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山中避雨》學案
陶冶:
依依:
萍水相逢: 萍:
樂以教和: 以:
工尺:
(3)第二段引用的詩句是誰的?你能背會全詩嗎?
【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課文。
1、討論問題:整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二)感悟文章主旨
1、說出本文主旨。
2、“樂以教和”有什么作用?
3、繼續深入: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體驗呢?
4、聯系實際:同學們,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呢?
(三)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過程。
1、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起因:
經過:
結果:
2、請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過程。
3、在山中避雨的整個過程中,作者以及兩個女孩的心境分別發生了哪些變化?
作者:
兩個女孩:
4、本文的敘事線索有什么特點?
本文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
另一條是:
這樣,兩條線索并行,使敘事緊湊而井然有序。
第二課時
【復習反饋】
復習檢查上一課時重點知識的掌握
【合作探究】
1、精彩片段品析——課文第4自然段
(1)兩個女孩為什么說:“你會拉的?你會拉的?”若改為“你會拉嗎?你會拉嗎?”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2)作者在寫自己拉琴時,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學拉琴的經過呢?
(3)“三家村里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句中“鬧”能否換為“變”?“溫暖”有何妙處?
(4)怎么理解“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保
品析完精彩片段后,學生有重點的朗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寫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據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進行自我評析。(參見課后練習板塊)
2、寫法借鑒:體會“運用比較,突出主題”的方法。
(1)本文多處運用了“比較”,你能從文中找出幾例加以說明嗎?
如:①將作者平時與這次對音樂的不同感受作比較,突出了
②將兩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較,突出了
③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的不同特點作比較,
④將“三家村”的前后氣氛進行比,
(2)同桌互相討論:“比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3、拓展提高:感受文中閃爍的多種美。
4、總結延伸:豐子愷不愧為文學家、畫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他的作品處處閃爍著多種美的色彩。
(1)同學們也要學會用自己的眼去發現美,用自己的心去體會美,用自己的手去創造美!
(2)音樂可以調節心緒、陶冶情操,還有助于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和諧相處。你是否有過難忘的欣賞音樂的經歷?請以“音樂”為話題,談一下你對音樂的感受。
【課后訓練】
1.說說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