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最后一課》教案及練習
(3)課文的第9自然段,是個過渡段,在全文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文中三個“也許”寫出童年的魯迅的一種猜測心理,表明當時對家人送他進三味書屋的不理解,也流露他當時對三味書屋有所畏懼。兩個“ade”則風趣地表達了他對百草園的喜愛和留戀的感情。
第六課《最后一課》
1. 正音釋義:
哽(gěng) 賺(zhuàn)錢 踱(duó)步 懲罰(chéng fá)
祈禱(qí dǎo) 詫(chà)異 鑰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挾(xié)著 強(qiǎng)迫 字帖(tiè)
祈禱:信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詫異:驚奇。
2. 文常:
《最后一課》的作者是法國作家都德,他是法國19世紀下半期著名的小說家。《最后一課》是他的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情感。
3. 重點、難點:
(1)《最后一課》表現(xiàn)人物性格有哪些方法?
小說中人物的性格是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通過語言、動作、外貌和心理活動逐步展示出來的。小說通過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既交待了時代背景又表達了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情感。文章寫韓麥爾先生語言的地方還有很多,都貫穿了愛國主義這根紅線。此外文章還寫了韓麥爾先生的外貌,著重寫了他的衣著“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服,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fā)獎的日子才穿戴”。表現(xiàn)出韓麥爾先生對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的重視和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2)《最后一課》怎樣描寫小弗郎士的?
《最后一課》多次對小弗郎士的心理進行描寫,反映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變化:想逃學——約束自己——痛恨侵略者剝奪學法語的權利——懊悔沒能好好學法語——專心聽講。小弗郎士對老師的感情前后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尊重老師,這種感情的變化來自韓麥爾先生的教育和影響,也來自小鎮(zhèn)上的人們對小弗郎士無聲的教育。透過小弗郎士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法國人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4. 重點語句的理解
閱讀下列幾段描寫韓麥爾先生的文字,回答問題。
(1)韓麥爾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服,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fā)獎的日子才穿戴。”
(這是什么描寫?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課時也穿戴呢?)
解答:這是對人物的服飾描寫(也叫衣著的描寫,都屬于外貌描寫中的一部分)韓麥爾先生在上最后一課時,穿上節(jié)日盛裝,是為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2)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