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經濟的發展(精選11篇)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1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
2.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認識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觀察圖片、討論探究等形式,掌握兩漢時期農業、手工業取得的新成就,認識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增強民族自豪感;初步認識重大發明對社會經濟的巨大促進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與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教師質疑,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疑,培養學生通過兩漢經濟的發展,認識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的統一、文化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
2.圖文結合法。充分利用圖片和文字,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3.歸納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綜合能力。比如兩漢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成就等運用此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板書設計
第14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七、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激情導入:同學們,你知道炒菜、炒飯,可你知道炒鋼嗎?炒鋼是西漢中期出現的一種新技術,冶煉的方法是先將生鐵加熱到液態或半液態,然后鼓風或加進精礦粉,降低生鐵的含碳量,使其成鋼。由于在冶煉中要不斷攪拌,好像炒菜一樣,因而得名,而歐洲的炒鋼技術在18世紀中葉才出現。由此可見我國的經濟在漢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兩漢時期的經濟。
(板書:第14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初一起始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運用生活實際的經驗作為切入點,抓住學生對炒鋼技術的好奇,在課堂導入時激發學生學習兩漢經濟發展的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利于創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
[自主學習]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過渡]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在兩漢時期是如何注重興修水利的?
[教師引導]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一個子目: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回答問題:在何時,誰對黃河進行了治理,效果如何?
(板書:農業: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學生閱讀……
學生回答:
1.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經過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2.東漢明帝時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黃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黃河沒有改道。(多媒體展示答案和相關圖片)
(設計意圖)用最簡潔的問題導學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有目標的閱讀指定內容,從而最有效的去感知所學知識。最后得出不同時期,不同人物,興修黃河,取得顯著成效。
[過渡]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漢代的農耕技術和農具也隨之進行了很大的改善,農作物的種植也廣泛起來。
[教師引導]以小組為單位速讀82頁第三自然段小紅字,然后完成下表:
農具 西漢的耕犁,安裝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
西漢的新型播種工具耬車 大大加快了播種速讀。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種植 北方:小麥,南方:水稻,黃河中下游地區:千畝桑麻。
(多媒體展示圖表和相關圖片,分小組展示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初一學生依賴性大于自主性,迷信教師過于相信自己,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抓住問題的實質,養成條理清晰的好習慣。圖表概括簡單明了、條理清晰,恰好能實現這一點。
[過渡]桑麻的發展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農具不斷改善,促使了冶煉技術的提高,也就是說農業的進步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板書:手工業: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二>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教師引導]以小組為單位仔細閱讀第二個子目: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并討論:手工業的發展出現在哪兩個領域,通過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請小組選代表回答。
學生閱讀、討論……
答案一:漢代的絲織業,已經使用提花機,而且染色技術也很高,絲織品精美。中原地區生產的絲綢,受到國內外喜歡。
(多媒體展示補充說明長沙馬王堆漢墓絲織品的趣聞)
答案二:漢代冶鐵技術處于當時世界前列。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節約人力,提高冶煉質量。水排的利用,比歐洲早一千多年。(多媒體展示水排模型)
(設計意圖)讓學生看教材,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學理念的要求。
[動腦筋]“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利用水力鼓風的水排和它們相比有哪些優點呢?”
學生回答……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
教師小結
優點:節約人力、畜力,供風穩定,能量較大,大大提高了爐溫,提高了冶煉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動腦筋來進一步鞏固知識點鼓風冶鐵工具水排,加深學生對生產力對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理解。
(過渡)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當時最為有名的繁華大都市就是人稱東西二京的長安和洛陽。
(板書:商業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
[教師引導]下面同學們根據老師出示的圖片,以小組為單位閱讀83頁有關東西二京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其見解,然后請同學起來描述一下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看看哪個小組描述的準確、形象。
學生結合圖片閱讀、交流……
學生描述: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規模宏大,人稱東西二京,長安人口有五十萬左右,東漢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內有專門的商業區,叫做“市”。商場上的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車馬行人熙熙攘攘……
(教師及時評價鼓勵)
[小組討論]
1.兩漢時期,針對繁華的東西二京,統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規定,如: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罰。這些規定對不對?你怎么看?
答案:這些規定有些對,有些不對。如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等,都有利于環境保護;而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限制,就不利于商業的發展。
2.面對商業的繁榮,漢朝統治者為什么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
答案:統治者擔心農業生產受到影響,沒有人去種植農業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學習教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圍繞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不僅了解了兩漢的繁榮,而且還了解了針對商業,統治者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通過質疑、解疑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能力。
[小組討論]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時為西漢經濟的發展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從政治、思想、經濟三方面回答)
學生回答: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經濟上: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教師及時表揚鼓勵)
自由討論:兩漢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
答案:1.兩漢初期都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等
2.漢武帝的大一統,政治穩定,民族融合,促進經濟的繁榮……
(教師及時表揚鼓勵,不拘于答案,只要有意思即可)
(設計意圖)回扣教材,前后聯系,讓學生明確兩漢時期經濟的發展是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質疑解疑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課堂小結: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出現了經濟的繁榮。
[達標檢測]
一、選擇題
1.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的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武帝 c東漢明帝 d光武帝
2.東漢明帝時,負責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是( )
a杜詩 b王景 c鄭國 d李冰
3.我國東漢時期水排的使用比歐洲早( )
a兩千多年 b一千五百多年 c一千多年 d八百多年
4.鐵質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是在( )
a春秋 b戰國 c秦朝 d漢朝
5.東漢的水排是一種什么工具?
a灌溉工具 b水上運輸工具 c紡織工具 d鼓風冶鐵工具
6.兩漢的都城有專門的商業區,稱為( )
a街 b場 c坊 d市
7.漢武帝為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②統一鑄造五銖錢
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④ 削弱諸侯國勢力
a 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二、材料解析題
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請回答:
①這首歌謠反映了漢朝哪位皇帝對水利的重視?
②這位皇帝在位時是如何治理黃河的?
③漢朝還有哪位皇帝重視治理黃河?
[小結]
附:
參考答案:一、bbcdddc 二、①、漢武帝②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③東漢明帝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2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學習目標:
1、掌握兩漢時期水利興修;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及商業繁榮的表現。
2、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學習重點:
1、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2、絲織和冶鐵技術的進步。
學習難點:
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全面閱讀教材,標注知識點,并完成下列內容:
1、農業的進步:
兩漢時期是怎樣對黃河進行治理的?在當時有何意義?
