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一家》突破難點能力訓練
這道題主要考查確定文章線索的能力、對文章中心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線索,比喻事物發展的脈絡或探求問題的途徑。文章的題目“會飛的蒲公英”;童年,媽媽帶我到山坡看淡雅的蒲公英,說蒲公英的性格特點;上小學,媽媽縫了繡著蒲公英的書包給我;上中學,媽媽為我做了繡著蒲公英的藍色的連衣裙;考上大學,媽媽要“我”“飛得更高一些”;上大學,信里夾了一幅水彩畫,畫的是藍天下開滿了蒲公英的山坡。從以上幾個方面不難看出,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媽媽為我做的事都離不開蒲公英。
媽媽這樣做的用意也就是這篇文章中心的最重要的方面,希望孩子能像蒲公英那樣成長,希望孩子具有蒲公英不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的性格。這要從媽媽做的事情上分析,還要從媽媽說的話上分析,才能答全,答準。
5.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我”在教育下求知、成長、努力進取的情景。
這道題考查的是詞語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詞語,首先要從內容上理解分析。在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之后,要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分析其表達作用。“飛來飛去”用了三次,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是做的事情是一致的,求學,求知。從小學到大學,三個時期聯系起來看,這是一個成長、不斷進取的過程。另外,分析詞語要從詞語的表達形式上看,“飛來飛去”本來是描寫蒲公英的,一般是描寫小鳥兒的;這里用來描寫“我”的小學、中學、大學的生活。這里用了擬物的寫法,活潑生動。
6.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親對我的殷切期望。
題目的含義要聯系全文的內容分析。這道題的答案有兩個要點,要答全。同學們在答這道題的時候容易顧其一,不顧其二。
7.每一個山里的母親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樣飛出大山,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這道題考查理解文章結尾蘊涵的深意的能力。答這道題,要注意“每一個山里”五個字,而不是“所有的”。“我”的母親是“山里母親”之一,“我”的母親的期望代表著“山里母親”的期望。體現“我”的母親期望的話在文章的第二段。第3題的答案是原文,那么這道題的答案就應該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生:這一組試題中4、6、7題,答案有些接近。怎么才能答準呢?
師:要注意兩點:一是仔細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語,找到問題的不同點;二是避免重復,在一份試卷中答案不可能重復。第4題,問的是媽媽做的事的用意,答題就要緊緊扣住媽媽做的事、媽媽在這幾件事中所說的話。答第6題,為不和第7題重復,就不要答出期望的具體內容。當然,母親的期望也包括希望孩子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不要忘了自己是“山里的孩子”,是平凡的、質樸的、不斷進取的蒲公英。能答出這一點,應看作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