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精選5篇)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篇1
第 23 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 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北魏孝文帝改革相關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史上總稱什么?
2.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3、探討新課: 提問:淝水之戰以后,北方處于什么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一、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并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沖擊。
二、北魏政權為什么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么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談一談哪里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并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啟示和感慨?
4、學習小節:北魏統一北方后,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5、課后作業
1、 北魏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 ]
a.羯 b.鮮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
六、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 北魏建立 2、統一北方 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2、主要措施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十六國、苻堅統治前秦、前秦的強大和統一黃河流域;淝水之戰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影響;北魏政權的建立及其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進行的社會改革及其歷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陽的繁榮;北朝政權的更替和北周統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淝水之戰雙方實力、人心向背等情況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和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討論、回答“為什么說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導學生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淝水之戰雙方實力、人心向背等情況以及戰爭結果和影響進行分析,使學生理解歷史發展中治亂、成敗的原因。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且此戰役對于當時的局勢和以后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由統一走向分裂,南方則乘機收復部分失地,使南北勢力趨近均衡,使南北對峙局面穩定持續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孝文帝改革是我國歷史上意義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為了穩固自身的政權,進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同時也使落后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接受先進的統治制度。
教學難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是其歷史發展的突出特點。此時的民族融合又與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邊地向中心發展的趨勢,學生不易區分。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及閱歷的關系,對民族融合的重大意義難以理解。
地位分析
本課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對當時甚至是以后的歷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對于我們今天形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意義就更加重大。
教法建議
關于“十六國”,由于是閱讀內容,教師可讓學生自己看書,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白以下三個問題即可:時間、名稱和當時的社會狀況,為接下來的教學作鋪墊。
關于“淝水之戰”是本課的重點,建議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后自己總結出前秦之所以能夠盛的原因。之后通過列表使學生明白東晉為什么可以在此次戰役中以少勝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戰的影響。
交戰雙方
領導人
結果
勝利、失敗的原因
影響
關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師補充一些材料,使學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歷史背景,通過背景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其意義。
關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首先出示北朝更迭圖
并提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國黃河流域的朝代有?幫助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知識,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學難點 :民族融合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吧?那誰知道這個成語的由來呢?這節課我就給大家講一講:
1、十六國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教師總結并簡要強調“15北1南”。
2、淝水之戰
1)、前秦統一黃河流域
教師首先提問:十六國時期,在北方的15個政權中,有沒有哪個政權統一過黃河流域,如果有,它統一北方的時候,南方與之對峙的是哪個政權?并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估計學生通過自學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統一過黃河流域。與之對應的南方政權是東晉。教師繼續提問:前秦為什么能夠統一北方?他的領導人是誰?他想不想統一全國?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出淝水之戰。
2)、淝水之戰
教師首先出示下列材料讓學生閱讀:
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大的戰爭。前秦王苻堅無視內部不穩,降將思亂,民疲兵倦的狀況,恃眾輕晉,單路突進,戰線太長,分散兵力,缺乏協同,對朱序等人的活動沒有察覺;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決戰,導致大。粬|晉則臨危不亂,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將指揮若定,并據敵情及時改變方略,適時決戰,并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終獲全勝,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淝水之戰后,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于前秦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閱讀后教師列出表格
