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七上29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1.讀準字音,積累詞語如訓誡、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朗讀、復述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課文,理解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情感與價值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重點難點】
1.復述故事情節,整體感知課文,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設想】
1.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2.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3.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后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2.讀一讀,寫一寫
蘊含(yùn ) 訓誡(jiè) 顫抖(chàn )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著眼(zhuó) 納罕(nà)(hǎn) 暈倒 (yūn) 頭暈目眩(xuàn)
二、整體把握
1.檢查學生自讀效果,默讀速度,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約1500字,4分半鐘看完。
★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爬山的原因?
★文中記述了幾個人去攀爬懸崖?其中兩個有名字的分別叫什么?
★文中提到,孩子們所攀爬山的懸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心理有怎樣的變化?
★“我”是怎樣爬下懸崖的?當時“我”的心理狀態又是怎樣變化?
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