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同步練習(2)
22.文中的“傻子”指怎樣的人?
答:
●寫作指津
【構思導引】
關于雜文,瞿秋白曾經下過這樣的定義: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論文。它揭示了雜文的文藝性、社會現實性和論說性。但這個概念無法窮盡所有雜文的特點。除此之外,還有以記敘為主的雜文,以抒情為主的雜文,還有三者熔于一爐的雜文。但不論哪一種雜文,雜文的最基本的表達形式是形象化的說理。因此,形象化說理是雜文創作的最主要的藝術規律,也是衡量雜文藝術的最主要的標尺。《我若為王》正體現了雜文說理藝術性的特點。這篇雜文要批判王權觀念和奴才意識,并不從正面落筆,而是從反面切入。作者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設想“我若為王”的種種情形,使讀者充分認識到了王權和奴才意識的荒謬和可笑,比之正面著手,更具一種揭露的威力。
所以我們學寫雜文的時候切忌空洞地說教,要注意從實入手,就實寓虛,取類譬喻,形象說理。
【例文簡析】
矯情的年代
夏非
我作為團支書去會議室開會。
老師發給每個團支書一份倡議書,號召為我校某生捐款。
團支書們回去要把這個工作做好,錢不在于多少,意思意思就行,原則上是每個同學都要表示表示……老師怡然自得地布置給我們任務。
我聽了覺得有意思。他說“意思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原則”——好像學校老碰上這類事情,操作流程已經駕輕就熟!氨硎颈硎尽?搞得跟行賄一樣……
可惜的是我回到教室依然用老師的語氣把大意復述了一遍,自己都有點兒惡心。同學們很配合地聽我做倡議,大概因為故事情節精彩,還要求我把倡議書完整地念一遍……
一節課后,某公閃到身旁探口風,“您,您準備捐多少?”
“。窟沒想過,再說吧。問這個干嗎?”
“我是想看看團支書的標準啊,然后我們好效仿啊!
我心里想,得了吧你,這號人爺瞅得多了。自個兒拿不準主意,捐少了怕丟人,捐多了怕吃虧,最好跟別人差不多。我心里本來就不暢快,半開玩笑半挖苦地反問:“我捐多少你也捐多少是吧?”
“……是啊……”他回答得很痛苦,但這點面子還是要保住的。
俄頃,丫又小心翼翼地追問:“捐款數額記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