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復習重點資料
凝:凝滯不動。
飲yǐn歸客:為歸京的人餞行。飲,給……喝,請人喝酒。
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意思是說紅旗在冰雪中僵凍,遇風也不能翻動。掣,牽曳。
去時:分手上路的時候
聽取:聽到。
見:出現。
二、作者的掌握
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于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谷梁傳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元嘉九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后漢書》。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侯,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后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后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并稱“三史“,盛行于世。而諸家《后漢書》,除袁宏《后漢紀》外,都相繼散亡。于是范曄《后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范曄《后漢書》的記述,起于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脫脫,字大用,13XX年生于蒙古貴族之家。脫脫自幼時拜浦江名儒吳直方為師,十六歲即精通經史,且武功超群,膂力過人,被任為內宰司丞兼成制提舉司達魯花赤。
史載脫脫施政期間,革除舊政,減免賦稅,選儒臣以勸諫。內外皆稱其為賢相。
1348年,脫脫升為太傅,幾乎集朝政于一身。他力排眾議,堅持主張“開渠修河,利農通運”。當時黃河決口,使山東境內的州縣皆遭水災,方圓幾千里內的人民飽嘗水患之苦。而朝中主管官員,置若罔聞。脫脫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專督治河。
在元王朝走向衰落時,他主持修纂三史,即遼、金、宋三史。并將其列為中國的二十四史內。
由于脫脫的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才使順治統治的前期社會略趨安定。1355年12月,脫脫受人誣陷,削去官職,流放云南,行至大理騰沖,被哈麻假借皇帝旨意,用藥酒毒死,死時42歲。脫脫死后十余年,元朝即告覆亡。
畢沅(1730~1797年),字湘衡,號秋帆,因從沈德替學于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清經史學家,文學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援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年)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后,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其墓在吳縣木瀆,1970年發掘時,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畢沅博學多才,精通經史,旁及語文學、金石學、地理學,并善詩文,一生著作頗豐。他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輯佚,編纂了許多有價值的著作,尤其在經學與史學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經學方面著有《傳經表》、《通經表》等,并撰《墨子集注》,直接指明誹墨始于孟子,提出《墨子》作為一種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在史學方面,他最大的成績是撰修了《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