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精選7篇)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篇1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 解甲午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掌 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能力訓練過程方法口頭表達讓學生介紹鄧世昌、徐驤、劉永福等人在保衛國家和民族利益斗爭中的事跡,提高復述能力比較分析綜合說明從《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變化,說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歷史趨勢討論探索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及其歷史教訓情感態度價 值 觀愛國情感甲午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爭,他們是光榮的民族英雄。思想意識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后,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教學重點 黃海大戰、《馬關條約》教學難點 甲午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1.列舉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盡管他對于太平天國的鎮壓,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復新疆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卻值得贊頌:他對于較弱的阿古柏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俄國則盡量避免直接交戰,通過外交談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2.起初在收復新疆問題上,同左宗棠意見對立的代表人物是誰?(李鴻章)【承上啟下,教師講授】李鴻章重“海防”輕“塞防”的主要企圖是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但是在列強瘋狂侵略中國的形勢下,李鴻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終把“老本”都輸光了。請同學們閱讀《甲午中日戰爭》,看看李鴻章怎么把“老本”輸光?中國又遭到哪些重創?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現出哪些與李鴻章態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學生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黃海大戰 1.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么?(為了實現征服朝鮮、入侵中國、稱霸世界的野心)2.請2~3位學生同時扮演鄧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評判優劣。(教師作“畫外音旁白”,學生配合表演適當的動作或對話——師: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到日本艦隊襲擊,鄧世昌動員致遠艦官兵保衛旗艦。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沖鋒情景)……師:致遠艦中彈過多,艦身嚴重傾斜,彈藥也用光了,鄧世昌動員將士決死一戰。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師:致遠艦被敵人用魚雷擊沉后,鄧世昌決心與軍艦同沉大海。隨從遞給他救生圈……生:(表演不接的動作,也可自擬語言表白殉國決心)……師:鄧世昌的愛犬死死銜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鄧世昌怎么做?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將義犬按入水中的樣子,接著沉入碧波……)《馬關條約》1.鄧世昌等將士死得轟轟烈烈,因為他們用生命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黃海一戰,中日雙方各有損傷,實力對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可是,后來日軍卻連戰連勝,相繼占領了哪些地方?(遼東半島、旅順、威海衛等)2.清政府在這一戰中又遭慘敗的原因是什么?(李鴻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協,一個是為了“保船避戰”,另一個是為了要過“萬壽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敗導致了戰場上的全面潰敗。)3.戰后雙方簽訂了什么條約?簽訂于哪一年?雙方的代表分別是誰?(《馬關條約》,1895年,[中]李鴻章和[日]伊藤博文。)4.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導學生制表填表)
項目
內容
分析
影響
《南京條約》
割香港島,
賠款2100萬元,
開放廣州等五口通商,
協定關稅
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加重中國的貧弱
列強向中國傾銷工業品,瓦解了中國的封建經濟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
賠白銀2億兩,
增辟通商口岸,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
中國貧弱更加嚴重,
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
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5.中國臺灣人民怎樣譴責賣國的清政府?(有人寫對聯“中國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之流的賣國嘴臉。)6.中國臺灣人民又是怎樣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徐驤領導中國臺灣義軍同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彰化、嘉義等地重創日軍。后因奸細出賣,中國臺灣終于全部淪陷。但是中國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鞏固小結】1.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18頁連線搭配題:
1842年
《南京條約》
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
1860年
《馬關條約》
割烏蘇里江以東(含庫頁島)
1895年
《北京條約》
割香港島2.布置課后完成的作業:新學案第15頁[自我測評]以及90~92頁“單項選擇”11、12、13題,“連線搭配”題,“想一想,說一說”題。3.提醒學生預習第5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篇2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后,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后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篇3
教師寄語: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牢記歷史,開創未來。
學習目標:
1、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黃海海戰,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其影響。
2、使學生認識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妥協退讓造成的。
3、讓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過程:
問題導入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指的民族英雄是誰?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是怎樣失敗的?
