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我也追“星”》教案
“難道小阿爾伯特是低能兒?是傻子?”他們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為從孩子那雙忽閃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他那小腦袋一歪,一個人躲在角落里玩得多認真啊!可他的小嘴為什么不說話呢?
一直到七歲,他還沒有學會說話,但已能張口了,簡單地重復大人教他的一些短句,講起來特別費勁。
盡管大人們對他如此擔心,但這個小孩子對音樂的早慧竟使他的母親大為吃驚。
他的母親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懂文學,愛音樂,會彈鋼琴。每當閑暇的時候,她便習慣地坐在鋼琴前,彈起心愛的名曲。優美而動人的旋律,像涓涓細流,從她那靈巧的手中輕輕地流瀉而出,飄蕩在幽靜的宅院里。她本人也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
有一次,她忽然覺得背后好像有人,回頭一看,是她的兒子阿爾伯特。只見他歪著頭,閃著聰明的眼睛,在那兒認真地聽呢。從那變化的眼神和表情中,表明他顯然被其中的音樂形象陶醉了。難道他理解了嗎?
母親停住了手,把阿爾伯特拉住,抱起親他。
“我的小寶貝,你聽懂了嗎?看你這樣子像個大教授似的,瞧你那一本正經的樣子,你怎么不說話呀……”
此時,阿爾伯特才三歲,究竟聽懂沒有,無從知道,但對音樂的早慧卻是真的。六歲,他便要求拉小提琴,家里沒有辦法,只好給他請來小提琴教師。
不知是女教師教得不得法,還是過于淺顯,她安排的課程并沒有使阿爾伯特高興。有一天,他竟大發雷霆,抄起手中的椅子向女教師摔去;還有一次他氣得把一種不小的玩具扔在女教師的頭上。他不說話,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后來,他終于安靜下來,認真地學起來。音樂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雖然沒有走職業音樂家的道路,但那把心愛的小提琴卻陪伴了他一生,在大學時代和后來從事研究工作之余,他多次參加演出,并擔任第一小提琴手。
對音樂的早慧僅僅是這個孤僻孩子的一個方面,而他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又是那樣細心,以至使家人覺得這個孩子有點毛病。
他四五歲時,有一次病了,父親給他一個袖珍羅盤玩,這個小玩藝可把他迷住了。他愛不釋手,把盤子轉過來調過去,可那根針仍然指北。他轉動著一雙大眼睛,尋思著,這是為什么呢?那根針為什么總朝北?那里面是什么在牽著?他想問父親,可說不出來,只是驚奇。在他那小小的心靈中,已經感到,這里面一定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
五歲那年,父親見他智力還好,便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學校。
由于語言發育很遲緩,表達能力很差,再加上總愿意獨自慢慢思考,因此,當老師提問時,他反應總是很遲鈍,就像沒聽見一樣,老師很生氣,總是狠狠地喝道:
“愛因斯坦,出去!”
他只好默默地走出去,在走廊里一站就是兩小時,老師時常在背后說他笨,什么功課都跟不上。
其實這不怪阿爾伯特,他并不笨,只是他喜歡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來,而老師只求現成的答案,并不要求他的學生去獨立思考。
自愿退學?還是勒令退學?
十歲那年,愛因斯坦進了中學。這時正是普魯士軍國主義在德國泛濫的時期,學校充斥著軍國主義的影響。許多孩子羨慕挎著馬刀、騎著戰馬的軍人,呼喊著狂熱的口號。
生性羞怯的阿爾伯特對這些格外反感。每當他看到有人在軍樂隊的伴奏下怡然自得地操練步伐的時候,他不是掉過頭去,便是憤憤地說:讓這些人長腦袋是多余的,只給他一根脊梁就夠了。小小年紀,已經是暴力專制制度的反對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