2、手工業的發展:
農業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兩漢手工業的興盛主要體現在哪些行業上,又有哪些世界領先的成就?
3、商業的繁榮:
(1)漢武帝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
(2)結合課本內容簡要敘述一下漢代東西二京的情況。(組內討論)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2、我們的問題:--------------------------------------------
3、老師的問題:
(1)通過學習,你如何理解農業、手工業、商業之間的關系?你能用簡單的圖示表示出來嗎?(小組內討論)
(2)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有哪些?試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
1、黃河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害河”,兩漢時期曾治理黃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認為我們今天應如何有效地治理黃河,使它造福與人類?
2、看教材75頁《西漢長安平面圖》,聯系你所在城市,比較一下,有什么明顯區別?為什么?
(四)系統總結
完成下表:
兩漢經濟的發展
類別 成就
農業 興修水利
生產工具
耕作技術
農作物
手工業 絲織品
冶鐵業
商業、城市
(五)鞏固訓練:
一、選擇題
1、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的皇帝是( )
a. 漢高祖 b. 漢武帝 c. 漢文帝 d. 漢景帝
2、東漢時發明的水排,屬于( )
a. 農業生產工具 b. 灌溉工具 c. 冶鐵工具 d. 紡織工具
3、兩漢時期領先世界的技術有 ①水排 ②鋼材制作方法 ③瓷器的發明 ④發明鐵農具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4、我國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始于( )
a. 秦朝 b. 漢朝 c. 戰國 d. 春秋
5、漢朝城里專門的商業區叫( )
a. 鋪 b. 坊 c. 市 d. 市場
二、填空題
1、秦朝統一使用--------銅錢,漢武帝時統一鑄造---------------錢。
2、東漢的南陽太守---------,發明了--------,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3、西漢的都城在----------,東漢的都城在------------。
三、活動與探究
漢武帝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加上他奢侈迷信,重用酷吏,人民處境越來越差,武帝晚年,西漢社會出現動蕩,農民不斷暴動。面對危機,漢武帝毅然頒布承認過失的“罪己詔”,宣布停止征戰,減輕賦稅,除去暴政。從此,漢武帝將注意力集中到恢復民力,發展農耕上,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過去了。所以史書記載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對此你怎么看?課下搜集有關秦漢的歷史資料,對漢武帝作出評價。
(六)當堂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不足---------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3
第 15 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 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
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 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
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漢武帝相關多媒體
[授課過程]
1.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2.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教師可借助于計算機、
錄像片、投影儀、掛圖或模型進行講解,增強直觀性,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3、經濟措施: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于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于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4.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制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于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于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后進行小結。
5、作業:課后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4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案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進一步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學習難點: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課堂導入:
1、引導學生復習前課內容導入,如提問:西漢和東漢初年統治者采取了什么經濟政策?出現了什么局面?
2、激情導入:同學們,你知道炒菜、炒飯,可你知道炒鋼嗎?炒鋼是西漢中期出現的一種新技術,冶煉的方法是先將生鐵加熱到液態或半液態,然后鼓風或加進精礦粉,降低生鐵的含碳量,使其成鋼。由于在冶煉中要不斷攪拌,好像炒菜一樣,因而得名,而歐洲的炒鋼技術在18世紀中葉才出現。由此可見我國的經濟在漢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兩漢時期的經濟。
自主學習:(用1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本,找出下列問題并記憶)
一、 農業的成就:
1、 水利:西漢__________、東漢__________治理黃河
2、 農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業的成就
1、絲織業: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鐵業:①¬¬¬¬¬¬¬¬¬¬¬¬______________意義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鐵制兵器代替青銅兵器。
③_________我國最早發明炒鋼技術
三、商業繁榮:
1、大一統的經濟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東西二京:長安、洛陽
①規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業區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討論兩漢經濟繁榮的原因
2.p72頁動腦筋
3.p75頁活動與探究
精講點撥:
1. 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兩個方面講解:一是農具的改進,包括犁壁和耬車的發明;二是牛耕技術的改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教師可借助于計算機、錄像片、投影儀、掛圖或模型進行講解,增強直觀性,啟發學生的想像力。與第7課內容相聯系。
2.兩漢農業的進步表現在興修水利、農具的改進和農作物的種植三個方面。
3.提花機是一種提花設備,能在織物上織出花紋。
4、解釋五銖錢。并同秦朝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比較。
5.強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者之間的關系。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是有其內在聯系的。
達標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對于黃河的治理,漢朝比較重視的兩個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景帝 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武帝 光武帝
2.東漢時期,主持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是( )
a、杜詩 b.張衡 c.王景 d.酈道元
3.水排是一種( )
a.紡織工具 b.冶鐵工具 c.灌溉工具 d.耕種工具
4.我國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是在(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漢朝
5.漢武帝在經濟上實現大一統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鑄幣權 ②鹽鐵官營 ③統一鑄五銖錢 ④獎勵工商業(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發明水排的是( )
a.杜詩 b.張衡 c.王景 d.酈道元
7.小紅家中收藏一枚五銖錢,請你判斷一下這枚錢最早鑄于( )
a.戰國時期 b.秦始皇時期
c.漢武帝時期 d.春秋時期
8. 東漢時,著名科學家張衡著有《兩京賦》,其中的“兩京”指的是( )
a.咸陽和洛陽 b.長安和洛陽
c.長安和鎬京 d.咸陽和長安
9. 西漢的都城和東漢的都城非常繁華,其根本原因是( )
a.兩漢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b.城里有專門的商業區,商品繁多
c.城市人口多
d.街道寬闊筆直,長安城內有比較完備的排水溝和下水道
10.長安城里的“市”是指( )
a.商業區 b.居住區 c.作坊區 d.宮廷區
二、識讀下面兩幅圖片
11.上面兩幅圖片分別展示的是漢代在農業方面的什么成就?這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1.c 2.c 3.b 4.d 5.d 6.a 7.c 8.b 9.a 10.a
11.牛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西漢采用耬車進行播種。說明漢代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
拓展提升:
1、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在我國古代歷來被稱為“害河”,展示你的聰明才智,你認為我們今天應如何有效地治理黃河,以使它造福于人類?
