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案例適者生存
活動目的:
通過本課的探索與活動,讓學生了解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樹立“勞動創造人”的觀念,理解“適者生存”的道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活動中的協作能力。
活動準備:
學生:1.所帶工具:小鏡子,各種類型的小石頭,小樹枝,水果,食物,針,布
2.活動前預習:預習本課內容,初步了解北京人、山頂洞人社會生產生活狀況
3.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有關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相關資料,充實教材內容
教師:搜集相關資料
活動步驟:
第一步:對著鏡子里的自我像與古猿、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對比,找出頭部的不同特征。帶著現代人與遠古人類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原因是什么等疑問進入下一步活動。
第二步:閱讀課文、資料,分小組接力表演。通過表演,幫助學生論證“勞動創造人”、適者生存的觀念。同時也了解掌握了遠古人類的生活狀況。
第三步: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各自發表見解,談談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并當場整理成文。
活動過程:
教師:“同學們,我們先做個小游戲。請拿出你們自帶的小鏡子,對著鏡子觀察自己頭像,然后與書中的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對比,有什么不同?”
學生甲:“古人的嘴巴比我們突出。”
學生動:“他們的眉骨粗大。而且他們身上還有長毛。”
學生丙:“古猿和北京人的頭都向前傾,并且有點駝背。”
教師:“剛才,大家找出了多處不同的地方。那有沒有相似之處?”
學生甲答:“三者大體相似,但一個比一個漂亮。”
教師:“一個比一個漂亮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們知道嗎?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組合,分成三個小組,根據老師所發材料及課本內容,接力表演。請同學們邊觀看邊仔細思考,每個小組的表演說明了什么?”
學生經過認真準備,分小組接力表演,教師串詞。
第一小組:(道具布景:將水果、食物等放置在場地由近及遠處。)森林古猿因森林遭毀不得不在平地上爬行,四處尋找食物,但由于四肢著地爬行,視力范圍受到局限,看不清遠處的食物,覓食較少。無意中,有一只古猿艱難地把身體慢慢直立起來,突然看見遠處的食物,興奮不已,急忙爬過去取到了食物。古猿們于是在以后的覓食過程中,逐漸直立起來。
(旁白):隨著時間推移,古猿不斷進化。距今約20萬~70萬年,在中國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生活著這么一群遠古人類。
第二小組:(道具布景:桶表示河流,凳子表示樹木,兩張桌子表示山洞的門戶,小樹枝表示木棒,小石頭表示石器,粉筆表示火堆)女人在樹上采集果實,一部分男人在河邊捕魚,另一部分則追趕野獸。采集漁獵完畢后,回到山洞平分食物。晚上睡在山洞,洞口有一火堆取暖。
(旁白):大約在180XX年前,在同樣的地域又生活著這么一群遠古人。
第三小組:(道具布景:桶表示河流,凳子表示樹木,兩張桌子表示山洞的門戶,小樹枝表示木棒,小石頭表示石器,粉筆表示火堆)幾個老人和小孩在山洞里用骨針縫獸皮,女人在樹上采集果實,大部分男人拿著木棒追趕野獸和捕魚,一個男人正在人工取火,另一個男人則在敲打石器,制造工具。回到山洞平分食物(有燒烤動作),晚上睡在山洞,洞口有一火堆取暖。
學生表演完畢后,教師針對表演過程中學生所顯現的不足加以說明。如:第二小組沒表現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種的收藏,吃熟食,以及北京人不捕魚。第三小組沒表現出山頂洞人使用裝飾品等。進而讓學生加深對北京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知識的了解。然后提問:“剛才大家生動逼真的表演分別說明了什么?”讓每組學生代表回答本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