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
2.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認識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觀察圖片、討論探究等形式,掌握兩漢時期農業、手工業取得的新成就,認識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增強民族自豪感;初步認識重大發明對社會經濟的巨大促進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與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教師質疑,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疑,培養學生通過兩漢經濟的發展,認識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的統一、文化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
2.圖文結合法。充分利用圖片和文字,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3.歸納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綜合能力。比如兩漢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成就等運用此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板書設計
第14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七、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激情導入:同學們,你知道炒菜、炒飯,可你知道炒鋼嗎?炒鋼是西漢中期出現的一種新技術,冶煉的方法是先將生鐵加熱到液態或半液態,然后鼓風或加進精礦粉,降低生鐵的含碳量,使其成鋼。由于在冶煉中要不斷攪拌,好像炒菜一樣,因而得名,而歐洲的炒鋼技術在18世紀中葉才出現。由此可見我國的經濟在漢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兩漢時期的經濟。
(板書:第14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初一起始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運用生活實際的經驗作為切入點,抓住學生對炒鋼技術的好奇,在課堂導入時激發學生學習兩漢經濟發展的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利于創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
[自主學習]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過渡]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在兩漢時期是如何注重興修水利的?
[教師引導]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一個子目: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回答問題:在何時,誰對黃河進行了治理,效果如何?
(板書:農業: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學生閱讀……
學生回答:
1.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經過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2.東漢明帝時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黃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黃河沒有改道。(多媒體展示答案和相關圖片)
(設計意圖)用最簡潔的問題導學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有目標的閱讀指定內容,從而最有效的去感知所學知識。最后得出不同時期,不同人物,興修黃河,取得顯著成效。
[過渡]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漢代的農耕技術和農具也隨之進行了很大的改善,農作物的種植也廣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