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人教七上23
1.知人論世,找準情感突破口。
欣賞任何一首詩歌,總要對它的作者和它所誕生的時代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否則,我們的欣賞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領會情感美,知人論世是第一步。同時,從創作規律來看,詩人平時積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種契機的觸發,才能演繹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傾瀉在字里行間,這種契機就是情感突破口。找準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詩歌旨趣、領會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發詩人寫作靈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種事物、一次經歷或一個念頭。艾青正是因為一次被捕、一場大雪,想到了身世凄涼的大堰河,從而引起了對她的懷念、追憶乃至歌頌,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鑒賞詩歌,找準了情感突破口,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就會更便捷,對情感美的領會就會更深刻。
2.避實就虛,咀嚼詩歌真味。
在詩歌創作中,詩人的主觀情感,往往通過具體的生活圖畫和自然形象來展現,是以實寫虛的過程;那么,閱讀鑒賞時,我們就得用詩意的眼光避實就虛,慢慢咀嚼出詩歌的真味。以實寫虛,化抽象為形象,這是詩人創作的高超本領;避實就虛,反復咀嚼又是我們領會情感美的巧妙途徑。
3.由表及里,品讀形象寓意。
閱讀和鑒賞詩歌時,我們要學會品讀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測詩人物化的情緒,領會詩歌的旨趣。由表及里,通過品讀形象寓意去發掘情感內涵是領會情感美的重要渠道。
二、 展開想象、感受形象美
詩歌除了以情動人外,還以形象給人以美的感受,高爾基說得好:“在詩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詩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閱讀鑒賞現當代詩歌也是如此。對詩中具體形象的感受和體味,往往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詩歌中的形象分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無論是托物言志,還是借景抒情,都能讓我們陶醉其中,感受詩歌的形象美。具體而言,可參考如下方法去鑒賞詩歌形象。
1. 觀照背景,步入典型環境。
感受詩歌的形象美,欣賞者必須把握詩人的社會經歷、氣質、個性以及詩歌的社會背景,步入詩歌的典型環境中,才能準確地把握、深刻地領會詩歌的形象。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鑒這種傳統技法,把祖國比作“年輕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爐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形象呢?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我們便會一目了然。觀照背景,步入典型環境還能幫助鑒賞者領悟到詩作中的“這一個”形象,把握形象的獨特性、典型性。只有走進詩人的寫作環境,探測詩人的內心情感,步入詩歌的典型環境,才能品析到形象的差異,感受到獨特的形象美。
2.調動積累,張開想象的翅膀。
想象不僅對于詩人的創造是一種必要,對于讀者的欣賞也是一種必要。可以認為,詩人通過想象創造出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象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也就是說,可以將自己想象成詩中的人。調動積累,在想象中體會形象,真是美不勝收。
3.體察物象,剖析寓意。
縱觀中國詩歌形象,自然界的物象占據著顯著地位,歷代的詩人總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尋求屬于自己的新鮮活潑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現當代詩人承繼這一傳統并且發揚光大,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筆下的那一塊“礁石”,臧克家筆下的那一匹“老馬”,曾卓的筆下那一顆“懸崖邊的樹”,都以其生動感人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體會這一類形象的美,欣賞者要學會由此及彼地聯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體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礎上把握形象的寓意,從而領會形象的意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