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案及練習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一.字詞積累
叟sǒu:年老的男人。
操練:以隊列形式學習和練習軍事或體育等方面的技能。
踱duó:慢步行走。
詫chà異:覺得十分奇怪。
祈qí禱dǎo:原意是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宛轉:(歌聲、鳴聲等)抑揚動聽。
懊悔: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里自悔不該這樣。
二、相關背景
1.作家作品
都德(1867-1942),法國作家,小說家阿爾封斯•都德的兒子,龔古爾學院院士。與著名排猶主義者和民族沙文主義者德呂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極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擁護民族沙文主義。1904年與莫拉斯認識。1908年與莫拉斯合編保王派的《法蘭西行動》報,發表了無數激烈的極右派言論。1920年一度當選為議會議員。曾以詆毀法國政府罪入獄,越獄流亡到比利時。兩年后獲赦回到巴黎。
萊昂•都德年輕時認識很多文學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來寫了《我所認識的巴黎》(1930)和《回憶錄》多卷。他擁護君主政體,擁護極右的政治主張,但他的友誼和文藝觀點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場所影響,他與極端排猶的德呂蒙和猶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與右派文學評論家馬西斯友善,但是為馬西斯所猛烈攻擊的個人主義的作家紀德辯護;他為小說家普魯斯特爭得龔古爾文學獎;發現了小說家和散文家貝爾納諾斯和塞利納的才華;寫過一部著名的文學評論《愚蠢的十九世紀》(1922),猛烈攻擊19世紀法國文學和思想潮流,但對雨果、巴爾扎克和波德萊爾卻極為推崇。
2.背景鏈接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一場重大戰急。小說以普法戰爭為題材。這次戰爭雖然是從普皇與法皇爭奪勢力范圍引起的,但戰爭的后期,普軍入侵法國,對法國人民來說,戰爭就屬于反侵略的性質。在祖國危急的關頭,愛國主義熱潮高漲。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以在普法戰爭中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故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朗士的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對祖國語言和祖國領土的深厚感情。
二、文章脈絡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寫小弗朗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
第二部分(7-23),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和小弗朗士對平時不用功的悔過。
第三部分(24-文末),寫“最后一課”結束時,韓麥爾先生的異常表現,突出了他的愛國精神。
三、寫作方法
一是巧妙的敘述視角。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作品原來還有一個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選擇一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通過他帶著些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小主人公在這堂課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二是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小說精心運用了大量描寫,表現人們在最后一課上的種種反應,其中著墨最重的是韓麥爾先生。
例如細節描寫。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一細節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旋即文筆驟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后兩次出現的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并非可有可無,它們起著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一細節都蘊含深意,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