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的統一》(精選5篇)
《隋的統一》 篇1
所用教材:北師大版
所任年級: 七年級
教案設計者:青島試驗區第四中學王玉華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課將把學生帶入一個“繁榮 與開放的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的隋唐時期。”隋唐時期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鼎盛時期,更是中華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輝煌燦爛時期。隋朝為唐朝的強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本課在整個古代史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課時安排:1課時。
3、重點與難點:“貫穿南北的動脈”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隋統一的條件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這主要考慮教材沒有明確涉及及這一問題,需要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材料,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和查閱資料進行學習。以上
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尚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加以闡明解釋與指導。
二、教材簡介: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學生通過學習隋的建立、隋的統一、隋朝大運河的開鑿,了解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命但又極其重要的朝代。一是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后又一次大規模的統一,結束了從東漢末年以來持續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態;二是隋朝空前的繁榮富庶,正如古人云“國計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創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四是隋朝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大運河;五是隋朝雖然短暫,但他為唐朝的強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法與教法:
學法:
1、引導學生課前預習(通過查閱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資料、)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課堂上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述自己自學的情況、課本中所設計
的內容及自己設計的各種問題,并且請全班同學一起參與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有空間來講述、來補充。從而培養、調動學生主動、自主、探究式學
第1頁
習的習慣。盡量給學生提供終生鍛煉的實踐。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及課堂參與均納入評價過程平時的總成績。
教法:
1、在查閱有關本課知識時指導學生從哪方面入手,材料的出處及啟發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提出的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價值等等。指導學生慢慢地學會自學,對他們的自學要給予肯定、賞識,給學生制造成功感的氛圍。在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學習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他們會學。
2、本節課用讀、議、練、講、看、的方式完成知識體系。用這種學習方式,很可能出現學生在學習與討論中時間上不能自控的情況,教師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注意到重難點時間上的搭配,起到教師的組織、示范、指導作用。
四、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的統一,以及大運河的開鑿。
2、了解隋文帝、隋煬帝,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識讀“隋疆域圖”和“隋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五、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參差不齊,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不同層次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補充問題、總結問題的情況,如態度、能力、效果等,對較好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在參與中不夠理想的學生也應在肯定其優點和長處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指明其應注意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并做出相應評價。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和效果進行相應的記錄,并載入教學與學生評價過程平日考核表中。
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使學生懂得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和民族團結的可貴,知道人無完人,任何一位歷史人物總是功過集于一身,隋文帝、隋煬帝也如此;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了解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是我國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她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2頁
七、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2—3分鐘)
師:通過上一學期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學生們已了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基本情況,弄清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及相應的社會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權分立與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內容。下面
請同學們回憶上學期所學的南北朝時期的各朝代及國家分裂的情況。
生:(用大屏幕展示復習導入 新課的內容)
師:北周的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這就是我們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
生:齊讀課前提示。(大屏幕)
(二)新授課:(時間在28---30分鐘)
一、隋的統一(13分鐘)
師:請學生帶著自己預習學習的內容和問題先看隋的建立與隋的統一的錄像(大屏幕)
屏幕內容結束后,請幾位學生走上講臺講述本標題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講述及所設的各種問題,請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在參與中給他們留有空間來講述、來補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參與,讓他們滿足自己的表現欲與成功欲。
設計理由:通過課前預習查資料可以使學生了解的知識面多而廣、書上與課外所查的內容可以結合起來;查閱整理材料后對課本的知識印象更深;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參與中鍛煉和提高了查閱、分析、總結、表達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考察、課以培養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補充完畢之后,進行隋統一一目的鞏固。(大屏幕)
在鞏固學習中老師要強調隋建立的時間與隋統一全國時間的區別。
師:589年隋滅掉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繼秦漢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統一。這個時間一定要與隋朝建立的時間相區分。
生:時空思辯:下面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大屏幕):
1、隋為什么能完成統一大業?
第3頁
2、隋統一后為什么能富強?
