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處人家》課堂實錄
探究是依據文本的描寫順序來展開的,也就是從整體到細部的分析過程。先是指出作者“把竹林比做海洋”,進而對竹林顏色和形態(動態)深入探究,從而揭示出竹林的整體特征。在細部分析中,如引導學生對“海底隧道”的體驗,或“絕處逢生”,或“豁然開朗”,體驗不同,反映了同學們反應的多元性。總體來看,這節課是在向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中邁出了有意義的一步。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首先,教師還沒有充分放開。突出的表現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主要的,而沒有使學生之間的互動真正形成并充分展現出來。這種現象,是受舊有習慣的影響所致。我們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主地探究,讓他們在相互合作與探究中得到發展。
其次,解讀過程中,學生的多元性反應還不夠充分。原因是問題的探究性不夠,給學生留下的探究空間不夠開闊,其次是學生之間的互動沒有真正形成,其相互之間的“腦力激蕩”作用未容充分發揮。因此,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或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供學生探究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問題可以由老師提出,也可以或更提倡由學生提出,或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提出。
總之,盡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是一堂體現新理念的課,是在新課堂教學探索中的一次有益的嘗試。
(教育部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張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