交戰雙方
領導人
結果
勝利、失敗的原因
影響
通過教材的內容和課外材料的閱讀,使學生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總結出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和東晉勝利的原因、以及對歷史的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1)內部民族矛盾非常嚴重。 (2)北方的漢族人民更希望晉軍獲勝,使他們解除民族壓迫。(3)苻堅統治集團內部一些主要將領不同意苻堅南攻東晉。(4)前秦苻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東晉勝利的原因:(1)東晉政權內部,主要將相意見比較一致,堅決抵抗。⑵有一支能沖殺的精悍軍隊。)教師通過分析使學生理解這次戰爭的勝負說明“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
鮮卑族為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拓跋部為鮮卑人的一支。自東漢末年以來,逐漸南遷。南遷后,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開始學習農耕并逐步過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鮮卑族杰出首領拓跋 建立魏國,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內容
官吏按季度領俸祿,嚴禁貪污
分配給農民土地,并向他們征賦稅
遷都洛陽和漢化政策。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沒有俸祿,戰時掠奪,平時貪污,成了官吏發財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機和財政危機。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一方面給官吏發俸祿,一方面嚴禁貪污,規定貪贓絹一匹即處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馬上執行,當年就懲辦了40多個貪污的官員。
由于長期戰爭,人民流離失所,許多人成了無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因為擁有土地的農戶越少,國家所能收的土地稅就越少。為解決這一問題,北魏政府從485年開始,將國家掌握的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得到土地的農民需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兵役和徭役。這項措施沒有觸動大地主的利益。實行這一措施的結果是: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這實際是鮮卑統治者學習漢族統治經驗的一個突出事例,即通過控制農民和土地獲得財富,以保證封建政府的收入。
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同漢族地主的聯系,也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在遷都前后還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他下令鮮卑貴族:采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漢話、鼓勵同漢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
同漢族地主的聯系,更好地吸取漢族先進的統治經驗。
教師出示孝文帝改革內容并幫助學生從中歸納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體闡述。(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北方各族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注意施肥、選種、飼養等技術的提高。手工業者的地位也起了變化,他們由官府控制,改為允許民間生產,有些工匠還當了低級官吏。商品交換也日趨活躍,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幾乎完全廢棄貨幣,遷都洛陽后,首次鑄行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改革之后,漢族地主階級的地位得到提高,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鮮卑貴族也完全擺脫了部落舊俗,完成封建化過程,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關系得到了調整;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改革又反過來促進了各族的進一步融合。自五族內遷以來的二百年間,上百萬人口從北而南,十幾個政權交替,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 聯系更加密切,雖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爭,但民族融合卻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促使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
4、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朝
2)、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從西晉末年開始,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各族人民和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往來,他們的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相互影響,趨向一致。
板書設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篇3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十六國;苻堅的統治政策和前秦的強大,淝水之戰與戰后的北方形勢;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淝水之戰交戰雙方情況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和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內容的教學,分析民族關系、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發展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提高學生的論證與表達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2.中華民族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十六國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了解,加強了聯系。
教學要點
一、十六國
二、淝水之戰
1.前秦的強大和統一黃河流域
2.淝水之戰及其結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
2.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改革的歷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點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課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進程和民族融合。
二、講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兩課所學知識,明確西晉滅亡后,我國南方經歷了東晉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前提下,南方經濟得到了較快的開發。那么,同一時期北方的政治經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呢?它們與南方有何異同?教師可圍繞這樣的問題導入 新課。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國”,在教學大綱中,是帶星號的閱讀內容,教師可作過渡性講解。如果有意識略微展開,也只要求學生了解以下兩點:1.西晉滅亡后一百多年間,北方建立的政權不只十六個;2.十六國也不全都在北方。當然,教師也可通過指導閱讀,讓學生明白十六國的一些主要特點:十六國的多數政權由少數民族首領建立;十六國時期戰爭頻繁,北方農牧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飽嘗苦難;北方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出現融合趨勢。涉及到這一點時,可引導學生聯系第21課各族內遷的內容。