2、假如你生活在西漢,你愿意做一個農民,還是商人,說出理由。
課外作業:
必做題:列表歸納兩漢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選做題:1、衣、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課下可以廣泛收集資料,結合漢代的衣食情況,再和今天人們的衣食情況做個比較,談談古今衣食的變化。
2、到農村去做實地考察,了解現代農具,并同兩漢時期的農具做比較。
知識梳理: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5
【學習目標】
1.熟記兩漢時水利的興修,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種植,絲織技術的提高和冶煉技術的進步及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和商業繁榮的各種表現。
2.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黃河的治理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學習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自主學習】
類 別 成 就
一,農業 興修水利 漢武帝下令治理______,親臨治河工地。漢明帝令水利專家_____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 1.西漢的耕犁,已安裝了便于翻土碎土的_______,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
2.西漢的新型播種工具______,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 1.______已在北方普遍種植,南方多種_______。
2.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植_____。
二,手工業 絲織 漢代的絲織業,已經使用________,絲織品花紋精美。
冶鐵 1.東漢的南陽太守______,發明了_____,利用_____鼓風冶鐵,節約_____,提高冶鐵質量,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2.漢代的______數量大為增加,_________已逐步取代青銅兵器。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和商業的繁榮
1.漢武帝時,將地方的_______和___________收歸中央,統一鑄造________,抑制了______________,大大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實現了_________________。
2.西漢的都城______和東漢的都城_____,規模宏大。長安城內街道寬闊筆直,還有較為完備的
________,________。
3.城里有專門的商業區,叫做“____”。
【鞏固練習】
1.漢武帝和漢明帝的相同歷史功績是( )
a.反擊匈奴b.治理黃河
c.提倡節儉d.弘揚佛法
2.下面幾項重大發明,屬于東漢時的是( )
a.溫室栽培蔬菜b.發明耬車
c.發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裝犁壁
3.下列對兩漢時期歷史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漢高祖和漢明帝都曾大規模治理黃河
b.西漢時,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c.兩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幾乎家家種植桑樹
d.東漢時期,都城洛陽的人口總數多達百萬以上
4.發明水排的是( )
a.西漢王景b.東漢杜詩c.東漢王景d.西漢杜詩
5.漢朝時親臨治理黃河工地的皇帝是( )
a.漢武帝b.漢文帝c.漢明帝d.漢景帝
6.漢明帝時,負責治理黃河,使黃河下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變成良田的人是( )
a.李冰b.鄭國c.王景d.白公
7.西漢都城長安城有專門的商業區,稱為( )
a.街b.場c.坊d.市
8.鐵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銅兵器是在( )
a.春秋時期b.戰國時期c.秦朝d.漢代
9.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一種什么工具?( )
a.水上運輸工具b.灌溉工具c.鼓風冶鐵工具d.紡織工具
10.漢武帝時期,人們使用的最多的錢幣是( )
a.圓形方孔錢b.刀型幣c.五銖錢d.銀圓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6
【課標要求】
了解兩漢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了解兩漢時期的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繁榮情況。
能力目標 通過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綜合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兩漢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成就,商業發展,城市興盛,在當時世界上居領先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
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學習難點】
分析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自我檢測(在自學的基礎上完成表格)
類別 成就
農業 興修水利
生產工具
耕作技術
農作物
手工業 絲織
冶鐵
商業 城市繁榮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學以致用
材料一 “農業是天下之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
材料二 “夫農,天下之根本也。”
1.結合材料說說上述兩段話的意思是什么?
2.你能不能舉兩例來說明漢代實行這種政策的具體做法?
材料 西漢初期幣制混亂,鑄幣權不統一,中央政府、諸侯國都有權鑄幣。漢武帝元狩四年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取消諸侯國的鑄幣權,錢幣由國家統一鑄造。
3.漢武帝下令統一鑄造的貨幣是什么?
4.有人認為,漢武帝取消諸侯國的鑄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有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二)各抒己見
兩漢時期,統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規定:如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搗鳥窩,不得“彈擊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罰。
1.你認為這些規定對嗎?
2.面對商業的繁榮,漢朝統治者為什么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
(三)探究學習
綜合所學,談一談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 ,感悟歷史
黃河在我國古代歷來被稱為“害河”。古代曾出現過多次治理黃河的活動。當前,黃河治理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聯系兩漢時期治理黃河的史實,請你為有效地治理黃河出謀劃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使其造福于人類?
四、知識整合
農業
商業
手工業
五、鞏固練習
1.對于黃河的治理,西漢、東漢比較重視的兩個皇帝是( )
a.漢高祖、光武帝 b.漢文帝、漢質帝
c.漢武帝、光武帝 d.漢武帝、漢明帝
2.發明水排的是( )
a.西漢的王景 b.東漢的杜詩 c.東漢的王景 d.西漢的王景
3.為了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大規模治理黃河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d.頒布“推恩令”
4.著名科學家張衡在文學方面也有造詣,他的《兩京賦》是漢賦的代表作,其中的“兩京”分別是指西漢和東漢的都城( )
a.咸陽和長安 b.長安和鎬京 c.咸陽和洛陽 d.長安和洛陽
5. 兩漢時期社會經濟能得到發展,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 ②生產技術得到改進 ③商業發展繁榮
④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六、中考鏈接鏈
1.[09黃岡中考]漢武帝為實行“大一統”采取了許多措施,其中整理財政的措施是( )
a.斷絕研讀儒家以外學說的人求取功名利祿之路
b.招收“弟子員”、鏟除“異姓王”
c.國家統一鑄幣,鹽鐵官營
d.頒布推恩令,設河西四郡
2.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一種什么工具?( )
a.水上運輸工具b.灌溉工具c.鼓風冶鐵工具d.紡織工具
3.漢武帝時期,人們使用的最多的錢幣是( )
a.圓形方孔錢b.刀型幣c.五銖錢d.銀圓
4.識讀下圖,回答
半兩錢 五銖錢
(1)圖中的“半兩錢”和“五銖錢”分別是什么時代的全國統一鑄幣?
