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貓的故事》教案
教學目標:(一)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對“動物”母愛的贊美和對動物生命的珍視之情。
(二)通過分析關鍵詞,把握關鍵情節(jié),提高對敘事性作品的復述能力。
(三)品味文章運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匯所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一)對“動物”母愛的贊美和對動物生命的珍視之情。
(二)對敘事性作品的復述能力。
教學難點:
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匯所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
媒體準備:
投影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預習要求:
(一)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詞注音、釋義。
(二)朗讀全文,體會字里行間所包含的感情。
(三)在自己感悟較深的地方,寫上評注。
(四)“閱讀練習•探究”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生命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復的。不管是人的生命,還是動物的生命,都是一樣。熱愛生命,關注生命,歌頌生命,珍視生命,是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反思自己行為而發(fā)出的真誠呼喚。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著名現(xiàn)代散文家、學者梁實秋寫的《貓的故事》。
(二)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縣,后落籍北京。19xx年秋,入清華學校,開始清華八年的學習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羅拉多大學英文系四年級,1924年秋入哈佛大學研究院主修歐美文學。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1949年6月,抵達中國臺灣,長期執(zhí)教于中國臺灣師范大學。
梁實秋從1927年開始以“秋郎”的筆名在上海《時事新報•青光》副刊寫作雜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絕筆,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種。他的散文以理節(jié)情,化俗為雅,趣味醇正,蘊涵淡遠,熔性情、經(jīng)驗、學識于一爐,集雅人、達士、學者散文為一體,卓然獨立,成為繼周作人之后閑適派散文大家。
(三)檢測預習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餑餑(bō•bo) 值更(gēng) 梆(bāng)子 萬籟(lài)俱寂
嗥(háo) 如詬( gòu)如詈(lì) 跳踉(liáng) 窗欞(líng)
鼐(nài) 殫(dān)智竭力 赫 (hè) 然 緩頰(jiá)
膺 (yīng) 懲 猱 (náo) 升 夤 (yín) 夜
2. 詞語解釋。
【如怨如訴】形容樂器聲、風聲等好象在埋怨或訴說。課文中用來形容貓的叫聲。
【一之已甚豈可再乎】(錯誤、干擾等)有一次就已經(jīng)很過分了,怎么還可以有第二次呢?
【凌亂不堪】凌亂,不整齊,沒有秩序;不堪,用在消極意義的詞后面,表示程度深。
【貫通】(學術、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徹地了解。
【勢必】副詞,根據(jù)形勢推測必然會怎樣。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氣。引申為事物即將消亡或毀滅。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息,呼吸時進出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