四、“淝水之戰”一目,是本課講述的重點之一。講前教師可準備好《前秦東晉形勢圖》和《淝水之戰形勢圖》,以便于學生對交戰前雙方情況及交戰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教師講解本目內容時,應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戰前形勢做較詳細的分析;二是對東晉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打敗前秦取得戰爭勝利進行分析。關于戰爭的具體過程,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關于戰前的形勢,教師應對苻堅、王猛兩人做簡單介紹,說明苻堅建立前秦統一黃河流域,任用王猛為相,國勢日益強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強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堅在國勢日強的情況下,不顧上下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發動對東晉進攻。在軍隊未出發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敗的種子。第二個方面,東晉為什么會打敗前秦?從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幾個原因:軍心不齊,內部矛盾重重。軍隊由各族征調,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敗,以便擺脫氐族的統治。北方的漢族士兵更希望東晉獲勝,解除民族壓迫。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將領也不同意攻打東晉。前秦苻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從東晉方面分析:統治階級內部意見比較一致,以宰相謝安為首的大臣都主張堅決抵抗。這里可結合課本中小字,對謝安做簡要生動的介紹。東晉軍隊數量雖少,但它是一支比較有戰斗力的軍隊。最后還應強調一下淝水之戰的結果。戰后南北方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戰的狀態。南方東晉趁機收復了黃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戰后不久,前秦瓦解,東晉乘機又收復了黃河以南許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實際講了兩個內容,第一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這都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在講解“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時,最好準備一張“鮮卑發源地大鮮卑山的嘎仙洞”掛圖或看課本插圖。然后講清:1.鮮卑拓跋部的興起。這個問題教師可簡略地講,但由于學生對鮮卑族較生疏,對其歷史也了解的極少,為便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可結合掛圖講清以下幾點:①鮮卑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②拓跋部是鮮卑族的一支,發源地在大興安嶺的大鮮卑山。③結合小字講解以游牧生活為主。講清這點有助于對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東漢末年開始遷往內地,逐漸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學習農耕,過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黃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據局面,拓跋部建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魏或后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統一時間為439年,疆域包括今陜西、山西、甘肅、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為北方強國。③統一的意義,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有利于經濟發展,出現了民族大融合趨勢。
講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教師可準備掛圖《北魏孝文帝遷都路線示意圖》,然后說明三個問題:1.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條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3.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在講解第一個問題時,應結合北魏統一北方的歷史作用之一是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這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北方當時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數民族?為什么黃河流域存在一個民族融合問題?當時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有哪些表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當時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改變了過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習慣。當然,漢族人民也向少數民族人民學到了很多東西。總的趨勢是,黃河流域的生產關系逐漸封建化,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另一方面,各族勞動人民在反對各族統治階級斗爭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加強了聯系,互相支援,促進了這種融合。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當時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統一黃河流域,成為一個強國,但想鞏固統治,尤其是對生產、文化均較先進,人口又較多的漢族進行統治,使國家繼續發展,這個任務也是相當艱巨的。如何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也是促使孝文帝進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講解第二個問題即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時,首先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等多方面。課本中是集中在三個方面進行介紹的:一是規定官吏俸祿,禁止貪污。二是分配農民土地。這一措施的實施,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間的融合。三是遷都和向漢族學習。這里著重分析遷都問題。結合《北魏孝文帝遷都路線示意圖》分析遷都原因:①為了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②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結合示意圖,分析以平城為都城的弊端。并結合前面講過的知識,讓學生回憶洛陽曾是哪幾個朝代的都城?孝文帝為何選擇洛陽為新都?遷都時間應強調讓學生記憶。課本中《胡服俑》《漢服俑》插圖以及《鮮卑姓改為漢姓》表,有助于學生對學習漢族文化的具體理解,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予以注意。在講解第三個問題即改革的歷史作用時,可先讓學生回答,然后由教師歸納。