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之死》教案
課文第5段寫譚嗣同入日本使館與梁啟超見面,勸梁東游:“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xiāng),吾與足下分任之。”
其中加點的句子,運用了“合敘”的修辭方法,并且使用了兩個典故,作為譚、梁兩個人分別承擔兩種不同職責的比附對象。翻譯時,應(yīng)變“合敘”為分敘:一是要分清“四個人”各承擔了哪種職責;二是要分清“吾”與“足下”各承擔哪種職責。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反映原文所表達的信息。但遺憾的是,課本的注釋介紹“程嬰、杵臼”時,只說二人“都是春秋時晉國大夫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害,程嬰、杵臼設(shè)法保全了趙朔的孤兒”。不了解古代典故的學生乃至教師,根本無法通過這樣的注釋分清這二人:誰是“圖將來”的“生者”,誰是“酬圣主”的“死者”。《教參》中的譯文,幾乎是原文照錄,讓不了解歷史典故的人,只能是越讀越胡涂。《教參》是這樣翻譯加點的句子的:“作為程嬰、杵臼或月照、西鄉(xiāng),我和您分別擔任吧。”
程嬰、杵臼的事跡見于《史記·趙世家》: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晉太夫屠岸賈不請示晉景公而擅自策動眾將圍攻趙朔的住地“下宮”,將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兄弟四人殺死,并且將四人的全家老小斬盡誅絕。趙朔的妻子是晉成公(前606年至前600年在位)的姐姐,當時已經(jīng)懷上了趙朔的孩子,她逃進成公的宮院避難。不久,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屠岸賈聽說后,就帶著人闖進晉成公的宮院搜索,趙朔妻把孩子隱藏起來。為防止屠岸賈再來搜索孤兒,程嬰與公孫杵臼商定,由杵臼謀取其他人的嬰兒抱進山中隱藏起來,而程嬰把趙氏孤兒隱藏起來,然后再向屠岸賈“告發(fā)”杵臼藏匿趙氏孤兒,杵臼在被捕時故意大罵程嬰出賣朋友,出賣主人的遺孤,以騙過屠岸賈。杵臼和假孤兒被殺,真的趙氏孤兒得以保全。程嬰含辛茹苦,撫養(yǎng)趙氏孤兒,孤兒即趙武。過了十五年,程嬰又用計勸說晉景公,除掉了屠岸賈,立趙氏孤兒為大夫。
至于月照、西鄉(xiāng)兩個人的事跡,注解中已作了較詳細的說明,月照為恢復天皇的權(quán)利而死,西鄉(xiāng)活下來終于完成了推翻德川幕府恢復天皇權(quán)力的使命。
課文中的“合敘句”,若分敘應(yīng)該變成如下形式:
程嬰、西鄉(xiāng),足下任之;杵臼、月照,吾任之。
試譯成現(xiàn)代漢語如下:
“像程嬰、西鄉(xiāng)那樣,活下來以圖將來事業(yè)成功的職責,您來承擔;像杵臼和月照那樣為主人赴死的職責,我來承擔。”
(二)課文譯文。
今年四月,決定國家大計的詔書下達以后,譚嗣同先生經(jīng)由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先生的推薦,被(光緒皇帝)宣召,恰巧他生大病,未能成行,到了七月(他)才帶病進京朝見皇帝。他回答皇帝的話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光緒皇帝破格提升他(賞賜他)四品卿的官銜,任用他做軍機處辦理文書的官員,同楊銳、林旭、劉光第一起參預(yù)新政,當時號稱為“軍機四卿”。(他們)參與新政,有如唐宋兩朝的 “參知政事”,這實際上就是宰相的職位。光緒皇帝想重用康有為先生,但皇上又畏懼西太后,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幾個月以來,皇上有什么要詢問的問題,就讓總理衙門傳達御旨,康有為先生有什么要稟奏的意見,也只能把它寫在他呈給皇帝看的書籍里而已,自從這四位官員進入軍機處以后,皇上跟康有為先生之間的想法才能稍微溝通,皇上下大決心要進行改革了。可是西太后和那批賊臣的忌恨也就更加厲害了,不到十天戊戌政變就發(f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