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示例
[教師過渡]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宋代南方的手工業也非常的繁榮。下面我們主要從紡織業、陶瓷業和造船業三個方面來了解南方手工業的發展概況。
[板書]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從課本的敘述中,找出相關的有效信息。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
生甲:紡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絕大部分來自江浙。
生乙:海南島興起棉織業,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生丙:宋代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的制瓷中心。江浙哥窯燒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
生丁: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教師講解]宋朝的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官營絲織業的規模很大,蘇州、杭州、成都三個官營織錦院,各有織機數百臺,工匠數千人。民營絲織業遍布江南城鄉,兩浙地區出現了不少專以織作為生的“織家”或“機戶”,南宋政府通過賦稅征收的絲織品明顯超過北宋。麻織品的生產也有較大增長,麻紡工具有了改進,江西出現了并列30多個豎立紗錠的大紡車。棉織業在紡織業中的比重上升,這是南宋的一項成就。人們使用鐵鋌、彈弓、紡車、織機等工具加工棉花,紡出帶有細字、小花卉的花布。
[投影顯示]
[教師介紹]同學們在投影中看到的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展品,高8.8厘米,口徑11.9厘米,足徑9.2厘米,為宋代哥窯的代表作魚耳瓷爐。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由于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對哥窯的認識僅限于傳世實物。哥窯的瓷器有兩大特點:一是“開片”,即冰裂紋。釉面裂紋是由于瓷器冷卻時胎釉收縮率不同造成的,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第二個特點是“紫口鐵足”。紫口是由于釉面流淌后在器物口部形成脫釉,露出胎色。鐵足是在瓷器底部施一種醬色釉。紫口鐵足上下輝映,金絲鐵線布滿器身,形成哥窯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看到的瓷爐造型古樸典雅,瓷身釉面布滿大小開片,大開片裂紋處色深,小開片色淺。口沿微敞,腹底稍寬,魚形雙耳對稱,是哥窯制作的精品之一。
南宋的制瓷業,在規模和技術上比北宋有進一步發展。景德鎮已成為制瓷中心,窯區綿延數十里,有瓷窯300座。作坊內部分工很細,有土工、陶工、匣工、制坯、車坯、釉坯、印花、雕花、畫花,“秩然規制,各不相紊”。各類產品數量很大,遠銷各地,有“饒玉”之稱。以龍泉窯為主的兩浙青瓷譽滿海內外,福建和廣東的瓷窯也應海外對瓷器的需求而迅速地增加。
[教師引導]除了紡織業和制瓷業以外,宋代的造船業也十分發達。(教師可以放《水滸傳》中劉夢龍征討梁山農民軍的一段錄像讓學生看,對宋代的造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第52頁的插圖“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略)
同學們,這是一艘南宋遠洋貨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海港泥中挖出。船體甲板以上蕩然無存,僅殘留底部。船身殘長24.2米,寬9.15米,平面近于橢圓形,尖底。船側板以三層木板疊合,底板則以二層板疊合。分13個隔艙。艙與艙之間的木隔板,厚10~12厘米,隔板與船殼用扁鐵緊緊相連,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這種艙在造船工藝上叫水密艙。據考證,該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遠洋貨船,航行于東南亞一帶。參考宋代船舶文獻記載與造船傳統經驗復原,該船的長度應為34米,寬11米,深四米左右,載重量200噸以上。海船出土時,艙內有香料、藥材、木牌、銅錢、陶瓷器、竹木器等。此船可說明南宋造船事業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貿易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