要強調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最后總結時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我們應進一步認識到,一切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改革必定會推動社會進步,對歷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講到這里,可引導學生思考回答下面問題: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興亡的梗概,第二段總結了東漢末年以來,特別是北朝時期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教學中,宜從發展趨勢、基本情況、影響、特點方面去進行分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是不斷發展、壯大的,漢族也是在與周邊各族不斷融合中發展的。3至6世紀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國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產、文化、生活、習俗等諸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各族人民經歷了一場社會經濟文化的大變動,逐漸接受農耕定居生活與先進的漢族文化,北方少數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篇4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十六國;苻堅的統治政策和前秦的強大,淝水之戰與戰后的北方形勢;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淝水之戰交戰雙方情況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和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北朝民族融合內容的教學,分析民族關系、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發展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提高學生的論證與表達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2.中華民族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十六國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了解,加強了聯系。
教學要點
一、十六國
二、淝水之戰
1.前秦的強大和統一黃河流域
2.淝水之戰及其結果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
2.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改革的歷史作用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2.民族大融合的特點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課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進程和民族融合。
二、講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兩課所學知識,明確西晉滅亡后,我國南方經歷了東晉南朝的更替。在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前提下,南方經濟得到了較快的開發。那么,同一時期北方的政治經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呢?它們與南方有何異同?教師可圍繞這樣的問題導入 新課。
三、教材第一目“十六國”,在教學大綱中,是帶星號的閱讀內容,教師可作過渡性講解。如果有意識略微展開,也只要求學生了解以下兩點:1.西晉滅亡后一百多年間,北方建立的政權不只十六個;2.十六國也不全都在北方。當然,教師也可通過指導閱讀,讓學生明白十六國的一些主要特點:十六國的多數政權由少數民族首領建立;十六國時期戰爭頻繁,北方農牧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飽嘗苦難;北方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往中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出現融合趨勢。涉及到這一點時,可引導學生聯系第21課各族內遷的內容。
四、“淝水之戰”一目,是本課講述的重點之一。講前教師可準備好《前秦東晉形勢圖》和《淝水之戰形勢圖》,以便于學生對交戰前雙方情況及交戰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教師講解本目內容時,應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戰前形勢做較詳細的分析;二是對東晉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打敗前秦取得戰爭勝利進行分析。關于戰爭的具體過程,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關于戰前的形勢,教師應對苻堅、王猛兩人做簡單介紹,說明苻堅建立前秦統一黃河流域,任用王猛為相,國勢日益強盛。王猛是前秦的名相,前秦的強大,他是出了力的。苻堅在國勢日強的情況下,不顧上下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發動對東晉進攻。在軍隊未出發前就埋下了一些必然失敗的種子。第二個方面,東晉為什么會打敗前秦?從前秦方面分析有如下幾個原因:軍心不齊,內部矛盾重重。軍隊由各族征調,很多人都希望前秦失敗,以便擺脫氐族的統治。北方的漢族士兵更希望東晉獲勝,解除民族壓迫。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氐族的主要將領也不同意攻打東晉。前秦苻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從東晉方面分析:統治階級內部意見比較一致,以宰相謝安為首的大臣都主張堅決抵抗。這里可結合課本中小字,對謝安做簡要生動的介紹。東晉軍隊數量雖少,但它是一支比較有戰斗力的軍隊。最后還應強調一下淝水之戰的結果。戰后南北方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戰的狀態。南方東晉趁機收復了黃河以南的一些失地。淝水之戰后不久,前秦瓦解,東晉乘機又收復了黃河以南許多失地。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實際講了兩個內容,第一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第二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這都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在講解“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時,最好準備一張“鮮卑發源地大鮮卑山的嘎仙洞”掛圖或看課本插圖。然后講清:1.鮮卑拓跋部的興起。這個問題教師可簡略地講,但由于學生對鮮卑族較生疏,對其歷史也了解的極少,為便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可結合掛圖講清以下幾點:①鮮卑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②拓跋部是鮮卑族的一支,發源地在大興安嶺的大鮮卑山。③結合小字講解以游牧生活為主。講清這點有助于對后面孝文帝改革的理解。④東漢末年開始遷往內地,逐漸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學習農耕,過定居生活。2.拓跋部建立北魏。前秦亡后,黃河流域又陷入分裂割據局面,拓跋部建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魏或后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3.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統一時間為439年,疆域包括今陜西、山西、甘肅、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成為北方強國。③統一的意義,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有利于經濟發展,出現了民族大融合趨勢。
