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30
向所有困難遷移: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勇敢跨出嘗試戰勝困難的“最初的一小步”,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得以克服。
五、小結:學完這篇課文后,學會了在困境中如何做人,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這些都是我們以前所欠缺的。只要不輕言放棄,不小視“一小步”,不小勝即驕,就能沖頂成功,進入令人“驚奇則自豪”的境界。這也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
六、作業:1、p9——1 2、回家與父母一起探討課后練習二的第1題,并做記錄。
第二課時
一 檢查作業:學生回家與父母一起探討課后練習二的第1題,并做記錄。
估計有三種:
⑴即使有危險,也應一試。
⑵應該去找警察,自己不能冒險,更不能逞英雄。
⑶可以去找鄰居或其他大人。
以上三種意見,可能以同意第一種的人居多。這個結果體現了許多家長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做人品質,而不是一味保護孩子,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從這個方面引申開去,針對現在獨生子女自私、自我、怯弱等缺點,教育學生“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學問和其他”、“勇于在逆境中戰勝自己”。
二 討論
1 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 父親指點“我”爬下懸崖時,“我”的心理有什么變化?
3 在文中找出有關“說”的標點運用的三種情況。
4 請學生就杰利撇下“我”這一舉動談談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杰利夠朋友嗎?”
5 “啜泣”是什么意思?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么不同?
6 “我”的父親為什么不自己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為什么不讓“我”就在黑暗里自己爬下來?
答案:
1 課文主要[寫“我”( 跟小伙伴們爬懸崖 )的過程,寫我爬下懸崖走第一步時的動詞是( 伸、探、踩),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 小心翼翼)的心理。
2 在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細地寫出了“我”的心理變化:
最初是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
繼而是 萌發信心——“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是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是 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3 “說”的標點運用的三種情況。
①、“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②、“看見了。”我說。
③、父親說:“下來吧,晚飯做好了!”
4 結果:⑴不夠。因為既然是好朋友,就應該有情有義,所謂“患難見真情”,不應撇下“我”不管。⑵夠。因為他覺得自己幫不了我,所以離開去找大人來幫助我,他的做法很明智,而且是人之常情。
老師評議:“兩種看法都很有道理,這完全視乎你們自己的感受。我要說的是,無論怎樣,我們做人都應人都應心胸開闊,既然做朋友,就不要斤斤計較。有意見可以提,但要寬容,善于理解別人,學會坦誠相待。”
5 文中兩次寫到“啜泣”——(“我聽見有人啜泣……”)(“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含義不同。第一次是恐懼、傷心,滴下的是懦弱者的苦淚,發出的是自卑者的嗚咽。第二次卻有特殊的豐富的內涵:既有慚愧、委屈、后悔和自責,又有脫險的激動、興奮和自豪,同時又注入了對父親的感激。所以這里的“啜泣”,滴下的是勝利者的喜淚,發出的是成功者的心聲。這一復雜的內心世界的表露,上承前一次“啜泣”的恐懼感,下啟投入父親手臂后所產生的“成就感”,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兒童的心理,真切自然,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