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人教七上23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設計者:蔡瑞豐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文的象征意義及其蘊含的哲理,培養朗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2.朗讀——運用“自助餐式的學習菜單”,自主、合作、探究。
3.學習作者為實現理想百折不撓、堅持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朗讀、鑒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嘗試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學習著名詩人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現在先朗讀課文。
二、朗讀課文
要求 :
(1)讀得字正腔圓。
學生默讀全詩,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讀準字音。
重點字詞:癡(chī)想 隱秘 誘惑 喧騰 瞬(shùn)間
(2)讀得抑揚頓挫。
注意誦讀中的語氣、語速、語調、停頓、重音等。
三、出示“學習菜單”,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
“自助餐式”的學習菜單:
讀一讀:如果你喜歡朗讀,可以通過朗讀精彩語句來品味詩歌深意!
吟一吟:倘若你愛好吟詩,可以吟誦與本文內容、情感相關的詩歌!
說一說:假若你擅長積累,可以講一個和文章內容有關的故事。
講一講:或許你善于表達,可以講述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悟!
賞一賞:也許你長于鑒賞,可以多角度賞析課文。
問一問:或者你善于發問,可以 向 老師、同學質疑,請求幫助解決!
四、學生自主學習過程
學生可能有以下選擇。
1.賞一賞!
(1)多角度賞析!
(內容)這首詩抒寫詩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給人的啟示。
(人物)這首詩寫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我”;寫出了為了實現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奮斗的“我”……
(時間)第一節寫“我”童年時期;第二節寫“我”長大以后!
(事件)第一節寫“我”渴望“!;第二節寫“我”追尋“!!
(心理)第一節寫“我”的向往、困惑、失望和沮喪;第二節寫“我”的感悟及堅定的信念。
(方式)第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第二節寫“我”和讀者的對話。
(主旨)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決不放棄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寫法)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與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
(2)句子及語言賞析。
①“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
賞析:“癡想”說明作者小時候總是神往于山那邊的新天地,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小時的“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美妙的幻想!
②“媽媽,那個海呢?”
賞析:無限的困惑、失望、沮喪,無限的向往與渴望!
③“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賞析: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說明“我”的希望落空了,就連山也鐵青著臉怪“我”癡心妄想!
④“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賞析:“一次又一次”強調失望的次數多;“一座座”強調遇到的困難多;“一次次”強調了“我”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