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示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
2.掌握五代、遼、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3.掌握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2.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南方商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
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
1.講述法。本課屬于經濟史的內容,講述法應是最主要的方法。
2.重點分析法。對于一些理論性的內容,比如經濟發展的原因等,應采用分析法。
3.圖示法。為了克服經濟史內容枯燥的缺陷,適當采用圖示,可以增強直觀教學的效果。
4.活動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計算機
2.課堂活動的相關道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同學們,我們知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東南沿海地區最發達,內地次之。總體說來,南方好于北方,東部優于西部,正因為如此,國家才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號召。這是現在的情況。其實,在中國古代,北方的經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北方的發展水平高。那么,后來南方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經濟重心為什么會出現南移?這種南移從什么時候開始,又到什么時候完成?這都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二:
[投影顯示]
錢塘江懷古
袁 枚
江上錢王舊跡多,我來重唱百年歌。
勸王妙選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同學們,袁枚的這首詩里包含著一個神話故事,即“錢镠射潮”。這個故事怎么來的呢?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境內的錢塘江一帶,遭到海潮的侵襲,成千上萬畝農田被淹。吳越國王錢镠組織人修筑海塘堤壩,洶涌的海水不能逞兇,錢塘江附近變成了富庶的農業區。百姓受到海塘帶來的好處,編出“錢镠射潮”的神話,說海潮奔騰而來時,錢镠用五百名壯士,將三千多支竹箭射向潮頭,海潮帶著滿身的箭傷乖乖退去,此后再也不敢來了。海塘經歷了八百多年的潮水沖擊,直到清代還有一部分堤壩屹立在岸上。那么,在五代十國這個動亂時期,為什么吳越能修筑海塘?江南地區在五代和五代以后有什么重要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經濟重心的南移”一課。
[板書]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南方農業的發展”一目下的內容。從中先找出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
生甲:從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里的勞動人手。
生乙:這一時期自然條件南方要優于北方。
生丙:政府的鼓勵提倡。
生丁:北方受戰亂破壞,南北差距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