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同步練習(2)
“我不曉得!”語氣有些煩悶。
他也知趣兒地走開了。
我把這些人這些事兒跟矯情聯系在一起只是我的臆測,可是至此突然發現自己居然對這么點兒小事兒斤斤計較念念不忘還饒有興味,矯情的,恐怕是我。
點評:作者從親歷的事出發巧妙地批判了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矯情”、人性中的虛偽,繪聲繪色,深辟入里。語言詼諧機敏,結尾看似閑筆實則辛辣之至。
【題目參考】
23.就某些你所見的不良現象引發議論提出你的感受和觀點,注意說理要生動形象。字數800左右。
●資料附錄
◎清人葉燮說:“文章千古事,茍無膽,何能千古乎?吾故曰:無膽則筆墨畏縮。膽既詘矣,才何由而得伸乎?”真正的藝術家不但要有藝術良知,而且要具備藝術勇氣。對于優秀的雜文作家來說更是如此。這是由雜文直接干預現實、參與政治、抨擊邪惡的特性所決定的。聶紺弩曾提醒、告誡自己時時注意“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打擊舊世界的統治者”(《天亮了·序》)。可以說這是他全部雜文中最有價值、最富生氣的部分。(姜振昌《聶紺弩的勇氣與才氣》)
◎習題參考答案
1.b。 a中“鞭笞”應為chī,c中 “憎惡”應為zēng ,“悼念”dào。d中“層見疊出”應為xiàn。
2.b,“隨聲附合”應為“隨聲附和”。a中“流連忘返”語出《孟子·梁惠王下》“從流往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連”,故為“連”不同于“留戀”的“戀”。b中“質疑”的“質”為責問之意,而“不容置疑”的“置”為安放之意,是有區別的。c中“旁證”意為間接的證據,而“旁征博引”之“旁征”意為廣泛地引用證據,“征”為引用證據之意。“變換”和“變幻”都是變,但前者是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而后者則是沒有規律的“莫測”的變化。d中“大意”為主要的意思之意,而“大義”指大道理。
3.d,非并列關系(如轉折關系、因果關系等)的多重復句第一層的前后兩部分之間也用分號。a引號并用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里面一層應用單引號。b中“無論他們怎樣丑陋?怎樣頑劣?”是陳述語氣不必用問號,用逗號即可。c前文“正如有的評論所說的那樣”后改用冒號,或者把引號里面的句號提到外面。
4.c。a“面目全非”和“耳目一新”都有事物改變很大之意,但前者多含貶義,這里應用后者。b“天倫之樂”指家庭之樂,與前文矛盾。d“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發表自己粗淺的見解以引出大家的高見或佳作。顯然不能用于題中這樣的總結辭中。
5.c。a“處女作”與“第一步”意義重復。b“余項”與“之多”相矛盾。d主語殘缺。
6.這樣做了假設后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把要批判的對象漫畫化,極具諷刺性。從要反駁的論點出發得出荒謬的結論,即那個至高無上的王原來也是個奴才,欲擒故縱,有力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這在議論文中稱“歸謬法”。
7.不可以,“就是我不為王了”含有別人繼續為王的意思,而“我就不為王了”就沒這層意思。
8.從下文看“有趣的事”指作者想象中人們在眾星捧月時的種種丑態:“所有的人們在我面前低頭,鞠躬,匍匐”,“諂媚的,乞求的,快樂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聲音等等。“有趣”一詞有辛辣的諷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