自學探究
閱讀課本p16—18并看插圖,回答以下問題:
1、_____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后簽訂《 》條約。
2、在黃海海戰中犧牲的清軍將領是___________。
3、 _________戰役后,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甲午中日戰爭中,日本在 _______對中國居民進行野蠻的大屠殺。
5、強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的三國是 _____ _____ _____。
6、1895年率中國臺灣人民英勇抗擊日軍的義軍首領是________
7、“中國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這副對聯中,中國臺灣歸日本在《 》中規定的,頤和園又搭天棚是要 _____, 這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師生共同探討比較:
《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在內容、危害、影響上的異同。
嘗試性練習
小試身手,你能行!
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執掌清政府實權的是( )
a、慈禧太后 b、 光緒帝 c、 咸豐帝 d 、李鴻章
2、某電視臺要拍攝歷史劇《北洋水師》,編寫劇本時應該首先閱讀下列哪個人物的傳記。( )
a、 林則徐 b、康有為 c 、鄧世昌 d、孫中山
3、簽訂《馬關條約》的中方大臣是( )
a 、左宗棠 b、李鴻章 c 、慈禧太后 d、林則徐
4、在近代史上,曾經割占中國領土的國家有( )
(1)俄國 (2)法國 (3)英國 (4)日本
a、(1)(2)(3) b、(1)(2)(4) c 、(1)(3)(4) d、(2)(3)(4)
5、下列四條約中,規定賠款白銀二億兩給一國的是( )
a 、《南京條約》 b、《 瑗琿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6、19世紀80—90年代簽訂的中外不等條約與19世紀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區別是( )
a、割取領土的面積大 b、索取賠款數額很大
c、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越來越少 d、獲取在華投放資本的特權
7、下列條約中,內容涉及到割占中國一行省的是( )
a、《馬關條約》 b、《北京條約》 c、《南京條約》 d、《瑗琿條約》
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完你有哪些收獲?有什么困惑?請都寫下來吧。
鞏固性練習
1、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 、武器落后 b 、許多將領貪生怕死
c、清政府奉行妥協投降政策 d、日本突然襲擊
2、《馬關條約》中,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礙最為嚴重的是( )
a、 賠款白銀二億兩 b 、增辟通商口岸
c、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d、割遼東半島
3、下列哪些說明《馬關條約》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
a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b、使中國半殖民程度進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
d、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在《馬關條約》簽訂后,有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他的一生是罪惡的一生”請你判斷一下,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如何評價李鴻章?
延伸與拓展
今年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中國臺灣是1895年被日本割占的,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回到祖國的懷抱,被日本侵占整整50年,請結合歷史上大陸與中國臺灣的聯系,給中國臺灣中學生寫一封信,談一下對今日中國臺灣問題的看法。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篇4
以下是關于八年級的歷史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學綜合組趙老師的這節課,算的上是踐行“生命課堂”理念的示范課,“好”從“簡約”二字體現出來:
1、教學設計——簡約
僅僅16頁的PPT,包含了課前引入、走進歷史、走出歷史、鞏固提高四個環節。去除了不必要的圖片、文字、音視頻等資料的修飾,使課堂條理更加清晰,易于學生整體感知的形成。
2、教學風格——簡約
整個課堂讓我們感覺聽課輕松,老師上課也很輕松。聽課輕松,與老師的天然的親和力、精煉的語言表達能力、一陣見血的問題設計、易放易收的課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開的。老師上課輕松,與她充分的課前準備,深入的教學研究分不開,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相信趙老師的精彩呈現,是她辛勤汗水與智慧的結晶。她稱得上是三尺講臺上的“資深舞者”。
3、新授課程——簡約
第一環節:自學成才——學生自主預習新課內容,對學生提出了問題由其它同學幫助解答;
第二環節:知識通關——同桌相互提問,鞏固本節課的核心知識,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三環節:走進歷史——黑板板書本節課要解決的三大問題,即甲午中日戰勝爆發的原因、經過、影響。學生小組群學交流之后,老師問題層層引導,共同達成學習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過多的語言,更多的是學生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對問題分析的精彩的呈現。
4、教學風格——簡約
看得出她對課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個“精”字,因此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難點,讓學生去深入探究,讓學生思維充分活躍起來,抽象思維、空間思維、邏輯思維,辨證思維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在這節課堂上,學生通過《南京條魚》和《馬關條約》內容的對比,推論出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將整個課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紛呈,聽課的老師們也都贊嘆不已,一方面對學生知識儲備、分析能力的贊嘆,另一方面贊嘆一位好老師對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發揮著多么大的作用,趙老師做到了!