設計理由:通過討論解決以下: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②長期的分裂格局,人民渴望統一; ③南方陳政權統治腐敗; ④隋為滅陳作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⑤隋建立后勵精圖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前朝制度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穩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國力強盛,人口與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討論結束后)
師:我們看看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是怎樣評價隋朝的?(大屏幕)為更好地說明本目,請學生看書上的隋朝疆域圖,
生:在地圖上標出隋朝的都城與重要城市。(大屏幕)
這樣設計:一可以直觀地看出隋的富庶,二可以使學生對隋朝疆域有大體的印象。這一問題雖不是重點也不是難點,但不可忽視,一則它突出了隋朝的“富庶”這一典型特征,二則它是聯系第一目與第二目的橋梁和紐帶,為此在完成討論后,可以巧妙地過渡到下一目的學習。
師:隋的富庶與大運河的開鑿有無必然的關系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與自己預習學習的內容和問題一起看一段隋朝大運河的錄像(大屏幕)
屏幕內容結束后,(大屏幕)打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二、貫通南北的動脈(時間17分鐘) 請幾位學生走上講臺結合圖:講述本標題的內容。(學習的方式方法和設計理由與前面基本相同。)
以下幾方面是本目需解決的問題:
1、關于大運河開鑿的原因與條件:(學生可以結合地理課學過的知識)①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②隋統一后,南北政治、經濟、文化和交流需加強。③為鞏固統一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北、東南地區的控制。④隋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大運河的開鑿與概況:著重了解三個點:洛陽、涿郡、余杭。四個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既三點、四段、五大水系讓學生記憶。
3、大運河開鑿與通航的影響。開通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結合課本的
第4頁
問題:
生: 進行大運河對生態環境方面會有哪些影響的討論(大屏幕)
討論提示:隋開鑿大運河時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運河通航后兩岸大規模植樹造林,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護了生態環境。
師:我們的祖先在1千多年前就知道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少年應從古人身上得到一些啟示,你應怎樣做呢?是不是應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呢?這樣設計可以把遙遠的歷史拉近,不僅貼近了學生的生
活,而且又進行了保護我們環境的教育。
下面進行本目的鞏固(大屏幕)
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隋朝滅亡的錄像(大屏幕)
隋朝滅亡的原因本課沒有涉及到,用這種方式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下面讓同學進行本課的小結(大屏幕)(時間8---9分鐘)
小結后(大屏幕)進行學習檢測
請同學們記下知識點:(大屏幕)
根據課后的要求:每課一得:(大屏幕)
自我測評:(大屏幕)
拓展延伸:課后寫出一篇小文章:(大屏幕)
設計理由:通過寫歷史小論文可以考察和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能力。之后教師做出相應評價,并將作品存入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袋。
最后剩余(2----3分鐘)學生自己安排:
1、感悟一下所學的知識,
2、議論一下看還有什么問題,
3、或預習新課。
《隋的統一》 篇2
課題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個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下列基礎知識: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楊堅、隋朝的富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的概況及其影響。
通過識讀“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及跨學科知識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閱讀課前導言,并提問學生本節課要講述的幾個問題;在老師的啟發下,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思考,開展討論,讓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觀點;課后,能獨立或與別人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感知中華文明的偉大成就,學會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逐步掌握對比法、討論法,多途徑收集歷史資料、歷史信息、整合信息等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她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學重點:貫通南北的動脈教學難點:如何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及大運河通航的影響。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中國歷史上,分立和統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現,第一個大統一的朝代是秦,之后出現了西晉的短期統一。中國歷史經歷了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權分立和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將要進入一個“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的隋唐時期,這是一個對中華民族有著深遠影響的時代,是每一個炎黃子孫自豪的時代。這就是隋朝,那么隋朝是由誰建立的呢?
上學期我們學到了中國歷史的戰亂階段,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大家對南北朝知道的可能不多,南朝先后出現了宋、齊、梁、陳,北朝即從北魏開始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接著東魏被北周取代, 西魏被北齊取代,后北周取代北齊,那么楊堅就是北周外戚。
一、隋朝的統一(板書)
(一)隋朝的建立:581年,楊堅(板書)
隋朝的建立者是楊堅,出身于漢族軍事貴族集團。他的女兒是北周的皇后。580年,北周宣帝死,年僅8歲的靜帝繼位,楊堅以大丞相身份輔政。581年,楊堅發動政變,廢周靜帝而自立,改國號為隋,都城在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年號“開皇”。隋煬帝繼位后,以洛陽為東都。請同學在“隋疆域圖”中找到長安和洛陽。隋朝建立時,南方還有陳的存在,國家沒有實現統一。那隋朝是如何滅掉陳、實現國家統一的呢?
