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精選17篇)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敘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細節場景,能說出自己的感受。”這篇課文就以“熱愛祖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在解疑的同時,深化了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升華了他們的愛國情感。讓學生開啟一絲心靈之窗,感悟到一點文本中那觸動心靈的“愛國情懷”。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課文脈絡。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難點:送別時老師的叮囑以及肖邦的情感變化,教學時,要通過小組討論、感情朗讀等方法帶領學生質疑、理解體會。教具準備:錄音機 投影 教學時間:3課時課前先學:預習課文,搜集有關愛國人士的故事。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1、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2、 讀課題,結合課文插圖,自由談談感受。(“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 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簼M心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 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文章哪一部分告訴我們的? 補充介紹: 肖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英語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讀有關語句。指導朗讀。①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有地圖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如果沒有可以通過朗讀品味。幫助理解:瓜分、深淵。 (結合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四、指導書寫1、教師講解注意點。2、學生描紅并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五、作業布置:1、完成補充練習上的一、二題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 [2] [3] 下一頁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2、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①詠唱送別曲 ;②老師的叮囑; ③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①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②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自由讀、女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殷切。 ③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b.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6)交流。理解“徹夜”。(通宵,整夜),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自由讀、指名讀。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女生讀。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三、試背第二段 學生練背,給提示指生背,自由背。四、作業布置:1、由肖邦忘我的工作你會想到哪些成語____、____ 、____ 、____。2、摘抄描寫肖邦悲憤的句子,并說說自己的體會。3、摘抄描寫肖邦以音符抗爭的句子,并說說自己的體會。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人 1、我們精讀了文章前三段,說說分別寫了什么。 2、讀讀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為什么。 3、學生齊背第二段。 二、繼續精讀訓練第四段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指名讀。 2、(投影或者小黑板)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何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4)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您,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4、齊讀第6自然段。 (1)出示“與世長辭”: ①查字典,解釋“辭”。(告別) ②說說它的意思。(永遠離開人世) (2)讀一讀,比—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并對肖邦英年早逝的惋惜。 5、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再次齊讀第6自然段, 三、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指課題)“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或者聽課文錄音),進一步體會。四、作業布置: 1、抄文中令你感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完這課,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你想對肖邦說______________ 對他的老師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他的同學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1、出三個音樂家的名字______ 、________ 、 _______。 2、出兩句有關“愛國”方面的古詩或名言。 板書設計: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不得不離開肖邦——波蘭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教學后記:上一頁 [1] [2] [3]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2
教學設計內容反 思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主備:蔣愛華復備:李曉媛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教學時間: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2、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波蘭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3、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ā拔摇辈辉谧鎳炙寄、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銀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顪Y 肖邦 消逝 概念 蠟燭 疾馳 特殊 勉勵 抗爭 四處奔波 悲憤欲絕 與世長辭 霧靄 催人奮起 盛chéng滿 絕:停止! ∞o:辭別,離開! 〈撸航腥粟s快行動! §F靄:霧氣。 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分段! 「鶕x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唬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四(5-6):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精讀指導!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顪Y: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的含義?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ㄕ斶@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學習生字! ±蠋煼秾懮。 學生鋼筆描紅! ∑摺⒆鳂I 抄寫生字新詞! ∮懈星榈乩首x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你從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ㄐぐ畈坏貌浑x開祖國--波蘭。) 2、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 ∵^渡:那“不得不”離開的場面是怎么樣的?一定令人難忘吧! 二、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肯胂袼敃r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骸班嵵氐亍、“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 師生詠唱送別曲時 老師叮囑、送禮物 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W習第三段!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霟岬膼蹏楦,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4、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ㄈ績A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前三段分別講了什么? 2、讀一讀你喜歡的自然段。說說為什么? 3、檢查,背誦情況。 先一凳相互檢查,再指名背,集體背。 二、繼續精讀第四段 1、學生自由讀。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 祖國的地下!薄 .理解:彌留之際! .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ǚe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ㄖ了啦煌鎳膹娏业膼蹏楦校。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ぐ罹褪沁@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敃r他39歲! ‘敃r他才39歲! .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 ∪⒖偨Y課文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課題用”把心臟帶回祖國”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板書設計: 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 波蘭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教后記:我利用課間播放了肖邦的音樂作品,希望讓學生對肖邦多一些感性認識。可是,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有限,對肖邦的音樂作品聽不懂。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并不成功。 1、你了解我國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補充介紹: 肖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英語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六、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 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 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 逝:注意筆順。燭:筆畫安排要勻稱。 肺:右邊末筆是“ ”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契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您,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指課題)“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19世紀初,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里。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可是,沒過多久,起義失敗了。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地作曲、彈琴。時間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18年。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或根據具體語境理解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指導朗讀和背誦。
2、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豐富對課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肖邦的資料。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出示: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讀句思考:想想這句話是誰說的?是什么時候說的?從這句話你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感情?你了解他嗎?(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肖邦)
3、我們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認識肖邦。再次讀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⑴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⑵努力聯系上下文或根據具體語境理解生詞。
2、檢查自讀情況。
3、再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理清文章脈絡。
4、交流評議。
三、研讀第一自然段。
1、默讀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愛國,為什么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⑴簡介當時背景,討論交流。
、葡鄼C理解“列強”“瓜分”等詞語。
2、指導朗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四、指導書寫生字詞。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詞語。
2、課文內容。
3、過渡語。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邊讀邊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哪些情景?
匯報交流。
2、品讀體會人物心情。
、拍x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變化的句子。
(“感動地點了點頭”——“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
、颇敲此袆拥氖鞘裁茨?
、瞧纷x體會,交流。(感動于師生都來送行;感動于詠唱老師特地譜寫的送別曲;感動于老師的深情叮囑。)
⑷自由讀,體會肖邦的感動。
、尚ぐ钣譃楹渭幽兀
⑹交流朗讀。
1、選擇部分內容練習背誦。
檢查。
2、品讀肖邦“離去”的句子。
3、過渡。
三、研讀三、四自然段。
1、瀏覽課文,找有關詞語填空。這是個 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這是個悲憤的18年,他悲的是( ),憤的是( )。
、坡犚魳,老師朗誦,學生朗讀。
4.出示第四節。
、抛x,文中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徹夜……)
、谱x一讀這些詞語,你能感受到什么?
