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備課資料
3.理解全文結構。這一環節宜簡不宜繁,三言兩語略加點撥即可完成任務。切忌在此環節喋喋不休,以致影響學生對課文情感產生共鳴,妨礙學生的想像和體會。4.品析文中關鍵意象和關鍵語句。這是核心環節。本文眾多的意象如列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紛至沓來,不斷沖擊著讀者,從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種氣勢和力度。這也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思念故鄉時,故鄉的一切──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無一不奔涌而出,這些意象就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充滿了細節的活生生的“關東原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想像體味這些意象,力求將它們還原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再造出一個美麗富饒的“東北大地”。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文中關鍵的詞句,這是搞好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這些詞句的理解參見“問題研究”。5.本課生字生詞較多,教學時應扎扎實實地教學字詞,掃清閱讀障礙,增加詞匯積累。有關資料一、三十年代的東北作家群與端木蕻良(吳福輝)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李輝英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們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聯”,但其創作實際上構成“左聯”文學的一部分。正是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攪成一團,以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東北作家群里,還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鷺湖的憂郁》一向為人稱道,這是用詩情的筆法寫出難以想像的人民貧窮,悲憤郁怒之情回蕩在平靜的敘述中,傳達出遭受壓抑的凄厲感。他還善于在抗日的題材下表現東北特殊的風情,《遙遠的風砂》《渾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氣勢,民族意識通過地方的粗獷性格表露出來。他注重方言的運用,又自覺地吸收電影剪接手法來結構小說,敘述帶跳躍性,用筆舉重若輕,講究力度,在小說體式上有新的創造。抗戰時期他先后出版了《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等長篇。(選自《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二、土地(秦牧)當你坐在飛機上,看著我們無邊無際的像覆蓋上一張綠色地毯的大地的時候;當你坐在汽車上,倚著車窗看萬里平疇的時候;或者,在農村里,看到一個老農捏起一把泥土,仔細端詳,想鑒定它究竟適宜于種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時候;或者,當你自己隨著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腳縫的時候,不知道你曾否為土地涌現過許許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過去,它的未來,想起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為要成為土地的主人,怎樣斗爭和流血,想起在綿長的歷史中,我們每一塊土地上面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和事跡,他們的苦難、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有時,望著莽莽蒼蒼的大地,我騎著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韁繩,緩步回到眼前燦爛的現實中來。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一隊亡命貴族,在黃土平原上仆仆奔馳。他們雖然仗劍駕車,然而看得出來,他們疲倦極了,饑餓極了。他們用搜索的眼光望著田野,然而驕陽在上,田垅間麥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東西!一個農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隊伍中一個王子模樣的人物,走下車子來,盡量客氣地向農民請求著:“求你給我們弄點吃的東西吧!你總得要幫忙才好,我們已經好幾天沒有吃的了。”衣不蔽體、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農民望了這群不知稼穡艱難的人們一眼,一句話也沒說,從田地里捧起一大塊泥土,送到王子模樣的人物面前,壓抑著悲憤說:“這個給你吧!”王子模樣的人顯然被激怒了,他轉身到車上取下馬鞭,怒氣沖沖地想逞一下威風,鞭打那個膽敢冒犯他的尊嚴的農民。但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大臣模樣的人物上前去勸阻住了:“這是土地,上天賜給我們的,可不正是我們的好征兆嗎!”于是,一幕怪劇出現了,那王子模樣的人突然跪下地來,叩頭謝著上蒼,然后鄭重地捧起土塊,放到車上,一行人又策馬前進了。轆轆大車過處卷起了漫天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