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突破難點能力訓練
1.根據文意,為文中空白處選擇恰當的詞,將它們的字母依次填入括號內。( )( )
a.虔誠 b.僥幸 c.真誠 d.慶幸
2.第(7)段中作者用“像一個個微縮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中有“謎底”一詞,聯系上下文,說一說“謎”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話不超過10個字)
謎:□□□□□□□□□□
底:□□□□□□□□□□
4.在文中劃出由記敘轉入議論抒情的過渡句。
5.根據語境,解釋第(13)段中加粗詞“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據文意理解“刀之傷又何嘗不是刀之愛呢?”一句,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看似無情的刀,卻能夠為樹醞釀養料,使收獲的果實更加甜美。
b.如果愛一個人就應該“砍掉”他驕狂傲慢的枝條。
c.在人生旅途上,人們應當有遇到困難和傷害的思想準備。
d.“傷”和“愛”看似矛盾,其實“刀之傷”正蘊含著“刀之愛”。
7.從文中找出一個能體現中心的詞語,作為本文的標題,將它寫在橫線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與詳解
1.d a
答題思路:首先看語境,然后用分析近義詞的方法選擇恰當的詞。辨析近義詞的方法很多,如:(1)從詞義的輕重上辨析;(2)從詞義的范圍大小;(3)從詞義的褒貶色彩;(4)從和其他詞語搭配習慣;(5)從運用場合不同;(6)從詞性和句法功能;(7)從詞的內部功能上辨析。
解這道題,首先看語境,聯系上文看,當時我誤以為奶奶傷害了棗樹,后來發現棗樹沒死,所以暗暗為大難不死的棗樹感到幸運。顯然第一處應從“僥幸”和“慶幸”中選一詞。下面就運用辨析近義詞的方法辨析二詞:用方法(7)和(4)分析,“僥幸”,是形容詞,意為由于偶然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災禍;“慶幸”是動詞,意為慶祝得到幸運,即為偶然得到成功或免去災禍而高興。兩詞意思上的側重不同,詞性不同,前者側重偶然成功,表示事情的性質;后者側重為偶然成功而高興,表示內心的活動;根據語境,應選表內心活動的詞,所以“慶幸”才合適。
2.成百上千把跳躍飛舞的刀 形象生動地描寫梨農們砍樹技藝的嫻熟和姿勢的優美
考查明確比喻句的本體和分析運用比喻的作用的能力。本題找到本體并不難,關鍵在于要把“這些刀”指代的具體內容全面回答出來,這樣的答案才明確。這是容易失分的地方。分析作用,首先應明確本體、喻體,本句喻體是“芭蕾女郎”。然后再分析喻體的特點,“芭蕾女郎”特點是姿態優美,舞姿輕盈,如行云流水,最后再聯系本體的特點思考兩者的相似點,砍樹的刀的跳動輕快有節奏,在于用刀的人手法嫻熟,而且姿態優美。這樣答案就出來了。
3.三月三奶奶砍棗樹 儲存養料,以利結果
注意題干中的聯系上下文的要求,解答此題要注意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后方可作答。同時還必須注意字數要求。先找到“謎底”所在的句子——“這個理由,就是童年沒有知曉的那個謎底”。再看這個句子所在的段,本段寫我向一位老人提了一個問題:“這樹為什么要砍呢?”并且斷定答案就是童年未解之謎的謎底。再聯系上文,就可知道這個“謎”就是指前文記述的童年往事——奶奶三月三砍棗樹。后一問的解題思路相同,所不同的是要聯系下文[第(11)段],并且要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