、悄氵能用哪些成語來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創設情境,練習說話,加深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動力。
⑸齊讀。
四、研讀第五、六自然段。
1、師過渡引出句子。
2、指導讀:“喃喃”的語氣。
3、理解“緊緊”,彌留之際,他已經虛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來的力量緊緊握住姐姐的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
4、齊讀。
五、升華情感。
1、師補充資料。
2、再讀課題。
3、寫話。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一起走進了肖邦的內心,聆聽了他用生命譜寫的最壯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七、作業。
1、感情朗讀課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閱讀古今中外愛國人士的動人故事。
長眠的心臟因有效教學又博出愛國的強音
評《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的課堂教學
上周,我校有效語文課堂教學過關活動在三位骨干老師精彩獻藝中拉開了帷幕。武高云老師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的課堂教學,向我校全體語文老師詮釋了“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并為我們構建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學組織有著很強的示范性,同時,這堂課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骨干教師過硬的教學內功和語言素養。我認為,這節課不僅具有有效性,還具有藝術性。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為有效、高效的教與學奠定了方向。
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學主題是“心中有祖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其中的一篇記敘性散文。高云老師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單元訓練的情感目標,把研讀課文“別離祖國”、“埋頭創作”、和“將心臟帶回祖國”這三個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所有教學環節的設計、展開和延伸都重點建立在這三個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層層提升,直至學生在認識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礎上,也使自己的愛國之情得以加強。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立足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學目標的實現,變得水到渠成,教學方法樸實而有效。
如對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高云老師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肖邦愛國的思想根源。老師從此節中肖邦情感變化的兩個詞“感動”、“激動”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發現:是什么讓肖邦感動?又是什么讓肖邦激動呢?從而抓住了層次性很強的內容“詠唱送別曲”、 “深情叮囑”、“贈送泥土”,并透過內容讓學生品析到 ,這不是普通的送別,而是祖國和人民對肖邦的真切囑托和深切希望,這使得肖邦的別離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正是因為對祖國的愛和不舍,肖邦才淚水“盈滿眼眶”,“鄭重”接過泥土,“回首望了望”華沙城,“疾弛而去”,同學們找出的這些詞句,加之他們的理解、匯報和真心朗讀,讓我們感覺到,同學們已能聽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對肖邦愛國行為這一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抓住引導對“悲憤憂慮”、“徹夜工作”這些關鍵詞語的理解與交流,再從詞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發散延伸,讓學生逐漸感悟到肖邦在國外18年,心卻留在祖國。而對于“把心臟帶回祖國”這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引領學生扣住對“緊緊”、“喃喃”這對力量色彩矛盾的詞語的研析,讓學生真正能穿越時空,清晰地看到一個年青而偉大的愛國音樂家的高尚靈魂。
高云老師就是用以詞為作眼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章及中心的教學手段 ,讓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的構建,始終植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這個基礎上。
三、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有效權力交給了學生。
縱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對于語意的感悟,對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經過巧妙地引領,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讀文章,找詞句,談理解,想畫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讀,背誦,直至對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細化和延伸說話,以及“他就是這樣的人”的主題寫話環節,課堂上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角,老師只是在傍白。課堂容量大,學習環節緊密,學生時刻處于有效而緊張的訓練氛圍中。這正是小學高年級有效、高效語文課上學生應具備的學習狀態。
四、把課文作為載體,基于課文,同時拓展學習空間,激發學生想象,活躍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課文對于肖邦在法國18年的創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這一節又是文章的重點。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作曲、彈琴”“他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這些文辭蘊藏的漲力很大,想象空間很廣闊。高云老師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想象說話,想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身體狀況下,肖邦總在為國創作。這一說話環節的安排,一下子就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豐滿起來,中心變得更為鮮明起來。類似這樣的拓展還有幾處。我認為這種教學環節,它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方向,它在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要把語文書作為教學的載體,同時要善于利用這一載體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不能教死書。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語言,營造了語文課學習的最佳氛圍,使得語文課具有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師的教學語言凝煉、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這正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崇尚的語言特色和文學修養。有人喜歡家常話,但我更喜歡文學語言。我發現高云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語言的組織,對發展學生語言來來說就是一種示范,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如對找課文重點詞的提問方式:“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詞語一下子闖入了你的眼簾?”等,問話方式富有變化,保鮮!再如,當高云老師結合課文特點用音樂來渲染學生讀文情感時,老師在一邊獨白:“這鏗鏘有力的節奏,這催人奮進的旋律,這是悲痛中的憤怒,憤怒中的吶喊,吶喊中的抗爭!”我想老師的這段獨白給學生搭建了走進音樂,走進課文,走進主人翁的橋梁,這種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文字,也會讓每一個有情感學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動。
再如,在導入過渡學習第5節時,老師深情朗誦:“18年忘我的工作,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得這位天才音樂家病倒了,彌留之際,他有多少話要說,又有多少話想說啊,但是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樣的過渡一下子就能讓學生帶著虔誠的學習態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課文靈魂的這句話上“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類似這樣撞擊心靈的語言有很多,它讓我們感到語文課是一門藝術。
這里,我想提兩點想法:
一、對于第二節的背誦,在組織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對主題的理解扣連在一起,是否可以先這樣引領背誦:愛斯內爾兩次叮囑,在肖邦聽來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為這叮囑不僅是老師的,更是祖國和人民的,讓我們和肖邦一起記住它,能行嗎?試試看。這樣就把背誦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為了背誦而背誦。
二、課文第5節是文章的靈魂,無論內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從前面的教學中挪點時間來,加強朗讀和感悟,讓同學們記住這讓全世界的愛國人士為之動容的聲音“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4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 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意思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送別時老師的叮囑以及肖邦的情感變化,教學時,要通過小組討論,感情朗讀等方法帶領學生質疑,理解體會.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2, 學生讀題.教師設疑:課文講述的是波蘭鋼琴詩人,杰出的音樂家肖邦的故事,肖邦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 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注意文中生字詞的讀音.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 小組內自讀課文(朗讀方式由組長策劃)
2, 組內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詞語的意思)
3, 組內完成一個小任務:找一個與課題意思相近的句子(記錄在本子上)
4, 教師檢測生字詞的學習,出示投影
肖邦 維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奮起
蠟燭 亡國之恨 消逝 肺結核
深淵 霧靄 盛滿 吶喊
5, 指名學生讀生字,說說詞語的意思
(三) 質疑討論,學習全文.
1, 交流小任務,各小組找了哪個句子 各組匯報.
2, 出示投影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3, 誰來讀一下這句話,原來課題是由肖邦的一句話壓縮而來的.