(2)當時全國為什么要統一鑄造五銖錢?此外,當時經濟方面還有什么政策?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自主學習 自我檢測
類別 主要成就
農業 興修水利 漢武帝親臨治河工地,80多年,黃河下游未發生大水災,漢明帝命令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有翻土碎土的犁壁,發明新型播種工具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 北方普遍種植小麥,南方多種水稻,桑麻已廣泛種植
手工業 絲織業 使用提花機,織出精美的花紋
二、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一)學以致用
1.兩段話分別是漢景帝與漢文帝所言。其中心意思是農業是無下的根本。
2.基于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漢代統治者采取了重農抑商政策,如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漢武帝、東漢明帝時都治理了黃河,再就是改進了農具。
3.五銖錢
4.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之后,國家的經濟力量得到加強,諸侯國的經濟實力被削弱,使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得到了經濟上的保證。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
(二)各抒己見
1.這些規定有些對,有些不對。如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等,都有利于環境保護;而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限制,就不利于商業的發展。
2.統治者擔心農業生產受到影響,沒有人去種植農業
(三)探究學習
1.兩漢初期都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等
2.漢武帝的大一統,政治穩定,民族融合,促進經濟的繁榮……
三、拓展延伸 感悟歷史
采取疏導的方式,修筑黃河大堤。
五、鞏固練習
1.d 2.b 3.c 4.d 5.a
六、中考鏈接
1.c 2.c 3.c
4.(1)秦朝的半兩錢、西漢的五銖錢。
(2)為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7
活動目的:
①知識與能力: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水利的興修,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種植的推廣,絲織、冶鐵技術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情況。拓寬、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運用、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布置課前準備工作,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收集有關信息的能力。采用讓學生給歷史題材的影片當顧問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歷史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相互探討,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兩漢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成就,商業發展,城市興盛,在當時世界上居領先地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
活動準備:
①教師在課前將活動方案告訴學生,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及相關書籍,查閱一些相關網站內容,收集資料,形成自己的設計方案和論證依據(包括圖片),作好參與活動的準備。
②教師可將教材中涉及的耬車、水排等工具的工作原理用多媒體手段制成動畫,在活動中適時向學生介紹。教師還要考慮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作好正確引導的準備。
活動步驟:
①教師公布活動方案,要求學生為一部兩漢題材的影片中的幾幕場景提供設計方案和相關依據。
②學生就影片中的不同場景,根據兩漢時期的經濟、社會生活特點提出各種設計方案,并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論證。教師加以適度的引導和鼓勵。
③師生共同探討學生設計方案中所反映出的兩漢經濟特點的成因。
活動過程:
教師:各位同學,大家所熟悉的一些經典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英雄》等,都屬于歷史題材的影片。當我們觀看這些影片時,那一幕幕逼真的場景,緊張的情節,讓我們恍若置身遙遠的過去,深受震撼。
現在,有一個電影攝制組想拍攝一部以兩漢時期歷史為背景的電影。由于劇情的需要,其中要設計三個場景:一是黃河岸邊農村的田園風光,二是城市中的商貿活動,三是貴族家庭中的宴樂生活。為了力求表現出兩漢時期真實的社會原貌,導演想請大家擔任這部影片的歷史顧問,給這三個場景的設計提供一些建議。大家的方案當然要符合兩漢時期社會生活的實際,并且盡可能體現出兩漢時期的一些特點。因此,你的方案還要拿出相應的歷史依據來。首先是第一幕場景:黃河岸邊的田園風光,請大家來出謀劃策。
學生:這一幕場景可以設計成:黃河蜿蜒東流,岸邊良田萬頃,田地上農民在辛勤耕作。因為我翻閱資料得知,西漢漢武帝時期曾大規模治理過黃河,消除了水患。東漢漢明帝時又任用王景治理黃河,修筑黃河大堤,使黃河下游兩岸幾十個縣的荒地變成良田。
學生:在田地上耕作的農民有的在驅趕兩頭牛開墾土地,有的在使用耬車這種工具播種。因為據史書記載,漢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還安裝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歐洲早1000多年。兩漢還發明了新型的播種工具──耬車。
(學生出示自己搜集的漢代牛耕圖和耬車復原圖,教師可展示接車的動畫工作過程)
學生:坐在田埂上休息的農民正在吃飯,吃的是“蒸餅”,就是我們今天的饅頭。因為史書上說,兩漢時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用小麥磨成面粉,籠蒸而食,就是蒸餅,即饅頭。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就始于漢代。
學生:這幕場景中還應該有幾座農舍,農舍的周圍都種著桑樹,農舍中幾個農婦正在給蠶喂桑葉,還有幾個農婦正在用提花機進行紡織。因為史書上說,兩漢時黃河中下游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植桑樹。絲織業很發達,已使用提花織機。
學生:在這幕場景中還可以設計一座蓋在小河邊的冶鐵作坊。這個作坊在用水排這種工具鼓風冶鐵,燃料用的是煤。因為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已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提高了冶鐵質量。西漢時冶鑄已開始用煤作燃料。
(教師可展示水排的動畫工作過程,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好,剛才第一幕場景大家就給導演提了很多的建議,下面是第二幕場景:城市里的商貿活動。
學生:城市里應該是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綠樹成陰,還有排水溝,街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因為史書上記載,當時的一些大城市如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規模宏大,長安人口50萬,比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羅馬大3倍以上,東漢洛陽人口100萬,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市布局嚴整,街道縱橫交錯,綠化工作搞得很好。
學生:市場上應該店鋪云集,商品琳瑯滿目。特別是經營絲織品的店鋪,品種繁多,絢麗多彩。因為兩漢時期城市商業已有較大發展,并且絲織業發達,技術高超。
學生:市場上購物的人使用的是五銖錢。因為自漢武帝開始就統一鑄造五銖錢,并通行全國使用。(學生出示五銖錢圖片)
學生:街道旁幾個官員模樣的人正在對一個民宅的主人處以罰款,因為他家院內沒有種樹。還有一個官員正在制止一個想在樹上掏鳥蛋的小孩。因為兩漢時規定,城市內春夏不得掏鳥窩里的蛋,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罰。當時的人們已有較強的環保意識。
教師:好,大家對第二幕場景設計的建議也很有道理,下面是第三幕場景:貴族家里的宴樂生活。
學生:這個貴族家里的擺設布置一定要顯得奢侈豪華,體現這個貴族的地位和身份,因為兩漢時期貴族地主勢力很大,很富有。可以在布置時擺設一些兩漢時期文物的復制品,如“銅奔馬”、“長信宮燈”、“博山爐”等等。
(學生出示“銅奔馬”、“長信宮燈”、“博山爐”等文物的圖片)
學生:正在飲酒作樂的貴族們身穿非常華麗的絲綢服裝,色彩、花紋都很美麗,式樣繁多。因為兩漢時期絲織業很發達,已經使用提花機,可以織出精美的綾錦。
(學生出示兩漢時期絲織品的圖片)
學生:貴族們吃的除了山珍海味外,還有蘿卜、芹菜、韭菜等蔬菜,因為兩漢時期已經有了這些蔬菜品種。與老百姓不同的是,貴族們吃的蔬菜是當時市場上見不著的反季節蔬菜,是溫室栽培的。因為兩漢時已經有用溫室栽培蔬菜的技術。這屬于世界首創,比歐洲早1000多年,當然一般人是吃不到溫室蔬菜的。
學生:貴族們應當是席地而坐,旁邊的家具也應當比較矮小,因為漢代還保持著席地起居的習俗,成語“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這一習俗而來。
教師:大家的建議真令我驚訝,看來大家在課前,不但對教材作了仔細閱讀,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找到了許多其他有用的信息。我為大家的方案感到驕傲,你們真行!