上述四個方面的評價都用到了“簡約”這個詞,簡約除了能讓學生容易形成整體感知,還可以消除學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擔心應接不暇或者無法吸收的焦慮情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會更高。同時學生對自己經過深入探究深入加工過的知識,印象會更加深刻,容易形成長久的記憶,減輕課后充電的負擔。這個“簡約”我想也與學校的生命課堂理念相融合,追求樸素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小組合作交流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環境安全有序,學生個個想爭做小老師,學生的學習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篇5
一、【學習目標】(2分鐘)
1.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準確說出:
⑴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⑵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
⑶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
⑷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中國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2.⑴講一講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事跡。
⑵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
⑶《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日《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與難點】
重點:1.黃海大戰。2.《馬關條約》簽定的情況和內容。
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影響。
二、【自主先學】(12分鐘)
1.1分鐘瀏覽課本綠標題及正文,快速寫出本課主要講述的什么戰爭?兩個主要問題是什么?認識了哪位民族英雄?
問題:(1) (2)
戰爭:
民族英雄:
2.仔細閱讀課文正文部分,在課本上標注掌握下列知識要點,思考完成下列問題:
(1)黃海大戰: 時間 民族英雄 結果 。
(2)威海衛戰役:結果 ;后果:1895年,清政府派________去日本議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________條約》。
(3)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時間 年。
中方代表: ;日方代表: ;簽約地點:
內容: ① ②
③
④
三、【展示點撥】(15分鐘)
(一)分組探究
1.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為什么稱甲午中日戰爭?
2.從課本形勢示意圖上找出戰爭爆發的時間和地點;戰爭的性質是什么?
3.清政府在這一戰中又遭慘敗的原因是什么?
4.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中一位英雄的故事。
5.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比較分析《馬關條約》的內容異同。
6.結合中英《南京條約》對中國的影響,比較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7.總結本課內容。
(二)展示點撥。
四、【知識整合】(5分鐘)
原因:日本為實現征服 、侵略 稱霸世界的夢想。
時間: 年 。
時間: 年 月。
地點:黃海大東溝
黃海大戰 結果:1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 與二百名戰士壯烈犧牲。
2日本艦隊遭到重創
背景:日軍夾攻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戰爭中國失敗。
時間: 年
地點:日本馬關。
簽約人:中方 ;日方 ;
《馬關條約》 1割 、 、 給日本。
2賠款日本軍費白銀 兩。
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 。
4增辟通商口岸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五、【分層作業】(7分鐘)
a層【基礎達標】
1.甲午中日戰爭的“甲午”是指 ( )
a.1893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6年
2. 右圖人物是在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犧牲的愛國將領,他是 ( )
a.林則徐
b.左宗棠
c.鄧世昌
d.丁汝昌
3.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根本原因是 ( )
a.戰艦裝備落后
b.日本海陸兩路的進攻
c.軍隊士氣低落
d.清政府腐敗無能
4. 甲午中日戰爭是中日兩國海上實力的一次大較量。當時參戰的中國海軍是( )
a.福建水師 b.北洋艦隊
c.南洋艦隊 d.廣東水師
5. 甲午中日戰爭后,中日雙方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 (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璦琿條約》 d.《馬關條約》
6. 因簽訂《馬關條約》而被國人唾罵的清府官員是 ( )
a.袁世凱 b.左宗棠
c.李鴻章 d.曾國藩
7. 清末著名詩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中國臺灣。”詩中“往事”是指什么戰爭的失敗 (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8. 允許外國在我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是 ( )
a.《北京條約》 b.《中法新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9. 甲午戰爭結束后,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是 ( )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c.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層【能力提升】
10.(07•山東濟寧模擬)1925年3月,聞一多先生寫下《七子之歌•中國臺灣》一詩:“我們是東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中國臺灣。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讀了這首飽含愛國情感的詩作,請你說一說:
(1)中國臺灣是怎樣割占的?
