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案及練習
他應當安慰他們,但是怎樣安慰呢?他應當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告訴他們抵抗敵人,但是他自己怎么還在這里裝聾賣傻的教書,而不到戰場上去呢?他應當勸告他們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們忍受亡國的恥辱嗎?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著他的身體,他用極大的力量張開了口。他的聲音,好像一根細魚刺似的橫在了喉中。張了幾次嘴,他并沒說出話來。他希望學生們問他點什么。可是,學生們沒有任何動作;除了有幾個年紀較大的把淚流成很長很亮的道子,沒有人出聲。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
糊里糊涂的,他從嗓子里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
學生們的眼睛開始活動,似乎都希望他說點與國事有關的消息或意見。他也很想說,好使他們或者能夠得到一點點安慰。可是,他說不出來。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講臺。大家的眼失望地追著他。極快的,他走到了屋門:他聽到屋中有人嘆氣。他邁門坎,沒邁利落,幾乎絆了一跤。屋里開始有人活動,聲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腳的那樣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長吸了一口氣,沒再到休息室去,沒等和別的班的學生會面,他一氣跑回家中,像有個什么鬼追著似的。
1.仔細研讀課文,思考本文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主題。
2.韓麥爾先生的“最后一課”的課堂氣氛很靜,祁瑞宣老師的“最后一課”的課堂氣氛也很靜。兩個國度,不同的時人,為什么課堂上氣氛如此相似呢?
3.祈瑞宣老師一向鎮定,現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什么?
4.兩篇文章都表現了愛國主義主題,請從分析兩文選材入手,概括兩文在寫法上的共同特點。
5.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法語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而祁瑞宣老師在最后一課上,只“擠出兩句話來:‘明天上課。今天,今天,不上了!’”對于這截然相反的表現你有什么感想?
6.捕捉自己親自經歷過的生活中的痛苦或幸福的感受,運用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環境烘托等手法,寫一段話,突出“真正的苦痛或幸福是說不出來的”這一中心。
(參考答案:1.本文通過對祁瑞宣老師的動作、精神等細致入微的刻畫,及對其內心世界的揣摩,反映淪陷區人民在敵人鐵蹄下屈辱的、悲憤的生活。 2.原因是它們所要反映的主題是相同的:兩篇文章都要反映淪陷區人民在敵人鐵蹄下屈辱的、悲憤的生活,課堂氣氛都是:肅靜、莊重。 3.祁瑞宣老師這種反常的表現說明做亡國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鎮靜,他痛苦得已經控制不住感情了。 4.兩篇文章寫法上的共同特點是:“由小見大”即由平常人物或日常小事,反映復雜廣闊的社會背景。 5.可從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分析評價刻畫人物的方法等入手,自由發表見解。 6.語言流暢,感情真實,聯系人生經歷,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