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設計
第四課時: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學習目標:能通過一些思維訓練,培養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索的精神。課前學習:預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思考:如果你是老師,你最想讓同學們研究的問題是什么?請提出來。教學步驟 一、導語:由蘇軾《題西林壁》導入:(學生集體背誦蘇軾《題西林壁》) 師:“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觀察角度下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師:由此可見,事物的正確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八課《事物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板書)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找出觀點)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和含義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無成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輕而易舉 鍥而不舍 2.師:請同學們對照注釋默讀課文。同時用筆在書上劃出作者總括性的語句。(學生默讀) 師:作者在本文開頭設置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這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生答:“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師:對,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維視角的轉換,都會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關于本文的中心論點:要點:提醒學生注意兩個段落和一道習題:第4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習題二。) 三、研讀課文1.過渡:在課前我們請大家做一回小老師針對文章提出問題,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朗讀課文,在小組內將問題進行整理,寫在投影片上,準備在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將投影片分發小組,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合問題,寫投影片]2.學生展示投影片,由全班同學選擇最想研究的問題分小組進行研究、討論[老師可指導學生將相關問題再次整合,小組討論時,教師可巡回指導]3.學生以小組為單元講解、陳述小組研究的成果補充:教師參考討論問題(1)怎樣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除了書上所說的,你覺得還應該注意些什么?(2)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索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什么?(可舉例說明)(3)本文為了證明“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列舉兩個事例?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補充一兩個事例。四、拓展練習 1.師:請大家看這樣一個故事。(投影) (1)從前,有個吝嗇的財主招不來長工,聰明的倪剛找上門去了。財主提了兩個條件。一是“別人不吃的東西你得吃”,二是“別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剛完全同意。中秋節,財主家人將許多肉、果供祖賞月,倪剛去將這些供品吃個精光。春節那天,財主家都忙著拜年,倪剛卻去門前挖了墳坑,把財主氣得兩眼直瞪。想一想,對財主提出的兩個條件,財主和倪剛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2)三國時,曹操手下有個主簿官楊修,聰明過人。一次,北方有個國家的使節、給曹操送來一盒精制糕點。曹操接過糕點來,隨手在盒蓋豎著寫了三個大字:“一合酥”寫完后曹操將糕點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楊修進來,看見這盒糕點后以及曹操的手跡,靈機一動,就自作主張把這盒糕點分給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聽從楊修的吩咐。不一會兒,曹操回來了,見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問是誰的主意。楊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聽了這話,連聲稱贊楊修聰明。 請你想一想,楊修是如何回答的? (學生分析,教師歸納) 2.師:從剛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覺得倪剛、楊修很聰明,其實他們是具有一種什么思維能力?(生答) 3.師:從課文的第四小節可以看出這一點,我們一齊來讀一下。 4.師:對,那么產生創造性思維的必須具備的要素是什么呢?請同桌之間商量一下,從課文中找出答案。(最后一段3點。) 五、結語:同學們,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解決問題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同學可能認為自己的才疏學淺,知識不夠豐富,思維尚不成熟,對自己的創新能力會產生懷疑。學完課文之后,我想同學們一定會信心大增。我們只要熱愛生活,發現生活,遇到問題,多想想為什么。堅持下去,自己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 六、作業。(任選一題) 1、以《關于“○”的斷想》為題,寫一小論文。(200字左右)。 2、設計一個“超級變、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