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祖》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華夏之祖》是六年級歷史上冊的第3課。它講述了起源于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發展進程、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演進奠定了基礎,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獲取歷史知識、團結協作的能力及以古鑒今的學科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炎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設計理念】
歷史是一門充滿人類懷舊情緒的課程,對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學生走進歷史的最大興趣支點,而它以古鑒今的學科思想又成為指導自己規劃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論起點。歷史課堂應該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在撫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發,不斷地豐富知識,達到深邃思想、升華情感的目的。這就是本節課設計的基本理念。
【課前準備】
1、課前根據預習學案,自主先學,分組探究
分組:全班分成9個大組——1-3組是戰地記者組,4-6組是部落采訪組,7-9組是會議報道組。
2、分組探究題目:
1-3組
[結合教材13—14頁『炎黃戰蚩尤』一目分析、討論,最后將本組成果,以課件的形式呈現并匯報成果,選出中心發言人。]
1、說說有關炎黃戰蚩尤的相關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交戰雙方、過程、結果。
2、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4-6組
[閱讀教材14—15頁『炎帝和黃帝』一目,思考、討論,最后以課件的形式匯報成果,并選出中心發言人。]
1、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分別有哪些貢獻?
2、你如何評價炎帝和黃帝呢?
7-9組
1、選出演員,排練課本劇《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
2、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什么是禪讓制?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3分)
1、在背景音樂《黃帝頌》中播放《祭黃大典》的視頻。
2、看完后教師提出:巍巍華夏,歷史悠悠。通過《祭黃大典》的視頻,我們被萬人祭奠的浩浩場面所震撼。作為我們祖先的黃帝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黃子孫如此的敬仰?讓我們帶著困惑與探究的欲望,穿越時空,去探索歷史……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戰地記者組
學生
1、首先請從涿鹿大戰的戰場上歸來的戰地記者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課件,報道有關『炎黃戰蚩尤』的戰況。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1-3小組內補充、及4-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與黃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的概況。
教師
點撥或強調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一個因素——“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二)部落采訪組
學生
1、首先請炎黃部落聯盟歸來的采訪組的中心發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課件,報道、討論、爭辯有關他們探究到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