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案例《諫秦王》
活動目的:
1.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張,初步理解這些思想的基本含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分析和靈活運用,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做到古為今用。
2.創設民主、和諧、熱烈的活動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充分張揚個性,在自由討論中主動獲取知識,感受這一動蕩時期文化領域的繁榮氣息。進一步學會與社會及自身實際相結合、歷史的客觀的評價態度與方法,強化合作意識,共同探討問題。
3.通過活動,形成一種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繁榮的學術研究氛圍,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思想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態度和方法,培養批判繼承的學習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自主創新意識及正確對待人類文化遺產的科學態度。
活動準備:
教師:(1)查閱有關書籍、報刊、網頁,收集春秋戰國時期與諸子百家相關的詳實史料,正確把握各學派代表人物生平及主要思想;深入分析該時期政治經濟的變革促進了文化領域的繁榮等。
(2)分析學生情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特長、個性等,以確立適當的教法與學法。
學生:(1)學習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第九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了解古代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生產力的發展,諸侯爭霸,群雄并起,社會制度的變革等因素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繁榮發展。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思想派別及其思想主張。
(2)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之前,搜集有關資料,并作一定分析,能結合學生實際、社會實際進行聯系和簡單運用。同時將有關資料包括圖片制成幻燈片,適時展示。
活動步驟:
1.教師布置此次活動:說明活動要求,規定各組任務,分別完成;
2.各組準備表演所需道具、收集各派思想主張資料等物品。
3.將學生分成五個組,分別代表諸子百家中某一派別,選派代表發表其主要思想。推選一名學生飾演戰國時秦國國王(簡稱秦王)。
4.教師控制整個活動過程。提出活動話題:各派代表向秦王進諫,陳述治國的主張。可分為五種觀點:“仁政“治國論、科教興國論、改革致富論、依法治國論和軍事強國論。
5.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簡要總結與評述,評出最佳表演者,適當進行獎勵。
活動過程:
活動1:人物篇──角色扮演
由5-8名學生分別扮演一個派別的思想家代表,分別介紹各自的生平及主要事跡
活動2:動手篇──資料展示
分別收集各派治國的主要思想主張、圖片,并制成幻燈片進行展示。
活動3:模擬表演篇──“諫秦王”
由學生表演、宣傳每一派別的治國思想,其他派別可以反駁。(共分五個鏡頭,此部分應為本活動的重頭戲)
(l)“仁政”治國論──“苛政猛于虎”
由儒家學派學生現場表演,并代表本派向“秦王”陳述“為政以德”、反對暴政的治國思想主張。
(2)“科教興國”論──“孔子講學”
通過表演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因材施教及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習慣與方法等方面,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3)“改革致富”論──儒道法論改革
爭論焦點:儒家──保守,恢復西周的制度;道家──消極、悲觀,“順其自然”;法家──主張改革,社會是向前進步的。
(4)“依法治國”論──儒法之爭
儒家──反對苛政與嚴酷刑法;法家──主張“法治”,制定嚴厲刑法鎮壓人民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