其實大家今天提出的這些方案,很多都反映了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從中我們應該發現:兩漢時期農業生產已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技術進步,城市也相當繁華,在當時處于世界先進地位。那么,造就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學生:兩漢時期國家長期處于統一局面,環境比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學生:漢代的統治者如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光武帝等人實行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學生:科技的進步如農業、手工業方面新工具和新技術的應用,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學生:還有水利的興修、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等等,也是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師:對!正是這些原因,造就了兩漢經濟方面許多領先于世界的發展成就,值得我們炎黃子孫自豪和驕傲。
學生天地:
課前學生閱讀以下書籍中有關兩漢經濟的內容:《秦漢史話》、《秦漢社會文明》,或上網點擊“百度搜索”網站,輸入“兩漢經濟”搜索有關的文獻資料;點擊中國歷史博物館網站搜尋有關的文物資料。
背景資料:
漢武帝和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
西漢元封二年(前1XX年),武帝征發數萬人修筑瓠子堤,并親往工地視察。使河水復歸故道北行,此后80年間未再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明帝于永平十二年(69年)令王景和王吳率幾十萬人,在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利津)海口決通壅積,疏浚河道,十里立一水門,控制水流量,終于使河、汴分流,消除水患。
耦耕和耬車
這是1971年在陜西米脂出土的一方東漢畫像石。圖上農民正驅趕二牛耕地,這就是所謂“耦耕”,也就是二牛抬杠。除了二牛抬杠,東漢時也已出現了一牛挽犁,比二牛抬杠的耕作效率更高。圖的右上方是犁壁。
西漢時發明的一種先進的播種機械。我國早在戰國時已有播種機械。漢武帝時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同時能播三行的三腳耬,一人牽牛,一人扶耬,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接車一天能播一頃地。漢代三腳耬復原模型,現陳列在北京國家博物館。
兩漢時期北方的面食
兩漢時期北方普遍種植小麥,把小麥磨成面粉做成面食。當時的面食都叫餅。餅是并的意思,因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來。火燒而食者,為燒餅;水煮而食者為湯餅;籠蒸而食者為蒸餅,蒸餅就是饅頭。在中國的飲食史上,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始于漢代。
利用溫室栽培蔬萊
《漢書》卷89《循吏傳》載:“竟寧(前33年)中……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蘊火,待溫氣乃生”。所謂周室,指的是不透風的密室;蓄火,意為日夜燃燒不起焰的火。這是我國溫室栽培的開端。
煉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1958年至1959年發掘的河南鞏義鐵生溝西漢冶鐵遺址,發現有煤和摻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煤已被用來煉鐵。
杜詩發明水排
“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今河南汲縣西南)人,(建武)七年(公元31年)遷南陽太守……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具,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漢書·杜詩傳》)。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
提花織機
提花織機是一種提花設備,能在織物上織出花紋。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絨圈錦,表明當時的提花設備已經相當復雜,技藝非常高超。漢宣帝時,河北巨鹿陳寶光的妻子曾使用一種由120鑷牽動120條經線的提花機,能織出精美的蒲桃錦和散花綾。
武帝五銖錢
直徑2.3厘米左右、重約3.5克。漢武帝實行貨幣專鑄政策,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鐘官、辨銅、技巧三令丞負責在京師鑄造五銖錢,所鑄貨幣輪廓較深,文字有小篆氣韻,是當時全國通用的貨幣。五銖錢自漢朝啟用,至隋朝歷時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廢。
漢代的都城長安和洛陽
長安是西漢的首都,位于今陜西西安市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墻周長25.7公里,比當時西方著名的羅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寬闊的城門和八街(縱街)十陌(橫街),中央大街南北長達5.5公里,非常寬廣。城內布局整齊。商業區分城東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進行商業活動的列肆,商業繁盛。班固形容長安的繁華說:人不得顧,車不得旋。洛陽是東漢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陽市東15公里。城址較長安為小,城墻周長14.5公里。全城有12座城門和24條街道。城市繁榮,商業發達。
長信宮燈和博山爐
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出土。“長信宮燈”設計制作十分精巧,可以拆卸,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隨意調整燈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宮女頭部可以拆卸,體內空虛,右臂與煙道相通,蠟炬的煙被容納于體內,以保持室內清潔。“博山爐”是一種用來熏香的鋼爐,高26厘米,爐座用透雕方法通座雕滿幡龍紋。爐身的上部和爐蓋鑄出一層層高低起伏的山巒,在山巒之間還鑄有獵人和奔馳的野獸,構成一幅生動的群山行獵圖案;爐的通身還用黃金鑄出美麗的紋飾,更顯得光彩奪目。
武威銅奔馬
1969年在武威雷臺東漢晚期墓出土。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或馬超龍雀,造型上著意表現馬的動態,駿馬三足騰空,一足踏在飛燕上,飛燕回首驚視,襯托了駿馬超越飛燕的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具有了一種虛空飛馳的氣勢。雕塑者將高超的寫實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可謂是非同凡響的曠古之作,是古代雕塑中的稀世珍寶。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8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識記要求
了解
兩漢水利與農業的進步、手工業的提高、商業的繁榮
體會
“兩漢盛世”名不虛傳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綜合歸納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理解分析認識升華
通過思考和概總結兩漢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辯證觀點
兩漢經濟的發展與400多年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民族自豪感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成就,居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教學重點 兩漢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教學難點 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兩漢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西漢和東漢初年,統治者采用了什么經濟政策?各出現了什么局面?(啟發學生回答)
a、西漢初年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獎勵農耕,提倡節儉,出現了“文景之治”。
b、東漢初年,光武帝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光武中興”。
2、過渡講解:由于兩漢初期的統治者重視經濟,使得當時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請看66頁“導入框”的內容。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1、指導學生閱讀66-67頁“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和“動腦筋”內容,思考回答: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
a、漢武帝治理黃河。由于黃河水患影響了財政收入,漢武帝改變態度,親臨黃河督工,命令隨行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此后,黃河80多年無大災。
b、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變成良田,并維持黃河800多年不改道。漢朝農民為興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2、教師接著指導學生根據67頁“漢代牛耕圖”和“耬車”圖,回答:
a、牛耕在什么時候出現?(春秋后期,那時要用三個人駕馭兩頭牛拉犁耕地。)
b、西漢的牛耕有了什么進步?(已裝上“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提高了效率。)
1.1 耬車起了什么作用?(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
1.2 當時農作物品種怎樣分布?(南方種水稻,北方種小麥,廣泛種桑麻。)
3、教師過渡講解:隨著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欲知其究竟,請閱讀67-68頁“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1、組織學生結合彩圖20“西漢錦袍”和67頁“馬王堆素紗衣”、68頁“文獻資料·后漢書摘錄”以及37頁“自由閱讀卡·鐵氏三兄弟”和70頁“自由閱讀卡·漢代炒鋼法”,討論回答問題:西漢手工業的興盛,突出地表現在哪些行業?有哪些成就領先于世界?
