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教案
[學習目標]
1、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并準確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
2、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3、體會并學習作者“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學習]
這是一位十六歲的北大學生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周年而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回顧了自己在不同年齡段對北大的感受和理解,重點描述了北大圖書館和北大人,請同學們快速地閱讀課文,思考作者寫了自己哪幾個年齡段、選取了哪些內(nèi)容、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生回答后師總結:文章用空行隔開為三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先寫了自己的七歲的夢想,十歲的信心、十三歲的際遇、十六歲的回顧,接著回憶介紹了北大圖書館和北大人,最后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為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告慰北大。強烈地抒發(fā)了對北大的依戀和感動,同時也表達了渴望取得更大成績來回報北大的愿望和深情。)
[要點精析]
一、 知識與技能
1、題解
“際遇”即“遭遇”之意,不過多指好的。“十三歲的際遇”則指作者十三歲時就被“北大”破格錄取一事。這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從七歲到十六歲的一段生活,抒發(fā)了對“北大”的無限感激和熱愛之情。
2、一些非常見的字詞
塵緣(yuán):塵世的緣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現(xiàn)社會界人與人才人與事物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的機會。
涉足(shè):指進入某種環(huán)境或生活范圍。
徜徉(chángyáng):安閑自在地步行。
犀利(xǐ):(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安恬(tián):安詳恬靜。
擷取(xié):摘下,取下。
沉淀(diàn):溶液中難溶解的物質(zhì)沉到溶液底層,課文指許多話堆積在心底。
紳士風度:指有教養(yǎng)的美好的舉止姿態(tài)。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虛、無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駒過隙(xì):白駒,原指駿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
一、過程與方法
1.課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寫“我”進了北大,實現(xiàn)了童年的夢想。
第二部分(4—13):寫“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學習和收獲。
第三部分(14-18):抒發(fā)“我”對北大的熱愛之情。
這樣三個部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從過去寫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寫到未來;從初識寫到進校,從校內(nèi)的三年生活再寫到對北大的贊美歌頌。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后來作者分別贊美了哪些人以及他們的特點?
明確:“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
寫同學對知識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氣,橫溢的才華,敏銳的思想;寫老師的治學,為人,育才;寫“我”兩年來的充實時光。
3.本文結構自由,內(nèi)容紛雜,主旨含蓄,眾多內(nèi)容是靠什么統(tǒng)領于一體的?
(分析 本題旨在要求學生梳理全文的線索,可結合文章結構的分析來思考。)
明確:作者對北大的“驚奇、喜悅與感動”之情,是統(tǒng)領全文所有內(nèi)容的一條感情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