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心的南移教學示例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把南方經濟的發展的原因概括為:①為避戰禍,北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②優越的自然條件;③政府鼓勵、扶植三點。
(同時板書:①北民南遷,②自然條件優越,③政府扶植)
[教師講解]秦嶺淮河這道天然界線,大致把我國領土分成南北兩半。歷史上,南方經濟的發展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遠遠落后于北方,但后來隨著北方人口的不斷南遷,南方經濟不但趕上而且還大大超過了北方。這種變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經過三個階段才得以最后完成。第一階段,從遠古到西晉。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北方的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政治和經濟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國時期,雖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孫吳地區的農業得到開發,巴蜀地區也由于沒有大的戰爭而維持了繁榮局面,但曹魏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超過吳和蜀,這是日后西晉統一全國的基礎。第二階段,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上趨于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北方長期戰亂,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大量被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之區。隋唐統一,南北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封建經濟地域至少擴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亂前,北方經濟總的來說仍占一定優勢。從五代起,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第三階段,從北宋到南宋。這是經濟重心南移的最后一個階段,經濟重心已不可逆轉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斷鞏固和發展。南宋時期,因為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財賦主要仰給于南方,故把南方作為立國之本。
下面來看一下,南方農業發展的表現
[板書]2.南方農業發展的表現
[教師引導]下面還是請同學們看書,從課本上找出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
生甲:為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擴。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
生乙: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生丙: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了許多茶園。
[教師小結]從上面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五代、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在農業方面表現有三點:①水稻躍居糧食產量首位。②棉花種植擴展到長江流域。③茶樹栽培有了很大發展。
(把以上三點用板書形式表示)
[投影顯示]
《耕獲圖》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仔細觀察這幅《耕獲圖》,想一想,圖中的農民都進行了哪些勞作?
[學生看圖]……
[學生回答]這張圖里有牛耕、插秧、收獲等場面。反映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
[教師講解]這幅《耕獲圖》藏于故宮博物院,描繪的是宋代農民從耕作到收獲的情景。整個畫面是一個地主莊園,許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緊張地勞作著。他們有人播種、插秧,有人收割、打場、舂米、入倉,還有人用龍骨車澆地和堆積稻草,都畫得清清楚楚。畫面上還有寬衣袖、不勞而獲的地主,靜等著分享勞動果實。地主的仆人指手畫腳地監視著、叱喝著人們。這幅圖把不同時期的農業勞動都畫在了一起,也把封建社會人剝削人的階級關系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是很難得,很少見的作品,同時也展現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新發展、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