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精選2篇)
《10.3.1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例觀察,了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
2. 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重難點: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器具:多媒體教學系統,卡紙,小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大風車這個節目嗎?老師帶來(風車),你們喜歡玩嗎?(教師前后拉動,使得風車依次順時針,逆時針的旋轉)
提問:同學們,風車有時向這邊轉,有時向那邊轉,這兩個方向我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叫做什么呢?(順時針方向,逆時針方向)
(課件展示順時針,逆時針旋轉的圖片)
設問:我們看到風車旋轉的時候非常漂亮,那如果我們用一些圖形來旋轉的話,情況又會怎樣呢?(圖形器材展示出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圖形的旋轉(板書)
二、創設情景,進入新課內容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但其中有很多圖案是由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獲得。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些,請欣賞!
(課件展示圖片)
教師:這些圖片有什么特點呢?(由一個圖形經過旋轉變化而成的)
學生:漂亮,正方形,旋轉等等。
教師:取出一個大圖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黑板方格子上。你們看看,這個小圖形怎樣才可以變成上面的大圖形呢?
學生:觀察,討論,回答。
教師:進行旋轉,逐步展示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形成復雜圖案的過程。當然,每一次的旋轉,都要學生說說是什么圖形繞著哪一點旋轉的?旋轉的角度是多少?
學生:o點,90度 ┈┈
教師:(課件展示兩個圖形各形成兩個大圖形的過程。)設問:還有其他什么方法旋轉使得圖形變得漂亮?請同學們拿起我們的卡片和小圖形試試看。(目的在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順時針逆時針兩種方法旋轉得到大圖形)
學生:(分組,拿起表格,小圖形在桌子上試試看。)
教師:請同學回答,上來示范。(順時針逆時針兩種方法旋轉得到大圖形)讓學生分小組相互說一說旋轉的過程和旋轉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學生:匯報旋轉時應注意的問題。(找準以哪個點為中心,旋轉的方向)
三、鞏固新知
1 本題主要是討論圖形的旋轉是圍繞哪個點的問題。然后再討論旋轉中心的問題。
2 本題主要是討論圖形的旋轉是圍繞哪個點的問題。此活動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后再討論旋轉中心的問題。為讓學生體會到圖形旋轉前后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沿著三角形的邊把三角形描下來,接著以這個三角形的一個頂點為中心進行旋轉,最后說一說這個三角形是圍繞那一點旋轉的。
3 先請學生想一想,再根據要求進行旋轉操作,并把每次旋轉過程中所得到圖形描下來。接著討論從圖形1到圖形2,從圖形2到圖形4等旋轉的角度。
四、小結
同學們的表現真的很不錯哦!
通過學習,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同學互相交流。
五、課后作業
課本第54頁說一說的1題和2題。
板書設計
圖形的旋轉
以哪個點為中心 旋轉的方向
(固定不動) (順時針 逆時針)
《10.3.1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2
1. 圖形的旋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實例認識旋轉,了解旋轉的定義,能說出旋轉中心、旋轉角.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圖形的旋轉過程,發展幾何直覺,領悟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
經歷對生活中旋轉圖形的觀察、討論、實踐操作,感知數學美,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旋轉的有關概念.
【教學難點】
會找出旋轉前后圖形中的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旋轉中心、旋轉角.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初步認識
學生觀察教材第118頁圖10.3.1,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圖中,哪些零部件作轉動?
(2)在這些轉動中有哪些共同特征?
(3)鐘上的秒針在不停的轉動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生改變?大風車在轉動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生改變?彩票大轉盤在轉動的過程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生變化?
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研究的課題“圖形的旋轉”.
【教學說明】 通過復習,為本節課的教學作準備.
二、思考探究,獲取新知
1.觀察教材第118頁圖10.3.2,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是由一個或幾個平面圖形,在它所在的平面上轉動而產生奇妙畫面.
2.演示單擺上小球的運動
(1)單擺上小球的轉動由位置p轉到p′,它是繞著哪一點?沿著什么方向?轉動了多少角度?
(2)單擺上小球轉到p與p′中間時,它繞著的點、沿著的方向有沒有變化?轉動的角度有沒有變化?
【歸納結論】 像這樣,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點o轉動一個角度的圖形變換叫做旋轉,點o叫做旋轉中心,轉動的角叫做旋轉角.如果圖形上的點p經過旋轉變為點p′,那么這兩個點叫做這個旋轉的對應點.
3.做一做:大家把準備好的透明紙拿出來.按老師要求完成以下內容:
(1)任意畫一個△abc.
(2)把透明紙覆蓋在△abc上,并在透明紙上畫出一個與△abc重合的三角形.
(3)用一枚圖釘將點a處固定.
(4)將透明紙繞著圖釘(即點a)轉動45°,透明紙上的三角形就旋轉了新的位置,標上a′、b′、c′.
我們可以認為△abc繞著a點旋轉45°后到△ab′c′.
同學們考慮一下,可以互相交流,在這樣的旋轉中,你發現了什么?
同學們在交流中形成共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b點旋轉到哪一點?(點b′)
(2)c點旋轉到哪一點?(點c′)
(3)∠bac旋轉到哪里?(∠b′ac′)
(4)線段ab旋轉到哪里?(線段ab′)
(5)線段ac旋轉到哪里?(線段ac′)
(6)線段bc旋轉到哪里?(線段b′c′)
(7)∠b旋轉到哪里?(∠b′)
(8)∠c旋轉到哪里?(∠c′)
(9)它的旋轉中心是什么?(點a)
(10)它的旋轉的角度是多少?(45°)
這里要給學生指出:在旋轉的過程中,(1)點b與點b′,點c和點c′是對應點;(2)線段ab與線段ab′,線段ac與線段ac′,線段bc與線段b′c′是對應線段;(3)∠bac和∠b′ac′,∠b與b′,∠c與∠c′是對應角.
想一想:△abc的邊ab的中點d的對應點在哪里?
根據旋轉的原理:圖形上每一個點都繞著旋轉中心,按同一方向,旋轉同一角度而得到的,所以ab的中點d的對應點也應在它的對應線段ab′的中點位置.
做一做:如果△abc的外面一點o作為旋轉中心,把△abc繞著點o按逆時針方向旋轉60°,將△abc旋轉到△a′b′c′位置,你會做嗎?在學生動手操作下,不會的同學也可以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