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了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制定活動方案。學習步驟:一、導語:在上一單元中,我們領略了四季的風光,品味了精致的語言。在本單元中,我們可以傾聽科學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學習他們?yōu)榭茖W獻身的精神。二、教師出示本單元的學習任務。三、了解單元大概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瀏覽目錄和課文。四、學生活動: 說說自己閱讀本單元的感受和最感興趣的內容。五、組建學習小組,制定活動方案。1.通過采訪、調查、網上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身邊的科技發(fā)明情況。2.和自己有相同興趣的同學組建合作小組,展開一次科技新聞發(fā)布會。第二課時: 《斜塔上的實驗》 (一)學習目標:1. 了解伽利略不輕信權威,堅持用實驗來檢驗理論、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勇于創(chuàng)新、甘為科學奉獻終身的精神。2.理解本文巧妙的構思和記敘與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本文語言的豐富內涵。課前學習:在家準備文中所提到的兩個實驗。教學步驟:一、導語:同學們,大千世界,充滿神奇和奧秘,很普通的現象中往往蘊涵著永恒的規(guī)律,牛頓從蘋果落地中發(fā)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從沸騰的水中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蒸汽機……這些偉大的成就離不開科學家們細心觀察和善于思考。我們就來學習《斜塔上的實驗》。來進一步了解科學家們的不畏權威、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生平和在科學史上的貢獻。教師可作補充,指出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實驗是伽利略一生最自豪的實驗。二、初讀課文并思考回答下面問題:1、在哪兒的斜塔上做實驗? (意大利比薩)2、誰在做實驗? (伽利略)3、做什么實驗? (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會同時著地)4、實驗結果如何?(驗證了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三、學生活動(做實驗)1、按文中所介紹的條件,學生上臺模擬演示比薩斜塔上的實驗過程。2、教師可以變換文中所介紹的條件,要求學生再做一個實驗。(如利用學生現有的學習用具做實驗:一張紙和一本書)要求學生觀察實驗結果。四、研讀課文:1、你認為伽利略的實驗結論是否正確?2、就上述的第二個實驗的結果你覺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假如當時伽利略用“雞毛和鐵球”做這個實驗,結果會如何?4、文中還介紹了伽利略做的另一個實驗——“擺”的實驗,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五、學生說說觀看實驗后的體會。六、課后學習:給伽利略寫一段50字左右的評論。 第三課時: 《斜塔上的實驗》 (二)學習目標:1、能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2、能理解課文巧妙的構思。3、能夠展開合理想象,進行小組合作表演。教學步驟:一、學生交流對伽利略作的評語。二、研讀課文 1、本文是一篇介紹伽利略的人物傳記,而人物傳記一般都按時間順序寫,選文未按常規(guī)寫,卻將發(fā)現擺的經過放到前面來寫,有何好處?(要點:這樣從描寫人物經歷中最典型的一個場面落筆,能迅速地吸引讀者,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2、“伽利略不停地搞實驗”是緊承第一部分,屬于總說。接著用“甚至”一詞追溯他小時候的情況,作者為何要追溯他小時候的情況?(要點:意在說明他從小就善于觀察、思考,不輕信權威,具有勇于探索、求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為后來他在科學上的重大貢獻養(yǎng)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3、最后一部分寫觀者隊伍的盛大和觀眾的“興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要點:說明了當時不講科學的風氣之盛和反科學的習慣勢力的強大。)4、學生、教授和伽利略對待這次實驗各有什么態(tài)度?(要點:學生、教授:要伽利略當眾出丑,使他愚笨的學說當場被揭穿。伽利略:要當眾證明他理論的正確性,并堅信實驗能夠成功。)5、文章作為一篇傳記之作,內容涉及較多,你認為“斜塔上的實驗”這個標題合適嗎?假如用“追求真理的道路” 、“學習‘大自然這本全書’”為題,可以嗎?你還有無更好的標題?6、文所寫的兩個發(fā)現,實際上就是知識創(chuàng)新,你能不能從伽利略的事跡中總結出幾條關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經驗,并用恰當的語句表述出來。(不輕易相信權威;要能大膽想象;勤于思考;不斷實驗等)小結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發(fā)現擺的規(guī)律、自由落體定律的經過和他孩提、學生時的情況,表現了他不輕信權威,堅持用試驗來檢驗理論、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熱愛科學、勇于創(chuàng)新、甘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三、學生暢談:在你的生活和學習中有無大膽創(chuàng)新的例子?四、學生活動:發(fā)揮想象力,小組合作表演。 表演內容: 就文中第17、18小節(jié),伽利略做實驗前后觀者的表現的迥然不同,學生展開想象,表現出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五、在此基礎上,學生選擇實驗前或實驗后的一個場景,運用記敘和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六、小組交流、評議、修改。七、課后學習:1、如何理解生活中雞毛比炮彈下降速度慢得多的現象?2、閱讀《語文讀本》相關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