這句話是肖邦在什么時候說的 (彌留之際)在投影上劃線.
"彌留之際"是什么意思 (重病將死)
4,肖邦是怎樣說這句話的 圈點詞語"緊緊握著""喃喃地",誰來試讀這句話(比較指導).
5,一句話你可以體會到什么 (他深深地愛著祖國)
6, 那么,他為什么會離開自己的國家呢 小組學習課文,試給課文各段加一小標題(組長記錄,準備交流)
7, 指讀課文第一小節,說說肖邦離國的原因.(小標題:忍痛離國)
8, 就在肖邦離國的那天,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讀課文,注意肖邦情感的變化.(小標題:深情送別)
9, 出示重點句子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讀讀這句話,體會老師的期盼和叮囑.
10, 引讀句子.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的對肖邦說.聽了他的話,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從肖邦的淚水中我們看到其實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此時的肖邦什么也沒說,但從他的淚水中,他有千言萬語,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說些什么 (小練筆)
11, 小練筆交流.
(四)布置作業
1, 抄寫詞語.
2, 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板書設計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忍痛離國
深情送別
肖邦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5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抓住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初步學習了第三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齊讀課題,相機板書)。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師:是啊,當波蘭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沙皇俄國手里時,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忍痛離國(相機板書:忍痛離國)就在肖邦離國祖國波蘭的途中,發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輕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說。(相機板書:師生送別)
3.在這深情離別的時刻,文中哪個畫面最令你感動?再去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來。
4.交流:
(1)“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這埃四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師:面對著自己朝夕相處而又即將遠走異國他鄉的同學肖邦,此時,送行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想對他說。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遠在他鄉,。”
師:我想,同學們的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那首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歌詞。出示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愛/”
師:讀歌詞,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濃濃的愛國之情)
師:讓我們將這依依惜別的情感,濃濃的愛國情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2)“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師:你能讀好這段話嗎?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深厚的師生情、滿腔的愛國情)
指導朗讀。
(3)“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
師: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埃斯內爾送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會是什么?為什么?
師: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波蘭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訴弟子,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波蘭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用心良苦)
5.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深情送別,肖邦又是怎么表現的呢?引讀:當老師和同學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為他送別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埃斯內爾把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他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銀杯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肖邦始終沒有說話,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老師和同學訴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將肖邦心中所想說的話寫下來。
6.交流。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師:肖邦帶著對祖國的千般依戀,對老師和同學的萬般不舍,登上馬車,離開了波蘭首都華沙?墒,就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發生了一件令他悲憤欲絕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交流。追問:什么叫悲憤欲絕?肖邦“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義失敗,波蘭人民又將陷入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憤的是沙皇俄國的侵略暴行)從中你讀出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3.欣賞《革命練習曲》片斷。
師: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波蘭人民從此就放棄了嗎?沒有。作為波蘭人,作為音樂家,肖邦與敵人作斗爭的最佳方式就是——音樂。他要通過那催人奮起的旋律來表現波蘭人民的哭喊與抗爭。接下來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肖邦廢寢忘食地工作,沒了時間的概念)
5.師:就是在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下,肖邦還在時刻思念著祖國。(相機板書:日夜思念)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師: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肖邦堅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個日日夜夜,恐怕連鐵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況肖邦這樣一個血肉之軀呢?
1.齊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師:作者在這時用了“終于”一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2)個別讀,齊讀。
5.引讀第六自然段。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相機板書:與世長辭)
(1)從這個“才”字中,你讀出了什么?(惋惜、傷感)
。2)個別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
1.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了波蘭大音樂家肖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肖邦是個怎樣的人?(愛國、富有才華、酷愛音樂)
2.針對板書總結。是啊,肖邦的愛國就體現在他忍痛離國時的滿懷悲憤,體現在師生送別時對祖國的無限依戀,體現在徹夜工作時對祖國日夜的思念,更體現在與世長辭前的深情囑托。同學們,讓我們滿懷著對肖邦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六.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肖邦的小故事,準備交流。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6
肖邦在準備去世時請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小編在這里整理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到您。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19世紀初,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里。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qī líng)、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mí màn)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他(zhèng zhòng)地從老師手里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可是,不久起義失敗了。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他(miǎn lì)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地作曲、彈琴。時間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20xx年。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他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
1.根據文中括號內的拼音寫詞語。
qī líng mí màn zhèng zhòng miǎn l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悲痛欲絕( )
①斷絕。②窮盡,完全沒有了。③氣息中止,死亡。
(2)與世長辭( )
、傥霓o,言辭。②告別。③辭退,解雇。
3.讀下列句子,回答括號內的問題。
(1)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什么是“彌留之際”?肖邦為什么請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欺凌 彌漫 鄭重 勉勵
2.(1)③ (2)②
3.(1)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意在要肖邦永遠記著祖國。
(2)“彌留之際”的意思是病危將死的時候。肖邦請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意思對即可)
學會發點精彩議論
1.漫說道,侯門深深深幾許?君不見,烏衣巷口夕陽斜。世事滄桑,不過是鏡花夢影;人情冷暖,逃不脫陰晴圓缺。眼見他起高樓千門萬戶,眼見他圖享樂笙歌夜夜,眼見他弄權謀竊鉤竊國,眼見他樹倒了血染長街。便有那風流客千載英名,回首間草茫茫漢唐陵闕。扳著手算一算活多少日,爭什么這世間英雄豪杰?兩字功名,百陣干戈,到頭來誰補蒼天裂?縱有那氣比長虹壯,逃不過淚如寒波咽?雌屏耍P那易隽四仙揭;想明了,弄潮人需守著樓頭月?创┻@,紛紛擾擾人間事;解釋開,恩怨情仇如燈滅。今日里繁花似錦真好看,到冬天一場大雪蓋芳潔。哪還有是是非非,何曾見悲悲切切?只剩那千條路冷硬皆作鐵!