(二)隋朝的統一:589年(板書)
隋朝統一的經過(板書)
對于隋是如何滅掉陳的,指導學生看書,并讓學生負數課本胭脂井的小故事。
隋朝統一的影響(板書)
(1)結束了東漢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在中國又一次實現統一;
(2)國家的統一,為隋唐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隋統一后,勵精圖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隋文帝對隋朝的貢獻乃至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但他的兒子隋煬帝則與他截然相反,對隋煬帝進行介紹,突出成就——大運河的修建
二、貫通南北的動脈(板書)
(一)大運河的基本概況
三點:中心:洛陽,北:涿郡,南:余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二)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和條件(板書) (先由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并推薦學生代表發言,后由教師歸納顯示在大屏幕。這樣處理,強化了討論法在學習中的運用和同學間團結協作的精神)
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和條件:
(1)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隋統一后,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和交流需要加強
(3)為了鞏固統一的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
(4)隋朝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
(三)隋朝開鑿大運河及通航的影響(板書)
(由學生歸納并落實在書上,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歷史上,對于隋朝開鑿大運河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有的觀點認為,隋朝開鑿大運河是為了榨取江南人民的財富和對高麗進行戰爭的需要;在開鑿大運河過程中,隋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有的觀點則認為,隋朝開鑿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隋朝的統治,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課外拓展:你還知道世界上有那些運河嗎?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隋的統一》 篇3
所用教材:北師大版
所任年級: 七年級
教案設計者:青島試驗區第四中學王玉華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課將把學生帶入一個“繁榮 與開放的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的隋唐時期。”隋唐時期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鼎盛時期,更是中華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輝煌燦爛時期。隋朝為唐朝的強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本課在整個古代史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課時安排:1課時。
3、重點與難點:“貫穿南北的動脈”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隋統一的條件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這主要考慮教材沒有明確涉及及這一問題,需要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材料,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和查閱資料進行學習。以上
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尚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加以闡明解釋與指導。
二、教材簡介: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學生通過學習隋的建立、隋的統一、隋朝大運河的開鑿,了解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命但又極其重要的朝代。一是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后又一次大規模的統一,結束了從東漢末年以來持續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態;二是隋朝空前的繁榮富庶,正如古人云“國計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創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四是隋朝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大運河;五是隋朝雖然短暫,但他為唐朝的強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法與教法:
學法:
1、引導學生課前預習(通過查閱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資料、)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課堂上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述自己自學的情況、課本中所設計
的內容及自己設計的各種問題,并且請全班同學一起參與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有空間來講述、來補充。從而培養、調動學生主動、自主、探究式學
第1頁
習的習慣。盡量給學生提供終生鍛煉的實踐。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及課堂參與均納入評價過程平時的總成績。
教法:
1、在查閱有關本課知識時指導學生從哪方面入手,材料的出處及啟發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提出的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價值等等。指導學生慢慢地學會自學,對他們的自學要給予肯定、賞識,給學生制造成功感的氛圍。在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學習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他們會學。
2、本節課用讀、議、練、講、看、的方式完成知識體系。用這種學習方式,很可能出現學生在學習與討論中時間上不能自控的情況,教師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注意到重難點時間上的搭配,起到教師的組織、示范、指導作用。
四、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的統一,以及大運河的開鑿。
2、了解隋文帝、隋煬帝,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識讀“隋疆域圖”和“隋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五、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參差不齊,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不同層次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補充問題、總結問題的情況,如態度、能力、效果等,對較好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在參與中不夠理想的學生也應在肯定其優點和長處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指明其應注意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并做出相應評價。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和效果進行相應的記錄,并載入教學與學生評價過程平日考核表中。
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使學生懂得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和民族團結的可貴,知道人無完人,任何一位歷史人物總是功過集于一身,隋文帝、隋煬帝也如此;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了解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是我國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她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2頁
七、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2—3分鐘)
師:通過上一學期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學生們已了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基本情況,弄清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及相應的社會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權分立與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內容。下面
請同學們回憶上學期所學的南北朝時期的各朝代及國家分裂的情況。
生:(用大屏幕展示復習導入 新課的內容)
師:北周的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這就是我們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
生:齊讀課前提示。(大屏幕)
(二)新授課:(時間在28---30分鐘)
一、隋的統一(13分鐘)
師:請學生帶著自己預習學習的內容和問題先看隋的建立與隋的統一的錄像(大屏幕)
屏幕內容結束后,請幾位學生走上講臺講述本標題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講述及所設的各種問題,請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在參與中給他們留有空間來講述、來補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參與,讓他們滿足自己的表現欲與成功欲。
設計理由:通過課前預習查資料可以使學生了解的知識面多而廣、書上與課外所查的內容可以結合起來;查閱整理材料后對課本的知識印象更深;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參與中鍛煉和提高了查閱、分析、總結、表達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考察、課以培養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補充完畢之后,進行隋統一一目的鞏固。(大屏幕)
在鞏固學習中老師要強調隋建立的時間與隋統一全國時間的區別。
師:589年隋滅掉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繼秦漢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統一。這個時間一定要與隋朝建立的時間相區分。
生:時空思辯:下面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大屏幕):
1、隋為什么能完成統一大業?