(2)詩中“鄭氏”指的是誰?“酷炎的夏日”指什么?
(3)該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4)中國臺灣是祖國的寶島,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來少數分子大搞活動,你能用史實對他們的行為給予有力的反擊嗎?
效果評價:優( ) 良( ) 中( ) 差( ) 評價者:
需要改進和強化之處:
六、【拓展升華】(4分鐘)
1、除了知識方面,你還有哪些收獲:
①學習方法上
②情感認識上
參考答案:
a層:1、b 2、c 3、d 4、b 5、d 6、c 7、c 8、c 9、c
b層:答案(1)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割中國臺灣島給日本;(2)鄭成功;日本的殖民統治;(3)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愿望;(4)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230年三國時期的吳國曾派大將衛溫到過中國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盤踞38年之久的中國臺灣。后來清政府對中國臺灣進行了有效的管轄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篇6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對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聯,李鴻章對的下聯。那伊藤博文和李鴻章是何許人也?這幅對聯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體把握】
依據《同步學習與探究》探究過程部分,自主學習5分鐘,解決基礎知識,疑惑問題組內討論釋疑解惑。
【走進黃海,感受悲壯】
看影片《黃海大戰》片段,設計學生活動:模擬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請你為鄧世昌寫出頒獎詞。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去感受歷史事件,激發自身的探究精神,積極思考。 通過為鄧世昌寫頒獎詞讓學生更切身的去體會他們不畏強敵,英勇作戰的民族精神,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體驗屈辱】
學生活動:分角色扮演談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鴻章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更直觀形象的展現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侵略者的憎惡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鴻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樓。
伊藤:停戰很多天了,期限很緊,議和條款應趕快簽訂,我已經準備好修改的粗略條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兩句話。
李: 難道不允許分辯嗎?
伊藤:只管辯論,但是條款不能減少。
李: 貴國既然知道我國為難的情形,那你們的要求應該衡量我們能否達到。
伊藤:日期太緊,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無隱瞞的告訴你,免得引起辯論。
李: “核計貴國的開銷數目,遠不到二萬萬兩。我國負擔這樣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錢。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國實在沒有償還這種債務的能力。”
伊藤:“借債還款,那是中國的責任。”
李: “賠款還希望再減五千萬,中國臺灣不能割讓呀。”
伊藤:“如果這樣,立即派兵到中國臺灣。”
李:無語。
旁白:1895年李鴻章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規定:請政府割遼東半島、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通商口岸等。
學生討論:分析《馬關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嚴重危害,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使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一史實。
知識卡片: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中國臺灣。
——丘逢甲《春愁》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國臺灣。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七子之歌•中國臺灣》
教師導學:今天中國臺灣島內有一小股勢力興風作浪,妄圖將中國臺灣分裂出中國,你能用我們學過史實對他們加以抨擊嗎?
【解讀史料,感悟歷史】
材料一:1890年后,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陸、海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元,補充造船費用。
材料二: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頤和園比海軍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軍經費內騰挪三十萬兩”以建造頤和園。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討論: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什么?從中你得出什么教訓?
【反思完善,鞏固落實】
聯想游戲:由……我想到了……,以此來小結本節課內容
【教師寄語】
國人猶記百年前, 甲午海戰敗師還;屈辱歷史已鑄成, 落后腐朽是必然;年少仍然需努力,國家富強立新功。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篇7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 經過 結果 影響 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后,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后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