2.梁上泉《山泉集·匠心》:常倚那寨上老松,才有風濤的實感;久駕那浪里飛舟,才知波濤的翻騰。生活的腳步越是堅實,生活的感受越是深切,詩人才有可能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發現那些最動人的東西,從生活的河流中淘取閃光的金沙。
3.為學四境界: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辛棄疾——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宋徽宗——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它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
4.狄金森:芙蓉在廢墟中綻放花蕊,孤單無伴;玫瑰的嬌艷在荊棘叢中,無人靠近;豐茂的草叢間細流涓涓,只供林間的飛鳥和松鼠解渴;森林里高挺的橡樹,成了小動物的棲居之所。
5.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不改。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個世界上,只有毅力是無法替代的。才能不能代替它,有才能卻不能成功,那是庸才;教育無法代替它,我們見得太多受過教育的蠢材。誰若能把別人喝咖啡聊天的時間花在工作上,誰若能把全部精力聚焦于某一領域,20xx年后,他絕對就是某一領域的天才。
6.梅花斗雪凌霜,獨立寒枝,那是在等待與春天相擁;雨聲瀟瀟,小草酣然入夢,那是在等待晨曦與共;孤云出岫,一無所系,那是在等待天邊的彩虹;江河咆哮,一瀉千里,那是在等待大海的洶涌;大米灌進酒槽,那是在等待發酵;石頭沉埋地底,那是在等待燃燒;虎行似病,那是在等待撲噬;鷹立如睡,那是在等待搏擊;創業者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懈怠,那是在等待成功的爆發;作家精騖八極,心游萬仞,那是在等待創作的精華。
7.河床在不滿中伸直了脊梁,石油在不滿中涌出了地面,科學在不滿中沖破了禁區,火箭在不滿中跨上了藍天,思想在不滿中睜開了慧眼,真理在不滿中延伸了航線,貧窮在不滿中緊追著富強喲,富強在不滿中快速地實現。
8.沒事的時候,看看煙灰吧,它們曾經是火焰,燃燒過沸騰過,但它們此刻松弛了,恬靜了,它們毫不張揚地聚精會神地等待著下一次的乘風而起,攜帶著全部的能量,抵達陽光能夠到達的任何地方。像煙灰一樣的放松,這是一種運籌帷幄的淡定,是一種高度自信的沉靜,大智若愚,大音稀聲,無為而治,三思而行,你的潛能就能秣馬厲兵地活躍起來,你的肌肉你的神經,你的牙齒你的骨骼,你的感官你的血脈,它們默默地配合著,如同最精確的儀器,迅速地整合模糊混亂的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風馳電掣地得出一個最佳的組合,然后不由分說地直奔目標直奔前程。像煙灰一樣地放松,放松不是無所事事,不是聽天由命,不是隨波逐流,不是得意忘形,放松是一種磨練之后的整合,放松是一種高度的自信,放松是舉重若輕,放松是玉樹臨風。當你放松的時候,你所有的勇氣和智慧,你左右的歲月和經驗,便都厲兵秣馬集合于心田,情緒就會安然從容,勇氣就會源源不斷。沉靜如水,鎮定如山,氣定心閑,神怡意安,淡如幽蘭,艷若牡丹,仿佛觀音拈化,恰似高僧坐禪……
9.年輕的心一如白樺,樹干上周周匝匝長出密密麻麻的旁枝斜葉和歪枝側葉,每一枝,每一葉都是一種渴望,一種向往,一旦遇到適宜的氣候,它們就會瘋長。然而,枝枝葉葉看似枝繁葉茂,卻不是生活的主干,所以我們必須經常整枝,修剪掉那些無益的分枝,只有這樣,青春的白樺林才能成長為參天棟梁。
10.蜜蜂選擇鮮花,蒼蠅選擇牛糞,流星在選擇中下沉,太陽在選擇中上升。每個人都有一顆鮮活的心,每顆心都有一段寂寞的時辰,誰人選擇寂寞的世界,世界選擇他的歌聲。
11.陶淵明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境中覓得了閑適淡遠;王維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優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歸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寧靜和歡愉;李樂薇在“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里構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離不開大自然,大自然不僅是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是我們的精神依托。
12.像同時代的中國讀書人一樣,我也在歐亞大陸上從東到西地漫游:阿赫瑪托娃和帕斯捷爾納克蒼茫的莫斯科,托爾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宏偉的彼得堡,布拉格彎曲縱橫的街巷,卡夫卡和昆德拉像鼴鼠一樣溜過去;還有柏林、維也納,那是尼采、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和弗洛伊德的城市;當然條條大路通巴黎,穿著睡衣的盧梭、矮小的薩特、禿頭的?啤⒕A叩牧_佰——格里耶和瑪格麗特——杜拉斯……一大群法國人等待著我。
13.于是,我開始讀俄羅斯“黃金時代”(1810—1841)與“白銀時代”(1900—1917)的著作。在閱讀中,我接觸到了一個個偉大的靈魂:拉吉舍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阿赫瑪托娃、索爾仁尼琴……他們“分裂、背棄信念、漂泊、與現實不調和、志在未來、向往更好的、更加公道的生活。”(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他們因為清楚歷史的發展規律和對現實的批判,永遠是低調悲觀的甚至是失敗主義的……我從俄羅斯思想帶給我的激動中走出來,目光投向另一個方向:柏克、阿態頓、羅爾斯、哈耶克……還有就是20世紀初的中國現代知識者如嚴復、胡適。于是,我的人文思想開始豐蘊起來了。
14.我們從容不迫,瀟瀟灑灑。將夢裝進衣兜,將自信刻入眉宇,背負起鄉親的重托,告別燈紅酒綠,人喧馬囂,走過情意情意綿綿香風飄飄,似一只抖落世俗纖塵的飛鴻,義無返顧。
15.太陽在我們沙啞的聲音中升起,月亮在我們黑色的眸子里懸垂。潮起潮落,云長云消,歲月在淡泊苦澀中織出了多少美妙的故事。
16.時間過去了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后的這個春天的清晨,我誦讀著這平平仄仄的故事,再一次被這堅如磐石、韌如蒲緯的愛情感動。在紅塵擾攘、市聲喧囂的現代都市,我依然堅信愛情在生長。當你們和我一起流淚一起嘆息一起感慨一起珍視時,我知道在你們的心底,就有一顆最堅硬最飽滿最真實最誠摯的愛情種子在萌芽了。
17.老農為物質而作,他的精神卻飽滿得如秋收的籽粒,犁鏵碰出的詩章和播種時隨手撒出的散文,都收藏在秋后的糧倉里。
18.人來人往的日子,苦盡甘來是一種報答;緣起緣落的生活,淡泊灑脫是一種風度;情感空間啊,風也如織,雨也如梳……
19.馬爾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魯爾弗的神秘,柯塔薩爾的細膩。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7
【要求】:
教學設計主要考查項目:教學目標、學情分析、評價方案和重點突破的核心環節預設。
提示:目標是指預期的學習結果/行為變化,它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方向,并確定了教學評價的依據。
目標的敘寫一般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如:
