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四、你怎么看待百草園的趣味和三味書屋的無味?
(同:都有兒童之樂,都表現了作者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草木蟲鳥的獨特感受,對有本事的人的單純崇拜,對自由、歡樂的追求。異:百革園: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土,快樂無限,樸素自然的情趣;三味書屋:嚴肅、凝重的學堂;片刻逍遙;平淡中開掘美好情趣。)
(允許學生多角度的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求知是人類的痛苦,也是人類的快樂——在價值觀上,注重學生對玩樂和求知的正確態度。)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長?是年齡的增大還是體重的增加?可以結合課文談。)
五、關于三味書屋的先生
(學情估計:學生可能會全面否定這個老師,這是不太公平的,應該引導學生讀文本,從文本中要答案。)
(這位老師不可能具備現代教育所需工作者具有的現代觀點,但他既有嚴厲可畏的一面,又有可敬可親且有趣的一面。)
六、討論課文的主題
1.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觀點?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體會。)
2.你從中獲得什么啟示?(在課業負擔沉重,學生還未徹底從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解脫出來的情況下,他們不僅向往百草園的,大概也會羨慕三昧書屋那種比較寬松而自由的學習生活的,因此應該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他們的意愿,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老師不應多加干涉)
(對文本進行這樣的挖掘,學生得到的就決不僅僅是對這一篇文章的把握,而是獲得了一種思想的啟迪,一種情感的熏陶。)
七、比較閱讀
(一)課文與《阿長與山海經》的比較閱讀
1.什么事情讓我對阿長發生新的敬意?
2.由此可見,我的興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二)課文與《五猖會》的比較閱讀
1.我在看戲前的心情怎樣?
2.是什么事讓我失去了興趣?
(三)同樣是讀書生活,為什么人物的興趣和心情有巨大的差別?
(讀的內容和方式有差別)
(比較閱讀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展視野,同時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主旨,一切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教學后記】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傳統篇目怎樣教出新理念?我認為可以另辟蹊徑,走新課程的路,大膽嘗試,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旋律,傳統與現代結合,設計富有創意的語文課。
在教學環節中我采用了激勵的評價手段激活學生,激活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課堂活動情況統計得分并記入“學生課堂活動統計表”,既及時評價了學生的學習結果,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把得分情況作為期末評價的依據,打破了學習成績只看期末成績的傳統評價模式;而且在第一課時中我基本運用傳統的教學形式,既與新課標“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相吻合,又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脈絡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利于后面學習的展開(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是新課程改革的絆腳石,更不是它的阻力,而應該成為新課改有力的支撐)。
在整個課程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我都注意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即使是第一課時中學生踴躍介紹自己在預習時查找到的有關資料,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充分調動起了他們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后兩個課時中也始終貫徹這一主線,設計了可操作性課堂活動,避免學生活動流于形式,克服了課堂上自學放羊式、討論攀談式的流弊;而且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這過程中,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都是通過學生一系列的閱讀活動來自行完成,做到了“用教材教,教學生學”,心中有教材,目中有人;最后一個環節中我設計了遷移延伸、比較閱讀,讓學生能獲得充分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擴展他們的視野.獲得對課文主題更深的理解,“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