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學實錄
師:看,這位同學向豐子愷挑戰了,認為他寫得不好。
生3:我不同意他的意見,如果這句話寫的不好,為什么選入語文書呢?
生4:我覺得這句話是寫兩個女孩唱的十分投入,所以我認為這個比喻很恰當。
生5:如果不投入地唱,就不能換到很多錢,也就不能維持他的生活。
師:好,老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個詞,作者說“好像”……那么作者是說什么像……?
生6:這是說兩個女孩和著唱歌,投入得像。
生7:這里的“好像是”證明她不是賣唱的。
師:對,這里是“好像”,只是說唱歌的形式像。不是豐子愷寫的不對,而是我們在體會上有了差異。好,繼續研讀。
生1:“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實證了……”與前文“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相照應,照應的結果,可以點明中心,前文為下文做鋪墊。
生2:我欣賞“若沒有胡琴的緣故……萍水相逢的人呢?”這句話它寫出了胡琴使作者與一些素不相識的人走到了一起。并且能友好地相處,使人的感情逐步加深,以致到后來難舍難分。另外,后面“樂以教和”四個字寫得好,它是文章的點晴之筆。
生3:老師,我認為他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這句話好就好在兩次用了反問句。豐子愷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從來沒有感受到這種感情,為了加重感情,所以才用了反問句,語氣堅定地說明了胡琴的作用之大。
生4:還有一處,“山色空蒙雨亦奇”這個詩句寫的好。其實,它完全可以用書下注釋那句話來寫,但這樣寫句子太長,表達不夠精煉,用一句古詩表達了很豐富的內容。
師:正所謂“言已盡而意無窮”。
師:記得上節課間的時候,咱班有位同學對我說:“老師,第一遍看書的時候,我覺得沒什么”,其實這位同學說的“沒什么”,實質上正體現了豐子愷語言的樸實。接著這位同學又說:“可我看了幾遍之后,我又覺得文章寫的真好。”其實這位同學所說的“真好”,就好在樸實的語言中飽含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希望同學們能把它運用到寫作中去。
四、聽音樂,賞漫畫,進入作者描繪的意境。
大屏幕出示豐子愷先生的漫畫。(茶亭里一人拉琴,兩人和唱)
師:老師請大家欣賞一幅漫畫,這幅漫畫的作者就是豐子愷先生,漫畫的題目是《山路寂 顧客少 胡琴一曲代radio》,“radio”就是英語的“收音機”。
師:根據豐子愷先生的長女豐陳寶回憶:“這幅畫與當年三家村的那個小茶店很相似。”為了感受當年的美好意境,教師給同學們播放一首歌曲,這首歌曲就是當年兩個女孩和三家村青年同唱的那首《漁光曲》,讓我們借助視覺和聽覺,一同走進作者所描繪的美好意境。
學生聽音樂,看漫畫,在美妙的《漁光曲》中,感受當年的美好意境。
五、布置作業。
結合聽音樂,看畫面的感受,描繪當年作者拉琴,女孩和唱,三家村青年齊唱的情景,寫一個片段練習。
下課。
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在遼寧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觀摩研討會上上的一節公開課,我們意欲在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方面有所突破,變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合作探究的習慣。
這節課的最大優點就在于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都很強。特別是后半部分,由于教師放得比較“開”,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提出了很多上課教師事先沒有料到的問題,不同觀點的交鋒令課堂上不時傳出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