o 學 生 能 在5分鐘內, 朗 讀 完課文,做到 正確、流利。
o 主體 條件 動詞 程度
“學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起點。
“評價方案”指檢測學生是否已達成目標的評價活動方案。
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三分鐘內,朗讀完課文,做到正確、流利。對文章中的精彩細節描寫學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能自主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做到正確流利。
借鑒以下論述:根據我們實驗的情況,并借鑒國內外專家研究的成果,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出的“有一定速度”,應確定如下有效速默讀的指標二年級100~150字/分;三年級,150~200字/分;四年級200~270字/分;五年級,270~300字/分。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基礎好的學生或部分優生,當然應該高于此要求。(朗讀速度略低于此標準)本文不計標點共571個漢字。
2.學生能夠自主識記文中生字,做到會讀、會寫。能夠借助字典,或者聯系上下文、聯系已有知識、聯系已有生活經驗等理解文中的生詞,其中“悲憤欲絕”的“絕”字的意思和“與世長辭”的“辭”的意思要能夠寫得出。
3.學生能夠抓住文中的典型事例,關鍵詞句,通過辯、說、寫等形式,感悟肖邦的愛國之情,做到正確,同時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困惑:作為語文教學的“道”這樣的教學目標如何外顯為“表現程度”?這應該是這樣的教學目標設定的最大難點,這一目標的設定懇請大家指點)
學情分析:
在朗讀上,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朗讀能力。只是在如何結合文本內容,把握文本基調,讀得有感情這點上需要教師引領。
在閱讀上,愛國對于學生是一個不陌生的主題,難的是他們不熟悉肖邦這一個人,不懂得一個音樂家究竟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學生也能夠圍繞文中的關鍵詞句說出自己的初步感受,說出對人物的基本看法,只是有時會產生偏頗,需要教師引領。
在寫作上,學生已具備識記、理解生字詞的基本能力,只是對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寫作方法,寫作特色等處于不明朗狀態,需要教師點撥,喚醒,指導。
評價方案:
1.依據目標一,組織評價時可采用抽測或者普測的形式,來判斷目標的達成度。
2.目標二,可采用聽寫,看拼音寫詞語,詞語解釋等書面形式進行檢測。
3.目標三,可采用試卷上的閱讀題的形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此評價方案側重于課后評價,忽略了課中評價,【因為上面要求的是對目標達成度的評價】以上所有書面評價方式暫略)
核心環節預設:(在整課設計中會注明)
第一課時教學預設
一、課前預習,為學文鋪墊
搜集關于肖邦生平的資料,利用早讀課進行相互交流。
二、引入課文,激發興趣
作為一名音樂家,肖邦是如何展現他的愛國之情的,作者又是怎樣寫肖邦的呢?帶著問題,讓我們走進課文,齊讀課題——
三、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脈絡
1.自由朗讀課文,第一遍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時間為六分鐘
2.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要做到會讀會寫
肖:多音字,知道其它讀音并組詞。邦:能組詞,并通過組詞了解字義。
詠:組詞。 腔:演示口腔、胸腔、腹腔。并初步說說一腔熱血的意思。
憂:根據部首推測意思,通過組詞理解字義。并提醒寫法,右邊是尤。
燭:根據結構,聯系生活經驗識記字形,了解字義。
黎:注意寫法。
卡:會意字,根據字形了解字義。多音字,了解別的讀音,并能組詞。
2.第二遍自由朗讀課文練習,做到正確流利,時間三分鐘
3.課文中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寫下來,哪些不讀課文就懂的,相互交流
4.第三遍指名開火車朗讀課文,檢測學生的朗讀情況并予以指導,同時聯系課文解決部分詞語的理解
5.對剩余沒有理解的詞語,查字典進行理解
悲憤欲絕的絕,和與世長辭的辭可以放在這理解,也可在第4步理解。
【注:以上教學建立在學生初次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隨著預習的深入可簡化!
6.默讀課文,思考給每一自然段取一個小標題
參考:離開祖國——師生送別——作《革命練習曲》——發憤作曲——臨終遺言——與世長辭
7.這些自然段是按怎樣的順序排列的,或者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以下開始核心環節設計】
四、聚焦文中關鍵詞句,滲透方法,引發學生的自主感悟,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
1.為了表現肖邦的愛國之情,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對肖邦的直接描寫,對肖邦的動作,表情,語言作了生動細致、感人肺腑的描寫,現在讓我們把這些細節找出來,談談你對這些詞句的感受。
快速瀏覽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詞句是能夠表現肖邦愛國之情的細節描寫,把它用直線劃下來。
2.交流。【屏顯:】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3.在這個句子中你覺得哪些詞比較關鍵,把它圈出來,然后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參照句式提示:我從_______詞中感受到肖邦很熱愛自己的祖國,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
5.“辯一辯”。有人說,作為一個愛國人士,當祖國被侵略時最好的方式是留下來和敵人戰斗。肖邦的離開是一種懦夫的表現。你認為對嗎?為什么?
6.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教師指導。
7.文中像這樣通過對肖邦的正面描寫來表現他愛國之情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快速瀏覽課文,把這些句子劃下來,并圈出關鍵詞。
8.交流
9.在這些關鍵的詞句背后究竟隱含著什么呢?請你在課后從上述詞句中選擇三處以上內容,在旁邊工工整整地寫上你的感受。(參照句式同上)
第二課時
【下接“核心環節”設計】
一、交流對第二自然段最后幾句話的感受
原文如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1.齊讀
2.抓住關鍵詞談感受。
【 注:這段話要能夠把理由說充分,學生肯定會聯系上文來說,教師應適時肯定。同時抓住時機生發開去:
①練習說話:肖邦的同學會說:“肖邦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
肖邦的老師會說:“肖邦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
②肖邦的老師和同學為什么要把盛滿家鄉泥土的銀杯作為分別的禮物送給他呢?
