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我也追“星”》教案
他為人隨和,從不使大家掃興。
在阿勞市中學,這個插班生遇到了一個好老師,他叫廖利貝格,教自然地理課。他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他覺得這比給學生貯存多少知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學中,他鼓勵學生要勇于探索自然的奧秘,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他把自己珍藏的地理、自然、歷史文獻和文物拿給學生們看,開闊他們的視野。
有一次參觀完了,他指了指眼前的巖石標本,問愛因斯坦:“請你回答一下,這里的巖層方向如何?”
愛因斯坦的回答是非常失禮的:
“教授先生,我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
雖然頂撞了教授,但他對這位老師還是感激不盡的,因為是這個老師把他領上了獨立思維的道路,這是他一生中所見到的最好的老師之一。
多年之后,他贊揚這位先生說:“這是個多么奇妙有趣的人啊!”
他經常把這所學校和德國中學相比,他覺得這是一所極好的學校,充滿了自由主義精神,教師的威信不是*夸大的權威來維持的,而是*他們的質樸精神和嚴肅態度,這比德國中學*權勢統治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建立在行動自由和意識到自身責任上的教育比那種呆板的訓練要強得多。
狹義相對論最早就是在這個自由的環境中產生的。
這兩種教育制度的對比,使他對教育頗有一些精湛的見解。
他認為小孩子像一株脆弱的幼苗,不僅需要鼓勵,更加需要自由,如果沒有自由,他注定會夭折。而教師們往往有一種錯覺,他們以為自己的責任心強和用強制的手段會增進學生觀察和探索的樂趣,實際上是完全不符合兒童和青年的心理的。這好比一頭健壯的猛獸,當它不餓的時候,如果硬用鞭子趕它吃食,特別強迫它吃那些不喜歡的食物,那它也會喪失貪食的習性的。
這短短的一年,對愛因斯坦來說是美好的。但這畢竟不是這個少年的全部理想和生活,平時如果無事,他總是避開眾人去獨自思索那個世界之謎。
1896年夏天,愛因斯坦已經滿懷信心,他要重新報考聯邦工業大學。此時,他已放棄了德國國籍。這次他沒有失望,終于考上了。
(選自《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時代》,大連出版社1997年版)
3.跨越百年的美麗(梁衡)
1998年是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里宣布一項驚人發現,他們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臺。瑪麗·居里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則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里。
關于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5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鈾鹽可以使膠片感光,這是天然放射性。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立即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物質世界里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別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后,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冰山露出了一角。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后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尸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堿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瑪麗揉著酸痛的后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么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終于,經過3年又9個月,他們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氯化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它還會自動放熱,一小時放出的熱能融化等重的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