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之死》教案
(三)介紹譚嗣同北上從事新政的情況。
國是:國事,國家大事。 辟:由君王征辟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大病:名詞活用作動詞。患重病。
入覲:朝見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銳意:意志堅決,勇往直前。
問題討論:1課文寫光緒與慈禧矛盾緊張,有兩個字十分傳神,是哪兩個字?
光緒對慈禧是“畏”,因手中無權(quán),“不敢行其志”。
西后對光緒則是“忌”,雖然大權(quán)在握,但光緒畢竟是皇帝,一旦得勢,無可挽救。一個力圖守舊,一個意欲維新,矛盾不可調(diào)和。
2.課文寫光緒破格提拔譚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緒急切地推行新政,實施變法。二是交代光緒與慈禧之間的矛盾必然激化。
三是為譚嗣同自甘犧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筆。
四、總結(jié)本堂課內(nèi)容。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xí)上節(jié)課內(nèi)容,導(dǎo)入新課。
二、講讀課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紹譚嗣同密謀袁世凱,以圖解救光緒帝的情況。
君不之信:他不相信這件事。賓語前置。故事:舊例。無所為計:計,辦法、計策。講中外之故:講求(研究)中國和外國(強弱不同)的原因。緩急:偏義副詞,偏指急。激切:激昂、懇切。徑造:直接到達(dá)。曠代:當(dāng)代沒人比得上。首:告發(fā)。皆受榮所節(jié)制:被動句。健者:強有力的人。參劾:向君王或國家元首告發(fā)。市恩:把私人的恩惠來討好人家。條理:具體措施。袁復(fù)召見:被動句。
問題討論:在這一段中對譚嗣同這個人物刻畫很生動,性格躍然紙上,怎樣看待譚嗣同劾袁世凱的交往?
結(jié)合當(dāng)時的歷史情勢來看,譚嗣同主張用袁世凱來救皇上是當(dāng)時可能有的唯一選擇。這是因為:一、袁世凱主張變法;二、袁世凱接受了皇上的恩賜;三、只有袁世凱的實力才可以解救天津閱兵廢君的危難。
“徑造”袁寓“直詰”,看似懷有十分把握,實則詰責(zé)方式太“直”、所詰內(nèi)容太露,經(jīng)不住老*巨滑、裝模作樣的袁世凱的誆騙,他“直出密詔”,“言救上之條理甚詳”。雖然他曾想用動聽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天下健者,惟有足下”;想用聳聽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殺仆”;還曾對袁世凱與榮祿之間的關(guān)系有過懷疑(既有懷疑,怎能不經(jīng)調(diào)查而當(dāng)面直言!),但都經(jīng)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兩語便支吾過去。
2、第五段介紹譚嗣同被捕及就義的情況。
重點字詞:擘畫:(謀劃,商量)竟日:(竟,終;整天)及難:(趕上災(zāi)禍)系獄:(被扣押在獄中)
春秋:(年歲)
問題討論:(1)政變發(fā)生后譚嗣同做了哪些事?
提示:一是勸梁啟超出走以圖將來,二是要梁啟超設(shè)法營救康有為,三是把書籍文稿交托梁啟超,四是與俠士(大刀王五)謀救光緒帝。
(2)譚嗣同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為“酬圣主”,二為報國家,有強烈的愛國之情。他在獄中曾賦詩一首:“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臨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啟超以一個“烈”字作為評價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顯而易見,對此應(yīng)有所批判。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是戊戌變法留給我們的深刻教訓(xùn)。(他若逃亡,結(jié)局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