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復習重點資料
岑參(715~770),江陵人,自幼家境貧寒,二十歲時到長安求仕,天寶三年(七四四)中進士,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后出為虢州長史,關西節度判官,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于成都。岑參的詩,題材多樣,想象豐富。特別是幾次隨軍出塞,描寫邊塞最為擅長,與高適齊名。他的邊塞詩以具有特色的語言,鮮明的情調,把西域地區的雄偉壯闊、綺麗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戰、遠戍思鄉,將軍逸樂、戰士悲苦等等內容都寫入詩中;熱情地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祖國而英勇抗敵的戰斗精神。歷來被認為是“邊塞詩”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個。有《岑嘉州集》。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仛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三、重溫經典知識
《包拯》
一、解釋加點字
第歸,殺而鬻之(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
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 )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雖甚嫉惡( )飲食如布衣時( ) 不偽辭色悅人 ( ) 死不得葬大塋中(
二、一詞多義
1.知 知天長縣()亦知其名 ()
2.其 其人遂無以對 ( )亦知其名 ( )
三1. 題目解說:本文選自《宋史•包拯傳》,選人教材時作了刪節。“傳”是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司馬遷創設紀傳體史書編寫體例,此后歷代以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紀傳體的形式。一般來說,“傳”主要敘述傳主的生卒、地望、職官、生平事跡等內容。
2. 文章分析
第一段突出包拯為官機智;第二段突出他為官廉潔;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辯、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為官剛正、執法嚴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寫,第四段則穿插了側面描寫。第一、三段記敘較具體,第二、四、五段記敘較概括。
3. 翻譯句子
①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