講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教師可準備掛圖《北魏孝文帝遷都路線示意圖》,然后說明三個問題:1.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條件;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3.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在講解第一個問題時,應結合北魏統一北方的歷史作用之一是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這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北方當時生活有哪些主要的少數民族?為什么黃河流域存在一個民族融合問題?當時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有哪些表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當時居住在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改變了過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習慣。當然,漢族人民也向少數民族人民學到了很多東西。總的趨勢是,黃河流域的生產關系逐漸封建化,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另一方面,各族勞動人民在反對各族統治階級斗爭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加強了聯系,互相支援,促進了這種融合。這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背景之二是,北魏當時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統一黃河流域,成為一個強國,但想鞏固統治,尤其是對生產、文化均較先進,人口又較多的漢族進行統治,使國家繼續發展,這個任務也是相當艱巨的。如何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也是促使孝文帝進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講解第二個問題即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時,首先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等多方面。課本中是集中在三個方面進行介紹的:一是規定官吏俸祿,禁止貪污。二是分配農民土地。這一措施的實施,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加速了民族之間的融合。三是遷都和向漢族學習。這里著重分析遷都問題。結合《北魏孝文帝遷都路線示意圖》分析遷都原因:①為了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②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結合示意圖,分析以平城為都城的弊端。并結合前面講過的知識,讓學生回憶洛陽曾是哪幾個朝代的都城?孝文帝為何選擇洛陽為新都?遷都時間應強調讓學生記憶。課本中《胡服俑》《漢服俑》插圖以及《鮮卑姓改為漢姓》表,有助于學生對學習漢族文化的具體理解,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予以注意。在講解第三個問題即改革的歷史作用時,可先讓學生回答,然后由教師歸納。要強調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最后總結時要指出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我們應進一步認識到,一切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改革必定會推動社會進步,對歷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講到這里,可引導學生思考回答下面問題: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這些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六、“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目,第一段交待了北朝的概念以及北朝更替興亡的梗概,第二段總結了東漢末年以來,特別是北朝時期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教學中,宜從發展趨勢、基本情況、影響、特點方面去進行分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是不斷發展、壯大的,漢族也是在與周邊各族不斷融合中發展的。3至6世紀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國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產、文化、生活、習俗等諸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各族人民經歷了一場社會經濟文化的大變動,逐漸接受農耕定居生活與先進的漢族文化,北方少數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十六國、苻堅統治前秦、前秦的強大和統一黃河流域;淝水之戰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影響;北魏政權的建立及其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進行的社會改革及其歷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陽的繁榮;北朝政權的更替和北周統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淝水之戰雙方實力、人心向背等情況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和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討論、回答“為什么說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導學生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淝水之戰雙方實力、人心向背等情況以及戰爭結果和影響進行分析,使學生理解歷史發展中治亂、成敗的原因。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且此戰役對于當時的局勢和以后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由統一走向分裂,南方則乘機收復部分失地,使南北勢力趨近均衡,使南北對峙局面穩定持續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孝文帝改革是我國歷史上意義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為了穩固自身的政權,進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同時也使落后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接受先進的統治制度。
教學難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是其歷史發展的突出特點。此時的民族融合又與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邊地向中心發展的趨勢,學生不易區分。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及閱歷的關系,對民族融合的重大意義難以理解。
地位分析
本課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對當時甚至是以后的歷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對于我們今天形成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意義就更加重大。
教法建議
關于“十六國”,由于是閱讀內容,教師可讓學生自己看書,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白以下三個問題即可:時間、名稱和當時的社會狀況,為接下來的教學作鋪墊。
關于“淝水之戰”是本課的重點,建議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后自己總結出前秦之所以能夠盛的原因。之后通過列表使學生明白東晉為什么可以在此次戰役中以少勝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戰的影響。
交戰雙方
領導人
結果
勝利、失敗的原因
影響