第3頁
2、隋統一后為什么能富強?
設計理由:通過討論解決以下: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②長期的分裂格局,人民渴望統一; ③南方陳政權統治腐敗; ④隋為滅陳作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⑤隋建立后勵精圖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前朝制度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穩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國力強盛,人口與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討論結束后)
師:我們看看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是怎樣評價隋朝的?(大屏幕)為更好地說明本目,請學生看書上的隋朝疆域圖,
生:在地圖上標出隋朝的都城與重要城市。(大屏幕)
這樣設計:一可以直觀地看出隋的富庶,二可以使學生對隋朝疆域有大體的印象。這一問題雖不是重點也不是難點,但不可忽視,一則它突出了隋朝的“富庶”這一典型特征,二則它是聯系第一目與第二目的橋梁和紐帶,為此在完成討論后,可以巧妙地過渡到下一目的學習。
師:隋的富庶與大運河的開鑿有無必然的關系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與自己預習學習的內容和問題一起看一段隋朝大運河的錄像(大屏幕)
屏幕內容結束后,(大屏幕)打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二、貫通南北的動脈(時間17分鐘) 請幾位學生走上講臺結合圖:講述本標題的內容。(學習的方式方法和設計理由與前面基本相同。)
以下幾方面是本目需解決的問題:
1、關于大運河開鑿的原因與條件:(學生可以結合地理課學過的知識)①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②隋統一后,南北政治、經濟、文化和交流需加強。③為鞏固統一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北、東南地區的控制。④隋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大運河的開鑿與概況:著重了解三個點:洛陽、涿郡、余杭。四個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既三點、四段、五大水系讓學生記憶。
3、大運河開鑿與通航的影響。開通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結合課本的
第4頁
問題:
生: 進行大運河對生態環境方面會有哪些影響的討論(大屏幕)
討論提示:隋開鑿大運河時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運河通航后兩岸大規模植樹造林,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護了生態環境。
師:我們的祖先在1千多年前就知道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少年應從古人身上得到一些啟示,你應怎樣做呢?是不是應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呢?這樣設計可以把遙遠的歷史拉近,不僅貼近了學生的生
活,而且又進行了保護我們環境的教育。
下面進行本目的鞏固(大屏幕)
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隋朝滅亡的錄像(大屏幕)
隋朝滅亡的原因本課沒有涉及到,用這種方式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下面讓同學進行本課的小結(大屏幕)(時間8---9分鐘)
小結后(大屏幕)進行學習檢測
請同學們記下知識點:(大屏幕)
根據課后的要求:每課一得:(大屏幕)
自我測評:(大屏幕)
拓展延伸:課后寫出一篇小文章:(大屏幕)
設計理由:通過寫歷史小論文可以考察和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能力。之后教師做出相應評價,并將作品存入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袋。
最后剩余(2----3分鐘)學生自己安排:
1、感悟一下所學的知識,
2、議論一下看還有什么問題,
3、或預習新課。
《隋的統一》 篇4
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課《隋的統一》
所用教材:北師大版
所任年級: 七年級
教案設計者:青島試驗區第四中學王玉華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課將把學生帶入一個“繁榮 與開放的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的隋唐時期。”隋唐時期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鼎盛時期,更是中華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輝煌燦爛時期。隋朝為唐朝的強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本課在整個古代史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課時安排:1課時。
3、重點與難點:“貫穿南北的動脈”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隋統一的條件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這主要考慮教材沒有明確涉及及這一問題,需要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材料,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和查閱資料進行學習。以上
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尚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加以闡明解釋與指導。
二、教材簡介: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學生通過學習隋的建立、隋的統一、隋朝大運河的開鑿,了解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命但又極其重要的朝代。一是他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后又一次大規模的統一,結束了從東漢末年以來持續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態;二是隋朝空前的繁榮富庶,正如古人云“國計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創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四是隋朝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大運河;五是隋朝雖然短暫,但他為唐朝的強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法與教法:
學法:
1、引導學生課前預習(通過查閱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資料、)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課堂上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述自己自學的情況、課本中所設計
第1頁
教法:
1、在查閱有關本課知識時指導學生從哪方面入手,材料的出處及啟發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提出的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價值等等。指導學生慢慢地學會自學,對他們的自學要給予肯定、賞識,給學生制造成功感的氛圍。在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學習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他們會學。
2、本節課用讀、議、練、講、看、的方式完成知識體系。用這種學習方式,很可能出現學生在學習與討論中時間上不能自控的情況,教師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注意到重難點時間上的搭配,起到教師的組織、示范、指導作用。
四、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的統一,以及大運河的開鑿。
2、了解隋文帝、隋煬帝,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識讀“隋疆域圖”和“隋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五、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參差不齊,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不同層次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補充問題、總結問題的情況,如態度、能力、效果等,對較好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在參與中不夠理想的學生也應在肯定其優點和長處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指明其應注意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并做出相應評價。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和效果進行相應的記錄,并載入教學與學生評價過程平日考核表中。
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使學生懂得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和民族團結的可貴,知道人無完人,任何一位歷史人物總是功過集于一身,隋文帝、隋煬帝也如此;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了解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是我國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她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第2頁
七、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2—3分鐘)
師:通過上一學期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學生們已了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基本情況,弄清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及相應的社會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權分立與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內容。下面
請同學們回憶上學期所學的南北朝時期的各朝代及國家分裂的情況。
生:(用大屏幕展示復習導入 新課的內容)
師:北周的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這就是我們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
生:齊讀課前提示。(大屏幕)
(二)新授課:(時間在28---30分鐘)
一、隋的統一(13分鐘)
師:請學生帶著自己預習學習的內容和問題先看隋的建立與隋的統一的錄像(大屏幕)
屏幕內容結束后,請幾位學生走上講臺講述本標題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講述及所設的各種問題,請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在參與中給他們留有空間來講述、來補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參與,讓他們滿足自己的表現欲與成功欲。
設計理由:通過課前預習查資料可以使學生了解的知識面多而廣、書上與課外所查的內容可以結合起來;查閱整理材料后對課本的知識印象更深;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參與中鍛煉和提高了查閱、分析、總結、表達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考察、課以培養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補充完畢之后,進行隋統一一目的鞏固。(大屏幕)
在鞏固學習中老師要強調隋建立的時間與隋統一全國時間的區別。
師:589年隋滅掉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繼秦漢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統一。這個時間一定要與隋朝建立的時間相區分。
生:時空思辯:下面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大屏幕):
1、隋為什么能完成統一大業?
第3頁
2、隋統一后為什么能富強?
