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設計
(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要讓學生感受到、體會到。這個題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
三、總結
這篇科學小品文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多種說明方法、恰當的說明順序,介紹了宇宙里有什么以及宇宙的特點,讓我們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發了我們探索宇宙奧妙的興趣。
【資料寶藏】
1.名師教學案例
上海特級教師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時,課文里有這樣一句話:“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這時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萬萬等于多少?”這時大家都笑了起來,有一個學生說“萬萬不等于億嗎?”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問題的學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師覺得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于是她問:“既然萬萬等于億,但是這里為什么不說宇宙里有幾千億顆星星,而卻說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呢?”這一問,學生們都啞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不用‘億’用‘萬萬’有兩個好處,第一,用萬萬聽起來響亮,億卻聽不清楚;第二,萬萬好像比億多。”這時同學們又笑了,其實這個同學的回答是正確的。于老師當即給予肯定,并表揚說:“你實際上發現了漢語修辭中的一個規律,字的重疊可以產生兩個效果,一是聽得清楚,二是強調數量多。”這時同學都用欽佩的眼光看著那個學生,而老師卻說:“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新的知識,是誰給予我們的呢?”這時大家都將目光集中到第一個提出問題的同學,這個學生十分高興,這對他以后敢于大膽提出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關于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后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于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有個人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后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于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來又發展為“后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大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后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