關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師補充一些材料,使學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歷史背景,通過背景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其意義。
關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首先出示北朝更迭圖
并提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國黃河流域的朝代有?幫助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知識,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淝水之戰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學難點 :民族融合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吧?那誰知道這個成語的由來呢?這節課我就給大家講一講:
1、十六國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教師總結并簡要強調“15北1南”。
2、淝水之戰
1)、前秦統一黃河流域
教師首先提問:十六國時期,在北方的15個政權中,有沒有哪個政權統一過黃河流域,如果有,它統一北方的時候,南方與之對峙的是哪個政權?并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估計學生通過自學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統一過黃河流域。與之對應的南方政權是東晉。教師繼續提問:前秦為什么能夠統一北方?他的領導人是誰?他想不想統一全國?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出淝水之戰。
2)、淝水之戰
教師首先出示下列材料讓學生閱讀:
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大的戰爭。前秦王苻堅無視內部不穩,降將思亂,民疲兵倦的狀況,恃眾輕晉,單路突進,戰線太長,分散兵力,缺乏協同,對朱序等人的活動沒有察覺;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決戰,導致大。粬|晉則臨危不亂,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將指揮若定,并據敵情及時改變方略,適時決戰,并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終獲全勝,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淝水之戰后,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于前秦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閱讀后教師列出表格
交戰雙方
領導人
結果
勝利、失敗的原因
影響
通過教材的內容和課外材料的閱讀,使學生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總結出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和東晉勝利的原因、以及對歷史的影響。(前秦失敗的原因:(1)內部民族矛盾非常嚴重。 (2)北方的漢族人民更希望晉軍獲勝,使他們解除民族壓迫。(3)苻堅統治集團內部一些主要將領不同意苻堅南攻東晉。(4)前秦苻堅驕傲輕敵,指揮失誤。東晉勝利的原因:(1)東晉政權內部,主要將相意見比較一致,堅決抵抗。⑵有一支能沖殺的精悍軍隊。)教師通過分析使學生理解這次戰爭的勝負說明“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
鮮卑族為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拓跋部為鮮卑人的一支。自東漢末年以來,逐漸南遷。南遷后,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開始學習農耕并逐步過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鮮卑族杰出首領拓跋 建立魏國,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內容
官吏按季度領俸祿,嚴禁貪污
分配給農民土地,并向他們征賦稅
遷都洛陽和漢化政策。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沒有俸祿,戰時掠奪,平時貪污,成了官吏發財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機和財政危機。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一方面給官吏發俸祿,一方面嚴禁貪污,規定貪贓絹一匹即處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馬上執行,當年就懲辦了40多個貪污的官員。
由于長期戰爭,人民流離失所,許多人成了無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因為擁有土地的農戶越少,國家所能收的土地稅就越少。為解決這一問題,北魏政府從485年開始,將國家掌握的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得到土地的農民需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兵役和徭役。這項措施沒有觸動大地主的利益。實行這一措施的結果是: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這實際是鮮卑統治者學習漢族統治經驗的一個突出事例,即通過控制農民和土地獲得財富,以保證封建政府的收入。
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同漢族地主的聯系,也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在遷都前后還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他下令鮮卑貴族:采用漢姓、改穿漢族服裝、學漢話、鼓勵同漢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
同漢族地主的聯系,更好地吸取漢族先進的統治經驗。
教師出示孝文帝改革內容并幫助學生從中歸納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體闡述。(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北方各族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注意施肥、選種、飼養等技術的提高。手工業者的地位也起了變化,他們由官府控制,改為允許民間生產,有些工匠還當了低級官吏。商品交換也日趨活躍,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幾乎完全廢棄貨幣,遷都洛陽后,首次鑄行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改革之后,漢族地主階級的地位得到提高,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鮮卑貴族也完全擺脫了部落舊俗,完成封建化過程,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關系得到了調整;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改革又反過來促進了各族的進一步融合。自五族內遷以來的二百年間,上百萬人口從北而南,十幾個政權交替,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 聯系更加密切,雖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爭,但民族融合卻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促使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
4、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朝
2)、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從西晉末年開始,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各族人民和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往來,他們的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相互影響,趨向一致。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