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七下5
沈蕩片語文教研活動·《貓》教學設計
今天,4月1日,沈蕩片語文教研活動在橫港中學進行。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有效課堂教學”。我因為結對該學校語文教研組,又與姜燕蕓老師結對,所以送教學設計到該校,并由姜老師執教。雖然活動僅僅是半天的時間,但是圍繞“有效課堂教學”這一主題,我們的交流研討的氣氛熱烈。雖然活動已結束,但大家意猶未盡。受組長委托,現將本人送的教學設計實錄以下,望各位同人批評指正。
《貓》教學設計
學習目的:
1、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提高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3、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
學習重點:
學習文章的第二或第三部分,探究第二只貓的失蹤或是第三只貓的死亡所引起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在感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步驟:
一、導入新課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為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小貓。從養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貓》。
二、整體感知
1、文章寫了幾只貓?
明確:
文章共寫了四只貓,即自家喂養的三只貓和偷吃芙蓉鳥的黑貓。
2、文章按什么順序和線索敘寫了“我”養貓的情況?
明確:
養貓是全文記敘的中心,作品圍繞這個中心敘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貓與亡失為線索展開,都有發生、發展和結局,具有相對完整性。三個故事又按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串,構成了一段家庭養貓的悲劇史:得貓——養貓——亡失——再得貓——再養貓——再亡失——復得貓——復養貓——復亡失——永不養貓。情節三起三落,層層推進(板書)。
3、在作者養貓的經歷中,哪一次養貓,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第二或第三次養貓的經歷。
三、重點研討
1、快速找出文中養第二或三只貓的有關段落。
2、理解作品內容——
學生按句式說話:“讀 ,我看到了一只 貓。”
教師擇要點引導深入(引導學生從來歷、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上去認識貓):
a“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 ——一只更活潑更有趣的小貓。
這一個鏡頭,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小黃貓圓圓的腦袋、轉來轉去的眼睛、伺機捕捉的形 神躍然紙上,真是妙筆生輝。
…………
或:
b “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只很可憐的小貓。” ——一只可憐的貓。
來得可憐: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遺棄,無家可歸,幾乎為冬寒與饑餓所殺。
活得可憐: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歡它,它不活潑,不像別的小貓那樣喜歡頑游,對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潑,仍不改它的憂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憐: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
3、品味“我”的感情——
“文學作品的創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瀉”,本文在樸實的筆墨和平靜的敘事中其 實潛藏著一條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之流。
學生按句式說話:“讀 ,我體味到 。”
師范例:讀“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 太陽光暖暖地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我體味到“我”的愉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