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案例烽煙四起奏秦殤
小組名稱
參加人數
組長
編導組
10人
張 翔
表演組
28人
劉洋天
道具組
8人
李 立
服裝組
7人(均為女生)
高 嚴
2.學生提前收集相關的文字、圖片、影片、背景音樂等資料,設計并制作相關的道具和服裝。
編導組收集的資料展示:
(1)如何幫助學生排戲?
(2)怎樣表演角色?
(3)怎樣欣賞戲劇表演?
(4)經典劇本欣賞。
編導組在活動準備過程中,既注意向校內的語文、音樂等學科的教師請教,又注意向校外的文藝團體中的專業人士請教。因此,他們編寫的劇本有一定的質量,指導學生表演也頗有成效,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真正起到了核心作用。
服裝組:服裝組的7位女生的確是心靈手巧,她們按照相關資料和影視片中展示的秦朝服裝式樣,自己動手,用舊報紙制作服裝,并用顏料涂上顏色。雖然在表演過程中,偶爾有服裝“五馬分尸”、胡須和帽子脫落等現象,但在學生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設計中,閃爍著的點點創新的火花,確實讓人感到欣慰。
道具組:道具組的學生收集了長城、兵馬俑等方面的圖片和影片;錄制了風聲、雨聲、雷聲、河流流淌的聲音和馬叫聲;準備了樹枝、木棒、彩旗等物品。
表演組:在編導組的指導下,學習了相關的表演技巧,進行了表演訓練。
背景資料
如何幫助兒童排戲
排戲前,要編寫或選擇好劇本。劇本是一劇之本,是最主要的。劇本應當主題鮮明,動作性強,符合兒童年齡和心理特征,適合演出條件。既能在禮堂演,也能在操場、教室演。
劇本選定了,要有一個分析劇本的階段。導演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舞臺形象,把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愛憎和理想傳達給觀眾。所以,導演在給演員排戲前,必須認真閱讀劇本,分析劇本,作排戲前的準備,即“導演構思”。
導演初讀劇本,需要一氣呵成地讀完,這樣,才能設身處地地鉆到劇本描寫的情景中去。腦子里浮現出一些零星的瞬間、場面、細節及個人經歷的聯想和視象。分析劇本要弄清六個問題:一是時代背景和特征;二是全劇的主要事件和矛盾沖突;三是劇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四是確定全劇的高潮;五是該劇的體裁和風格;六是劇本的主題思想和演出的現實意義。
分析了劇本,進入排練階段,導演要選好演員。選演員不僅要看外形,更重要的是注意演員的氣質、個性是否接近角色。
選好演員后,應向演員宣讀一遍劇本,以飽滿的情緒去感染小演員,激發他們的演出熱情。同時,要把“導演構思”向演員講述清楚,經過討論,統一認識。在討論時,我們應當啟發和幫助孩子,多談感受,這樣,孩子們會大膽地談出對劇本和人物的認識,并舉出很多他們自己的生活實例來充實劇本,給排戲準備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在排練初,導演要幫助小演員分析自己扮演的角色:這個角色的性格怎樣?說了些什么話,做了哪些事?一共出過幾次場,每次上場來是干什么的?在臺上干了些啥?又是為什么下場的等等。讓演員在全劇的矛盾沖突中看到所扮演的角色的一條動作線,從中理出這個人物的思想、行為和所追求的目標,這就叫做角色的“貫串動作”。
當演員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全劇的內容后,就開始對臺詞。對臺詞必須讀音正確、吐字清楚,每一句臺詞都要念得達意。在排戲過程中,要著重發揮他們自己的表演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