最終滅亡了唐王朝。這樣使學生搞清楚唐共存在了大約三百年(618—907)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