、墼谛ぐ铍x去的這個鏡頭里,寫了他的表情,寫了他的動作,缺唯獨少了他的語言,能否給他補一補呢?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里默默地說:“__________”
、苁茄剑ぐ钣刑嗟脑捪胝f,可文中為什么一句都不寫呢? 】
3.再寫師生分別這個場景中,作者的描寫是非常有順序的,一二句寫了(霧靄彌漫,別親人,離華沙),三四句寫了(師生詠唱送別曲),五六句寫了(老師的分別之言),七八句寫了(送禮,溢淚),最后一句寫了(接杯,離去),根據提示練習背誦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對三四自然段關鍵詞句的感受
這一部分以學生說為主,教師在一旁引導為輔,要注重朗讀和理解的結合。主要過程略。其中對“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這一部分的交流中,可以適當和學生以后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激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共鳴,具體預設如下:
1.你聽過哪些催人奮起的旋律?聽的時候有什么感覺?
2.放一放國歌高潮部分,學生唱一唱,并說說聽了這樣的旋律,唱出這樣的歌詞后,你有什么感受?
3.雖然我們沒有聽過《革命練習曲》,但從作者的詞句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肖邦的愛國熱情,感受到了一個音樂家的愛國力量。(此處還可回應前文,去解讀肖邦離開祖國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鼓勵波蘭人民為民族解放而斗爭)
三、交流對文中第五自然段關鍵詞句的感受
1.指讀
2.交流
3.部分預設::
①“為了生計,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爭取一些演出的機會、甚至可能在街頭演奏、做別人家的家庭音樂老師等等)“那么,肖邦又在為祖國奔波什么呢?”(他尋找在巴黎的波蘭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藝術家們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進行演講;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蘭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惡;他義演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
、跒槭裁匆研呐K帶回祖國呢?
③為什么要用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四、交流對文中第六自然段關鍵詞句的感受
1.交流
2. 體會“才”字用法
3. 朗讀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相關練習
2.背誦第二自然段
3.默寫文中詞語
以上設計中參照了部分網友的資料,但基于如此模式的備課是個人草根思考,也是基于我班上學生作出的預設,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與交流。
薄霧”一詞,究竟是讀báo霧還是讀bó霧?轉來一貼,也表明我的觀點。
《現代漢語詞典》在這兩個讀音的解釋上是這樣的:
薄 báo
、俦馄轿矬w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小,與'厚'相反:~被、小~冊子。②(感情)不深;冷淡:他可待你不~。、鄣壕莆逗堋"埽ㄍ恋兀┎环饰郑骸亍
薄 bó
、佥p微;少:力量~。②不厚道;不莊重:輕~。③看不起;輕視;慢待:菲~。④迫近:日~西山。⑤姓。
從詞典上,我們很難清楚的分辨出究竟是讀báo還是bó。有很多老師同意讀báo,因為“薄霧”的“薄”似乎有“不厚”的意思。也有“不濃,淡”的意思。從這兩個層面上說,似乎讀"báo"更有道理了。然而,進一步翻看《現代漢語詞典》,在“淡薄bó”這個詞條中,明顯有這樣的解釋“1、密度。撼F漸漸地淡薄了。2、味道不濃:酒味淡薄”。
在許嘉璐(著名語言學家,國家語委主任,人大副委員長)主編的《現代漢語模范字典》中,有這樣的解釋:薄bó與。╞áo)同,用于復合詞或成語:薄田、淡薄、如履薄冰。
在李屹之主編的《咬文嚼字全集》中,對“薄”做了這樣的解釋:(1)báo獨立成詞或用于口語性的合成詞,表示厚度小、感情淡、不肥沃等。(2)bó用于合成詞或成語,表輕微、少、不厚道、不莊重。輕視以及迫近等。
在呂叔湘、李榮、許嘉璐、李行健等著名學者主編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一書中,則有“薄霧”這一詞條,明顯的注音為“bó wù”。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如下,báo和bó在很多的情況下都是可以互用的。他們近義項的區別可以表述如下:獨立成詞的時候讀báo,比如,紙很薄。在成為合成詞的時候,口語化的合成詞讀báo,比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中的“薄薄”讀“báo”書面語化的合成詞和成語讀bó,比如薄(bó)霧。
,比如薄(bó)霧。
“一、交流對第二自然段最后幾句話的感受
原文如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1.齊讀
2.抓住關鍵詞談感受。
【 注:這段話要能夠把理由說充分,學生肯定會聯系上文來說,教師應適時肯定。同時抓住時機生發開去:
、倬毩曊f話:肖邦的同學會說:“肖邦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
肖邦的老師會說:“肖邦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
②肖邦的老師和同學為什么要把盛滿家鄉泥土的銀杯作為分別的禮物送給他呢?
、墼谛ぐ铍x去的這個鏡頭里,寫了他的表情,寫了他的動作,缺唯獨少了他的語言,能否給他補一補呢?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里默默地說:“__________”
、苁茄,肖邦有太多的話想說,可文中為什么一句都不寫呢? 】
3.再寫師生分別這個場景中,作者的描寫是非常有順序的,一二句寫了(霧靄彌漫,別親人,離華沙),三四句寫了(師生詠唱送別曲),五六句寫了(老師的分別之言),七八句寫了(送禮,溢淚),最后一句寫了(接杯,離去),根據提示練習背誦第二自然段”
非常欣賞這個環節的設計!
好課有路——層層鋪墊,以情激情,入情入境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8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
我對《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據題質疑。
據題了解是誰要把什么帶回祖國,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3、深讀課文抓重點詞句。
4、討論解疑,悟情。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忱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但是在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感受肖邦的愛國深情時,學生由于朗讀不夠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對課文的把握不夠準確,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學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以肖邦的愛國之情為線索,依次寫肖邦被迫離開、告別親人、思念祖國、臨終請求四部分。
課始,我指導學生理解課題,都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題就能獲得許多信息,如:誰說的這句話?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些問題有些學生通過預習已解決,有些則要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來慢慢理解。
首先通過學生默讀,說說文章大致講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第一部分被迫離開,重點體會肖邦離開的原因,通過朗讀讀出肖邦的無奈,對“不得不”要重讀。第二部分告別親人,要指導學生理解埃斯內爾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學中我有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如學了老師和同學們在路邊詠唱后,我讓一位學生起來說說老師又做了什么,學生開始讀出了老師說的話,我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學生在我的指導下說出了“講埃斯內爾送給肖邦一只裝滿了祖國泥土的銀杯”,這樣講就很好了。
教完這篇課文,我感覺效果還是不好,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太多,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定教,讓教為學服務,值得我的深思。說真的,如果教一篇課文,讓老師圍繞教師轉,以教師講為主,其實很好上,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被動地接受,自己的閱讀能力其實并沒有多大打發展,對學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當成訓練場,對學生進行扎實地閱讀訓練是很必要的。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理解課文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課文,學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知從何下手。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了解肖邦,學會簡要介紹人物。
3、學習第二小節,感受送別的感人場面。
教學過程:
一、聽寫
異國他鄉亡國之恨彌留之際
二、揭題導入
1、齊讀課題
2、質疑(我指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請求?)
