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同步練習(2)
9.里的“暴君”非貶義,是要去鏟除奴種的人。
10.有,有本質區別。前面的“萬歲”是卑躬屈膝的奴才發出的,而課文結尾的“萬歲”是有尊嚴有獨立思想的“真的人們”發出的,是為“除奴扶正”的成功而歡呼之語。
11.由于前面蓄足了勢,在這里筆鋒一轉,把那個虛幻的自己拋人深淵,指出那“無比尊貴的王”不過是“奴才的首領”,換言之,不過也是個“可鄙的奴才”而已,從而辛辣而巧妙地指出了皇權意識和奴才思想是一對雙胞胎,后者恰恰是滋生前者的溫床,表達了作者對王者的蔑視嘲諷和對奴才的憎恨與鄙視。 正是從這一點上說,此文不是一般意義上批判皇權意識和奴才意識,而是從兩者密不可分的關系上去批判的,在一般人止步的地方起步,這也正是此文尖銳深刻之處,不同凡響之處。
12.“民國國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就是奴顏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雖是民國國民,但我憎恨與人為奴,以“生活在奴才們中間,作奴才們的首領”為生平“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有著自己鮮明的思想和個性。
13.作為一個有著自由民主思想的特立獨行的知識分子,作者對奴性有深刻洞察:奴性是人的品行中最低*的品行;奴才是人類中最低*的種類。所以作者要將所有的臣民一齊“殺死”,表達了他要鏟除奴性以改造世界的斬截愿望。“殺”字有斬釘截鐵、痛恨至極之意。“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這一句話正顯示了作者非凡的膽略和才氣。
14.這里的“真的人們”是指與奴才相對立的有尊嚴有獨立思想能主宰自己命運的人,與前面的“古今中外最大的王”同義呼應。
15.d。a中“恣睢”為suī。b中“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詞,指代人或事;素:平常,往常。對困難遭遇毫不介意,心情像往常一樣。現指對錯誤言論或事物不聞不問聽之任之。c,“堯舜”為yáo.
16.這“英雄所見”一詞精妙地諷刺了那些當官的因獻了與上司一致的計策而拍馬得逞的得意之態。體現了作者一貫的文風:辛辣深刻、機敏便捷。
17.在這里作者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以示滑稽,令人忍俊不禁。這就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唯上是從“只獻出和上司意見相近的一策”的策士們。
18.作者在第4段中舉了很多古代的例子,具體深入地揭示了拍馬怎樣地“與骨肉相連,肢體相連,人性人格相連”,從人性的高度論述拍馬的危害,最后一段以“人變成非人”一語道盡拍馬的本質。
19.d。a “敷衍” 應為yǎn,意為做事不認真只表面上應付。b“補給”讀 jǐ,“污穢”讀huì。c“酗酒”讀xù。
20.指雖生活在可憐的景況但麻木不知反抗的人。這種人只在訴苦和同情中得到滿足,來一個啟發他幫助他的“傻子”,他反而馬上站到了主子那邊,在主子面前顯出“恭敬而得勝”的神情,可見其騎墻和不仁。
21.“聰明人”是指那些隨機應變、左右逢源、明哲保身、精神虛空的人。遇上訴苦者能“嘆息甚至眼圈也能紅”,遇上高興的人也能“代為高興似的”說話;然而這種人終究是甘心讓命運擺布的“怯弱者”。
22.“傻子”是清醒的“人間叛逆的勇士們”,他們悲憫著受難者的前途,他們看透了造物的把戲將要起來使人類蘇醒,那一聲“混帳”就可看出他們的生猛。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是寂寞的,為受難者蒙難卻往往只是引來幾個“看客”而已。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