a、絲織業,使用提花機,產品精美,為外國人嘆服。
b、鋼鐵冶煉業,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1000多年,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節約了人力,提高了冶煉質量。炒鋼技術是在西漢中期發明的,歐洲到18世紀中期才會使用它。
2、組織學生根據70頁“活動與探究3·議一議”:你怎樣看待日本發現“漢委奴國王”金印這件事?
a、史書的記載與真實的文物完全一致,說明了我國的歷史書籍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b、可以肯定,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和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
3、組織學生根據70頁“活動與探究2·找一找”:兩漢時期提高生產效率的科技發明有哪些?(犁壁、耬車、水排、炒鋼法等。)
4、過渡講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而商業的繁榮集中反映在當時的首都長安。請看68頁“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
1、讓學生根據69頁“動腦筋”:你怎樣看待兩漢統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規定?
a、有些是對的。如,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民宅內必須種樹等,都有利于保護環境。
b、有些是錯的。如,限制市場貿易的時間,就不利于商業的發展。
2、指導學生觀看69頁“長安平面圖”和“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a、長安的宮殿是哪兩座?(未央宮、長樂宮)
b、它們的面積大約占了全城的幾分之幾?(三分之一)
c、長安的街道有什么特點?(筆直寬闊,兩旁綠樹成蔭,還有比較完備的排水溝和下水道)
d、長安的商業區叫什么?(東市、西市)
e、它們為什么在城的西北角?又為什么用墻圍了起來?(漢朝統治者采取抑商政策,所以不把商業區設在市中心。用墻圍起來,是為了嚴格管理。)
3、學生討論回答:漢武帝怎樣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a、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b、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按綱要信號講解農業、手工業、商業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填寫“漢朝主要經濟成就”表:
農業
手工業
水利(治黃河)
工具
耕作
作物
絲織
冶鐵
漢武帝
漢明帝(王景)
犁壁
耬車
二牛抬杠法
水稻、小麥
桑麻
提花機
素紗衣
水排(杜詩)
炒鋼法
3、學生當堂完成64頁“練一練”:應選b(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
4、布置課后作業:新學案43頁[自我測評](必答);新學案90——92頁[一、單項選擇]6、9、14、16、17、19頁(必答);[四、想一想]和[五、知史識圖](選答其中一題)。
5、提醒學生預習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9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兩漢時農業發展的表現:水利的興修,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種植。
2.掌握兩漢時手工業發展的表現:絲織技術的提高和冶煉技術的進步。
3.掌握兩漢時商業繁榮的表現;城市的興盛,交通的發展,商業場所的出現(專門),商品種類的增多以及了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
2.能力目標
1.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2.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兩漢時期重農抑商政策與手工業、商業發展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信息,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通過閱讀地圖、圖片、史料,多方面培養學生獲得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3.通過列表形式培養學生比較、概括、歸納的能力。
4.情感、態度、價值觀
1.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通過對兩漢的經濟發展的學習,探索出終極的經濟原因,總結一定的經濟規律。
2.兩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促使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穩定,民族間的密切交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我國后世的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4.以兩漢時興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規定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5.兩漢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點
1.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2.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重點突破
利用書中的地圖、文字資料、圖片及學生查找的補充資料,通過講故事、再現歷史場景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兩漢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進步。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興勝。
●教學難點
1.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2.重農抑商政策與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辯證關系。
難點突破
通過引導學生歸納兩漢時期的經濟成就,找出經濟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聯系,從而歸納出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
1.聯系講解法。對于黃河在兩漢時常決口的原因要聯系前面學過的內容講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問題有一種追本溯源的精神。
2.圖示講解法。這一課涉及到一些農具名稱、手工業生產工具名稱。因時間久遠,學生平時接觸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電腦注示,教師邊演示邊講,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效果。
3.歸納法。對于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可讓學生用看書歸納的方法,這樣可使知識更系統、條理一些,有利于增強記憶效果。
4.討論法。對于西漢鹽鐵官營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規定,可采用討論法。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
●教具準備
電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效果
導入: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請看導入框中的內容。“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黍禾,衣裳食京師,億萬之口。”這首歌謠是當年民間贊頌漢武帝接受白公建議開鑿白渠,給百姓帶來的好處。白渠在長安附近,長200里,引涇水注入渭水,灌溉田地45萬畝。從這里不難看出,漢武帝重視興修水利。兩漢時除了白渠以外還有哪些水利工程?對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那時的手工業、商業也很繁榮,城市興旺。這節課將帶你回到漢代,看看那時的繁榮景象。
[導入語例示二]
(教師掛“秦漢關中水利圖”)同學們,我們現在來看這張“秦漢關中水利圖”。圖中連接涇水和渭水的這個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漢武帝時接受白公的建議開鑿的,白渠在長安附近,長200里,灌溉田地達45萬畝。對關中農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班固在《漢書·溝洫志》里記載當時百姓得其利而歌其功曰:“……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代,除了白渠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設,都為漢王朝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看本課的第一個問題,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板書]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進步
1.水利的興修
[教師引導]同學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母親河,她一方面用她寬廣的胸膛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驁不馴,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決口、改道,給兩岸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僅在漢朝,就多次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治理黃河、使黃河變害為利,就成了兩漢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請同學們看書前兩段的大字內容。看看兩漢是怎樣治理黃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學們要把主要內容復述一次。
[教師過渡]由此看來,兩漢時大規模治理黃河有兩次,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
[板書]漢武帝時治理黃河
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黃河
[教師引導]除了治理黃河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設?