3、按老師所給出的格式簡要介紹肖邦。
肖邦是__(國籍)音樂家。他的創作以___(樂器)作品為主,代表作有___、___等。他被稱為_________。
4、指導:我們在介紹人物時要抓住主要信息。
三、學習概括主要內容。
1、肖邦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請求?(指名說)
2、第一小節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背景(引讀第一小節)總結:心懷亡國之恨。漂泊異國他鄉,當他(彌留之際)請求姐姐將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
3、了解到這些內容,你體會到什么?(愛國之情)這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
4、總結學法:我們針對課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把這些問題的答案連成一段通順的話,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試著說一說。
四、品讀第二小節。
1、下面我們就隨著作者的筆端,走近這位愛國音樂家——肖邦。
2、出示自讀要求:默讀課文,畫出打動你的語句,請關注細節,抓住字詞,用心品讀,將自己的點滴感受寫在旁邊。
3、交流。
。1)如果你是送行的人,會說些什么?
。2)讀讀這首小詩:
即使你遠在他鄉,
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
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
即使你遠在他鄉,
祖國依然是你靈魂的故鄉。
不要忘記用你的雙手效力祖國,用你的智慧振興祖國。
即使你遠在他鄉,
祖國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喚醒你的祖國吧,
用你的音樂去感染她!
贊美你的祖國吧,
用你的激情去點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也別忘了,
吻你偉大的祖國!
。3)你從老師的話中讀出了什么?為什么說是特殊的禮物?
。4)指導朗讀。
。5)那是難離的故土,難舍的友情,殷殷的囑托……承載的太多太多,在肖邦的手中是那么沉那么重,此時此刻(引讀下文)
(6)肖邦會想些什么?
。7)如果我們把這首小詩看作是大家對肖邦的希望和囑托,那么我們也試著用詩的語言來回應,表達肖邦的心聲吧。出示
……即使我遠在他鄉,
_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
__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
……
。8)師生合作配樂朗誦。
4、過渡:亡國之恨,眷戀之情,拳拳赤子之心都化作離人淚,點點滴滴在心頭!他(引讀下文)念去去,八千里路云和月,祖國啊,我一定會回來!讓我們用深情并茂的朗讀為肖邦送行。R讀課文第二小節)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0
二。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
1。無論 都
2。即使 也
3。因為 所以
三,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填空省略)
1。用意是:要肖邦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2。感受:肖邦被感動了,愛國之情真情流露。
四,閱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1,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心臟帶回祖國。
2,至死也要回到祖國的強烈愛國之情。
3,說明很年輕,死的可惜
五。讀一讀,悟一悟
表達了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1
案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自然段教學:
師:指一位同學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而感動?
生:我為師生之間親密關系所感動。
生:我為他們共同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生:我為他們的送別場面所感動。
師:請你們帶著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再次朗讀課文。
生:一個個投入地忘情地讀文。
師: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對話:“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心心相印,就像中國大詩人蘇軾所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把祖國忘記。”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時時刻刻想著你。”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擁有同一片藍天。”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師: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請你補充: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想。”
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生:祖國,再見了!請您見證您的兒子吧!
生:母親,無論我走到哪里,我都不會忘記您的。
生:我生是波蘭的人,死是波蘭的鬼。
生:我一定會讓祖國以我為榮的。
生:總有一天,我會驕傲地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的。
師:在這分別之際,老師為何送肖邦一杯泥土呢?
生:為了讓他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生:讓他時時不忘祖國的危難處境。
生:為他的音樂創作帶來靈感。
反思:
一、讀——情感體驗的前奏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標準》對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栋盐业男呐K帶回祖國》一文,抒發了音樂家肖邦濃濃的愛國情懷。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達最強烈的一段,在設計這一段教學時,我以讀為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為學生下一步的說奠定基礎。
二、說——情感體驗的生成
《語文標準》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留下深刻印象。當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同學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才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才會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想——情感體驗的升華
新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為肖邦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之時,心中又一個疑慮也隨之出現:既然祖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肖邦為何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而“遠走高飛呢?為了讓學生體會“離國”的真正用意,我又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訓練。當肖邦接過老師送給自己的特殊禮物,再次回首遙望祖國的領土時,心中感慨萬千,他會想什么呢?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活了,他們馬上會結合課文的前后內容,時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從中體驗肖邦那忠貞不渝的愛國熱情,感受那非同尋常的愛國行為。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2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郝詡魅静。ǚQ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波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訴了我們?(第一段)
補充介紹: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句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名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幫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極深。(聯系從書報、電影電視那里了解到的舊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ò鍟喊盐业男呐K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請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心情。
自由讀、男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懇切。
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谡f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勢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結:背誦也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四、繼續精讀訓練第四段。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指句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什么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4)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4、引讀第6自然段。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五、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板書: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一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8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一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ā拔摇辈辉谧鎳,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郝詡魅静,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波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訴了我們?(第一段)
補充介紹: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句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名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幫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極深。(聯系從書報、電影電視那里了解到的舊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ò鍟喊盐业男呐K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請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心情。
自由讀、男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懇切。
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勢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結:背誦也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四、繼續精讀訓練第四段。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指句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什么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4)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4、引讀第6自然段。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ㄐぐ罹瓦@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ó敃r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五、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板書: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由墨香閣免費教育網--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ǖ谝环段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4
一、圍繞重點,分段朗讀,理解課文
。ㄒ唬、理解第一自然段
1、簡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這時,引讀(第一節)——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2、肖邦離國的原因。
3、就在肖邦離國的那天,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讀課文,注意肖邦情感的變化。(小標題:深情送別)
4、出示重點句子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讀讀這句話,體會老師的期盼和叮囑。
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小標題:忍痛離國)
5、引讀句子。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送上祖國的泥土,深情的對肖邦說。你能明白老師的用意嗎?再讀老師的話。
6、指名讀,分角色讀老師的話及肖邦的表現。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從肖邦的淚水中我們看到其實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此時的肖邦什么也沒說,但從他的淚水中,他有千言萬語,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說些什么?(小練筆)
8、小練筆交流。
。ǘ⒅该x第2小節
1、自由讀三、四小節,聯系課文中的有關語句想一想,①肖邦創作樂曲的時候心情怎樣?②肖邦是怎樣徹夜作曲、彈琴的?小組討論。
、儆懻撍伎碱}。
②《革命進行曲》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的?