設計理由:通過討論解決以下: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②長期的分裂格局,人民渴望統一; ③南方陳政權統治腐敗; ④隋為滅陳作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⑤隋建立后勵精圖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前朝制度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穩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國力強盛,人口與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討論結束后)
師:我們看看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是怎樣評價隋朝的?(大屏幕)為更好地說明本目,請學生看書上的隋朝疆域圖,
生:在地圖上標出隋朝的都城與重要城市。(大屏幕)
這樣設計:一可以直觀地看出隋的富庶,二可以使學生對隋朝疆域有大體的印象。這一問題雖不是重點也不是難點,但不可忽視,一則它突出了隋朝的“富庶”這一典型特征,二則它是聯系第一目與第二目的橋梁和紐帶,為此在完成討論后,可以巧妙地過渡到下一目的學習。
師:隋的富庶與大運河的開鑿有無必然的關系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與自己預習學習的內容和問題一起看一段隋朝大運河的錄像(大屏幕)
屏幕內容結束后,(大屏幕)打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二、貫通南北的動脈(時間17分鐘) 請幾位學生走上講臺結合圖:講述本標題的內容。(學習的方式方法和設計理由與前面基本相同。)
以下幾方面是本目需解決的問題:
1、關于大運河開鑿的原因與條件:(學生可以結合地理課學過的知識)①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②隋統一后,南北政治、經濟、文化和交流需加強。③為鞏固統一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北、東南地區的控制。④隋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大運河的開鑿與概況:著重了解三個點:洛陽、涿郡、余杭。四個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既三點、四段、五大水系讓學生記憶。
3、大運河開鑿與通航的影響。開通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結合課本的
第4頁
問題:
生: 進行大運河對生態環境方面會有哪些影響的討論(大屏幕)
討論提示:隋開鑿大運河時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運河通航后兩岸大規模植樹造林,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護了生態環境。
師:我們的祖先在1千多年前就知道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少年應從古人身上得到一些啟示,你應怎樣做呢?是不是應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呢?這樣設計可以把遙遠的歷史拉近,不僅貼近了學生的生
活,而且又進行了保護我們環境的教育。
下面進行本目的鞏固(大屏幕)
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隋朝滅亡的錄像(大屏幕)
隋朝滅亡的原因本課沒有涉及到,用這種方式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下面讓同學進行本課的小結(大屏幕)(時間8---9分鐘)
小結后(大屏幕)進行學習檢測
請同學們記下知識點:(大屏幕)
根據課后的要求:每課一得:(大屏幕)
自我測評:(大屏幕)
拓展延伸:課后寫出一篇小文章:(大屏幕)
設計理由:通過寫歷史小論文可以考察和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能力。之后教師做出相應評價,并將作品存入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袋。
最后剩余(2----3分鐘)學生自己安排:
1、感悟一下所學的知識,
2、議論一下看還有什么問題,
3、或預習新課。
《隋的統一》 篇5
七年級歷史導學案編者: 審核: 七 年級 班 闖關者:
課題§1.1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編寫時間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記住隋朝統一南北的人物及時間,記住隋朝大運河的流向位置。2.過程與方法:學會根據歷史地圖簡述歷史事件。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對隋朝歷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對隋朝的短暫歷史做出客觀的評價。
重點隋朝統一及滅亡的原因難點客觀評價大運河的開通學習過程: 一、解讀目標,明確方向
二、復習提問,預習新課:(共15分)
1.北周是什么時候統一北方的?
2.(p5圖片),581年,這個人奪取了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他是
3.隋朝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達 ,南至 。全長 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 、 、 、 。溝通五大水系: 、 、 、 、 。
三、合作探究,集思廣益(要求:小組長組織討論,并將本小組所有看法羅列出來。并推薦一位代表向全班發表小組的看法。共20分) 1.結合所學知識,想一想:隋朝統一的原因。 2.開通大運河的歷史意義。 四、展示提升,解疑釋疑 閱讀材料: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胡曾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
通過以上兩首詩,你認為作者對隋朝的滅亡與修建大運河之間的關系的看法正確嗎?為什么?(共30分)
五、自我盤點,回扣目標(共10分)我的收獲:這節課我學習了“ ”,掌握了 等知識點。
六、達標檢測,學以致用(一)選擇題(每題5分,共25分)
1.繼秦漢之后,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近四百年的政權分立局面,結束這種局面的關鍵人物是( )
a.曹操 b.拓跋宏 c.楊廣 d.楊堅
2.隋朝統一南北的歷史條件主觀條件是( )
a.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發展 b.長期分裂,人們渴望統一
c.陳政權的腐敗和楊堅的戰略戰術的正確
3.唐朝一位范陽(今北京)商人,要到揚州經商,如果他走水路,他不必經過( )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
4.“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大運河的意義是( )
a.結束了南北分裂割據的局面 b.有利了中外經濟交流
c.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5.隋朝大運河最早是誰統治時期開通的?( )
a.隋文帝 b.隋煬帝 c.秦始皇 d.漢武帝
簡述隋朝統一南北的過程。
簽名吧 我能行!
上次得分
本次目標
實際得分 卷面等級 批改人簽名
日期
教學(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