[教師補充]除了白渠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國渠、六輔渠,龍首渠等。(教師可指圖講解)
[板書]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
[教師講解]黃河原稱“河水”,西漢初年開始有了黃河的稱呼。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秦漢時期,這一區域的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商鞅變法時因大規模墾殖而遭受破壞的西安附近塬區森林和秦嶺北坡邊緣森林,到了秦始皇時期,因大興宮室,砍伐殆盡。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水泥沙含量增多 ,河床因泥沙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治理黃河成了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漢武帝與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正是認識到了“農業是天下之本,水利是農業之本”的表現。他們采取的措施,使漢代水利事業得到發展,農耕區域擴大。不過,同學們應該明白一點的是漢武帝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他對黃河水患的認識有一個可以說是相當漫長的過程,聽任黃河水泛濫了二十年,直至影響到了國家財政收入,他才下決心治河的,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第一個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內容,說一說,田
蚡為什么不讓武帝治河?漢武帝為什么會聽他的話?
[教師過渡]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
[板書]2.農具的改進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內容,把農業在漢代發展的表現全找出來。
[教師引導]我們先來看一下農具的改進:
[板書]耕作工具:犁壁出現、二牛抬杠法
播種工具:耬車
[教師講解](用模型演示或圖片顯示,不具備條件的讓學生看課本上插圖)西漢時犁、镢、鏟、鍬、鎬、鋤、鐮、耙、刀等鐵農具已廣泛使用。鐵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適應不同的土質和耕作條件。在考古發掘中,不少地方出現了鐵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壟,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這一農具的出現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當時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時趙過推廣耦犁,二牛三人協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牽牛,一人扶犁,一個控制犁的深度。到西漢末年,牛耕技術又有改進,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時用牛鼻穿環來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這是牛耕技術的重大進步。耬車也是趙過發明。耬車是播種機械,有三個鐵制耬足,同時播三行,所以又稱三腳耬。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種一頃地,效率很高。使用這種耬下種,深淺一致,行距均勻,利于作物生長。
[教師過渡]下面我們再看一下農作物的種植,并用板書表示出來。
[板書]3.農作物的種植
[教師引導]課本上提到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植桑樹,還出現了‘千畝桑麻’的大規模經營。”請同學們想一下,種桑、種麻是為了什么?
[教師引導]養蠶可以收蠶絲,絲可以制成絲織品,麻可以織布。而絲織、麻織都屬于手工業的范疇。那么廣泛地種桑種麻就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是什么?
[教師過渡]桑、麻的廣泛種植確實可以反映出漢代絲織業、麻織業的發達,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手工業的發達。那么,漢代的手工業除了紡織業以外,還有哪些部門?發展水平如何?這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第二個問題“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板書]二、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的發展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內容。根據課本列舉出絲織業發展的表現。
[教師板書]工具先進:提花機
織技高超:花紋精美
染技非凡:色彩多樣
[教師講解]絲綢是中國馳名世界的傳統產品,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中國通往西域各國的商路叫絲綢之路。種桑養蠶最早的是中國,而且長期是世界上惟一種桑養蠶的國家。
1972~1973年發掘了長沙馬王堆墓。給我們提供了實物證據。僅在一號墓中,就出土了絲織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還有繡枕、香巾、鞋襪和香囊等。絲織品種類有紗、羅、綺、錦、絨等,漢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簡直就是一個漢代絲綢博物館。其中一件素紗單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薄如蟬翼,輕軟透明,總重量才49克,令人贊嘆不已。
[教師過渡]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漢代的冶鐵技術。還是請同學們看書。在中間找出漢代冶鐵業進步的表現。
[板書]2.冶鐵技術的進步
[板書]水排、水力鼓風冶鐵
鐵農具數量增多、鋼材制作兵器
[教師講解]水排是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風。
水排鼓風與過去的皮囊鼓風、畜力鼓風比較起來,具有節約人力、畜力、供風穩定,能量大、爐溫高、提高冶鐵質量的優點。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
冶鐵效率和鑄造技術的提高,進一步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考古發掘資料證明,東漢時期的鐵制用具已普遍應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教師過渡]關于漢代手工業方面的成就,我們先講這么多,下面請同學們看一個圖示:
[投影顯示]
同學們,從這個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是商業發展的前提。前面我們學過了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下面我們就來驗證一下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否促進了商業的進步。
[板書]三、商業的興盛
1.統一貨幣和鹽鐵官營
[教師引導]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不是講商業興盛嗎?怎么課本上的標題是“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板書怎么又寫出“統一貨幣和鹽鐵官營”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些與商業的興盛有什么關系?同學們不要著急,請先把課本上第三個子目的內容看了,你就會明白一些,如果再聯系前面我們學過的漢武帝實行大一統的背景,你就會明白一大半了。如果老師再講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
[教師提問]統一貨幣和鹽鐵官營的目的是什么?
[教師引導]前面我們講漢武帝大一統時期到他實行大一統有一個客觀背景(即大一統實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勢力膨脹,諸侯坐大。由于經商致富快,盡管漢代商人地位很低,但還是有人棄農經商。到漢代中期出現了一些大商人。家財萬貫,權勢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權統一,因此 ,漢武帝時開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統一鑄幣權和鹽鐵官營就是實現經濟上大一統的重要措施。
[教師過渡]同學們請看一下漢代商業興盛的第二個表現是什么?