、勐犚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④配樂朗讀三、四小節。
2、指名讀五、六小節,
、俪鍪揪渥樱“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體會?
②學到這兒,你眼中的肖邦是個怎樣的人?
、壑笇Ю首x這兩小節。
二、回環整體,詩歌贊頌,升華情感
1、沙皇俄國曾授予肖邦“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他嚴辭拒絕。肖邦臨終時,姐姐、姐夫和波蘭的同胞們,都聚集在他身旁.應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為他唱了一首波蘭歌曲,這是他最后聽到的音樂.他的遺囑是要求把心臟送回祖國,最后的一句話是以微弱的聲調說出的:“媽媽,可憐的媽媽!”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華都獻給了他的祖國,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鵝,為祖國奉獻了一切。
2、這位愛國音樂家曾受到世人無數贊美之詞。但我想這些都無以表達我們此時此該我們的心情。也許我們可以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5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8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
[教學過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一、 談話導入:
1、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 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
二、 自讀課文:
1、 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 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 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 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 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 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四、 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五、 采用多種形式讀懂、讀好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感。
1、 第一自然段,相機理解“瓜分”。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
2、 第二小節(重點指導)
。1) 指導閱讀埃斯內兒的兩句話,感受師生情深,愛國情濃。(采用評讀、議讀的方法)
。2) 最后一句,在朗讀時指導學生從肖邦的動作、神情“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3、 第3、4小節,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4、 第5、6小節,抓重點句“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與祖國的地下!奔ぐl學生理解肖邦對祖國的赤忱之愛。
六、 輕聲自由再讀全文,檢查對問題的理解,交流。
老師相機評論,總結。
七、 默讀,感悟。
八、 交流感悟。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6
蘇教版語文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一、閱讀
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二、體驗
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
學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
。ㄎ也逶挘骸斑@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 ”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帶著悲憤而去,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
。ó敃r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
三、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創作的動力……
通過這樣幾個環節,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反思:
“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和發現!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中介橋梁。一堂課能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學符號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蘊,進入教材規定的情景,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這個中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生動活潑地在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創造,去表現,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獲得切實的提高,
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7
一、播放音樂,導入新課
1、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2、師提問:同學們知道這首曲子是誰作的?課件出示肖邦的畫像,簡介肖邦。
3、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與肖邦有關,板書課題。指導書寫“肖邦”兩個字。
4、從這個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設計說明]在催人奮起的《革命進行曲》中開始新課,并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能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跨越時空,仿佛身處戰爭年代,營造了一個學習的氛圍,并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或默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邊讀邊思考剛才所提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讀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說什么?
2、討論、交流:
。1)討論揭題時的問題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導分段。
(2)說說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說什么。
[設計說明]初讀課文時,便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讓學生在發現中品嘗到探究的樂趣,為下文的愿學、樂學打下基礎。
三、精讀指導,因文悟道。
1、分小組學習討論:從文章的哪些內容可以體會到肖邦十分愛國。
2、交流、學習。
(一)指導學習第一段
。1)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學生自由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說明肖邦是舍不得離開自己的祖國,而且,離開時他滿懷悲憤,說明他心憂國家。)
。2)指名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祖國。
<2>指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理解:瓜分、深淵。
。3)指導朗讀。
(二)指導學習第三段
學生交流找到的最能體現肖邦熱愛祖國的句子。
。1)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
<1>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憤欲絕?
<2>聯系電影電視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的槍口下的情景。再次聽《革命進行曲》,說說波蘭人民聽到那催人奮起的旋律后會如何吶喊與抗爭。
。2)指名讀第4自然段,說說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理解“徹夜”。
<2>出示:工作工作再工作讓學生點標點。(讓學生比較頓號與逗號的區別)
<3>引讀
[設計說明]學生所處年代是和平安定的,與戰爭年代相距甚遠,因此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感悟文章內容,在音樂的感染下,更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體會肖邦的音樂在波蘭人民抗戰中的作用。
四、看插圖,小結: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2、交流。(肖邦既然那么愛國,為什么還要離開祖國,為什么不留在祖國和波蘭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二、繼續精讀課文
(一)討論學生的疑問
1、學生分組討論肖邦為什么離開祖國?(師提示指導:反抗侵略者的斗爭只有一種方式嗎?)
2、出示:德國音樂評論家舒曼對肖邦的評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里的一尊大炮。”
[設計說明]發現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倡導學生提出并解決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更積極地探究下文。
。ǘ┲笇W習第二段
1、過渡:肖邦如此愛國,他不得不離開祖國,他告別親人、朋友,離別的情景一定令人難忘。
2、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哪兒最能觸動你的心弦?
3、交流指導朗讀
(1)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師友前來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別曲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體會到他們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誼。
(2)老師緊緊握住肖邦的手,說明老師何等激動。
(3)老師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3、課件播放師友送別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中分組討論想象埃斯內爾與肖邦的動作、神情、心情。可以寫在書旁邊,然后,把這段改寫成劇本的形式進行表演。(如學生喜歡也可以感情朗讀。)
[設計說明]讓學生改寫并表演,是以課文為載體,在創設的情境中滲透創新作文訓練。讓學生表演更能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肖邦難以離開祖國,也體現了學科整合的思想。
小結過渡:就這樣,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他像一匹戰馬開始乘風飛馳,他把熾烈燃燒著的感情凝結在音符里,他的一個個音符激勵著波蘭人民,同時,也化做一把把李見刺向敵人的心臟。他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顆熾熱的愛國心依然滾燙。
。ㄈ┲笇W習第四段
1、指名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何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
。4)肖邦此時會想些什么?
。5)指導讀肖邦的話。
3、引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年輕的、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1>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與世長辭了。
<2>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3)指導讀好第四段。
三、總結全文,延伸鞏固
1、總結:課文講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2、延伸交流
古今中外,無論是浴血奮戰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藝術家,無一不是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故事與詩歌。
3、再次播放《革命進行曲》,同時出示波蘭是人維特維斯基的詩《戰士》。齊聲朗讀,結束新課。
[設計說明]愛國總讓學生認為太高尚、太偉大,通過故事中人物的榜樣作用,讓學生明白愛國并不都表現為輝煌而壯烈的行動,一些小事有時更能體現這種偉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