[板書]2.城市的繁榮、長安和洛陽
[教師引導]同學們從城市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找出兩漢城市繁榮的表現。
[教師講解]我們以課本上提供的“西漢長安平面圖”為例,來看一下漢代城市的盛況。長安是西漢的首都,位于今陜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墻周長25.7公里,比當時西方著名的羅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寬闊的城門和八街(縱街)十陌(橫街),中央大街南北長達5.5公里,非常寬廣。城內有宮殿、官署、武庫,有商業和手工業區,有居民區,布局整齊。商業分城東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進行商業活動的列肆,商業繁盛,下面我們具體看圖,長安城地勢南高北低。由于當時先建宮殿(先建長樂宮,又建未央宮),后建城墻以及地形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規則形狀。未央宮位于城的西南角,長樂宮位于東南角,西市南叫桂宮,東市南叫北宮,長樂宮的北面叫明光宮。長安城墻用黃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寬,墻基寬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門。每個城門有三個門洞。各寬八米,可容四輛車通行。城內主要街道,都與城門相通。當時街道兩側都植有樹木。商業區是西市和東市,商業活動和手工業作坊都集中在這里。表明了漢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業活動氛圍。
我們再以“東漢市集畫像磚”為例,來看一下兩漢的商業活動具體情況。這個畫像磚出土于四川廣漢周村,磚左邊有一門,門上題“東市門”。磚右端是市樓,樓內題“市樓”二字。市樓又名“旗亭”,是市場交易管理機構。樓頂上裝飾一只鳳,二樓上懸掛一個鼓,早、晚擊鼓以通告開閉市門。樓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場的官吏。市門與市樓之間為交易場所,有擺攤販賣的,有列肆坐售的,有討價還價的。這塊畫像磚,生動地反映了東漢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教師引導]除了我們上面講過的以外,兩漢時期,在城市管理方面還有一些規定:如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罰。這些規定對不對,你怎么看?請同學們討論之后,亮出自己的觀點。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漢武帝時,黃河下游決口,十幾個郡遭受洪災。武帝下令治理黃河,經過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疏通黃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黃河大堤。黃河下游兩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又變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黃河沒有改道。
[學生回答]有,白渠。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田蚡是為了個人私利不讓治河的。因為他的田產在黃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田蚡在阻止漢武帝治河時的理由是“江河之患是上天的事,不要以人力強行堵塞,強行堵塞未必順從天意”。所以迷信的漢武帝聽了他的話,聽任黃河水泛濫了二十多年。
[學生回答]種桑是為養蠶,種麻為了織布。
[學生回答]漢代的絲織業和麻織業發達,由此反映了漢代的手工業也是發達的。
[學生看書]……
[學生列舉]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很高,能織出精美的花紋和萬紫千紅的色彩。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學生回答]城市的繁榮。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規模大: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規模宏大,人稱東西二京。二京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長安人口有五十萬左右,東漢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
布局上:長安城內的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綠樹成蔭,還有較為完備的排水溝,下水道。
商業活動:城里有專門的商業區,叫做“市”。市場上商品繁多,有生產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還有各種食品,望去令人眼花瞭亂。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這些規定太過于死板,買東西很不方便。另外,籠統地規定不分益鳥、害鳥都不得“彈射”,也不科學。
答案二:這些規定很對,有利于市場管理和環境保護。
答案三:略
[教師總結]我們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地看。不能簡單地用對與不對來概括。對于這些規定,我們應該看到它好的一面,比如保護環境,規范市場秩序等。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對商業活動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不利于商業的發展等。
通過圖片和資料的展示,引起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
指導學生看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由農業的發展一步步推導出手工業的發展,最后導致商業的繁榮。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團結,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類 別
成 就
農業
興修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發明播種工具耬車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
南北分別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桑麻的廣泛種植
手工業
絲織
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冶鐵
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
●--
<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10
課題
第14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課型 新授課
學 習 過 程 二次備課 學習 目標 1、掌握兩漢時期水利興修;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及商業繁榮的表現。 2、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主備人 李秀榮 老師的問題: 1、 通過學習,你如何理解農業、手工業、商業之間的關系?你能用簡單的圖示表示出來嗎?(小組內討論 2、 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有哪些?試分析一下。 (三)拓展延伸 1、黃河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害河”,兩漢時期曾治理黃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認為我們今天應如何有效地治理黃河,使它造福與人類? 2、看教材84頁《西漢長安平面圖》,聯系你所在城市,比較一下,有什么明顯區別?為什么? (四)系統總結
類別
成就 農業 興修水利 漢武帝時期治理黃河;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發明播種用的耬車 耕作技術 牛耕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 南北方分別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桑麻廣泛種植 手工業 絲織品 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冶鐵業 南陽太守杜詩發明鼓風冶鐵的工具——水排 商業、城市 長安洛陽規模宏大,稱東西二京,專門商業區叫市 (五)鞏固訓練: 一、選擇題 1、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的皇帝是 ( ) a. 漢高祖 b. 漢武帝 c. 漢文帝 d. 漢景帝 2、東漢時發明的水排,屬于( ) a. 農業生產工具 b. 灌溉工具 c. 冶鐵工具 d. 紡織工具 3、兩漢時期領先世界的技術有 ①水排 ②鋼材制作方法 ③瓷器的發明 ④發明鐵農具(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六)完成同步訓練 (七)預習14課 執教人 審核人 重點 1、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2、絲織和冶鐵技術的進步。 備課 時間 .11、26 難點 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上課 時間 .11、30
學 習 過 程
二次備課 一、課前準備 小組檢查預習案的完成情況,記錄分數。 教師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作為二次備課的依據。 二、導入新課: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三、自學指導:閱讀課 81-84本完成以下內容 1.漢朝下令治理黃河的皇帝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東漢明帝時負責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是_______。 3.發明水排的是______的______。 4.我國古代,鐵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銅兵器是在_________。 5.漢武帝規定全國統一鑄造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漢的都城__________和東漢的都城___________,規模宏大,人稱東西二京。 7.西漢長安城里專門的商業區叫_________。 8.列舉兩漢時期兩項提高生產效率的科技發明。 (二)合作探究 學生解決的問題 1、農業的進步: 兩漢時期是怎樣對黃河進行治理的?在當時有何意義? 2、手工業的發展: 農業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兩漢手工業的興盛主要體現在哪些行業上,又有哪些世界領先的成就? 3、商業的繁榮: (1)漢武帝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 (2)結合課本內容簡要敘述一下漢代東西二京的情況。(組內討論) 教后記:
淄川二中初一級部 歷史 導學案 no.21
兩漢經濟的發展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煉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能力方面: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并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思想方面: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為之驕傲和自豪。
二、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三、教學思想: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學過程:
導入: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并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后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并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后8XX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XX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里去的?它為什么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卜、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里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制作精細,那時鐵制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制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并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為有名。那里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于世界前列。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并總結哪些是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