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貓的故事》教案
最后,對不顧一切危險的偉大的母愛給予了禮贊。而母愛最感人、最重要、最實質的就是對弱小生命的保護,不顧一切的無私的守護。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愛!所以,“我”被觸動了,我們讀者也被觸動了;而無論“我”和讀者,這個觸動都不僅僅在貓的母性,還應在那個關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2. 以前后桌5~6人為一組,交流所寫的結尾。與原文比較,說說哪一種寫法更好。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明確:
對于全文來說,原文結尾其價值至少有兩個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對于動物的侵害,已經成習慣,即使覺悟了以后,往往永遠無法彌補已然的過失;第二,全文的風格是幽默的、輕松的,但是到了最后,卻不幽默了,不輕松了,而是來一筆沉重的懺悔。
從文章的情緒來看,這里是一筆抒情,和前面的幽默形成一種對比。有了這一筆,文章的情緒顯得更加深邃,結構顯得更加豐富。對于生命的珍惜是無聲的,情感的傷害是隱性的,有了錯誤是不可彌補的。缺乏文明修養的人對這樣的事情可能是沒有感覺的,只有高度文明、感覺十分細膩的人,對于生活真諦才有這樣精致的體驗。
(二)細讀課文,體會本文語言運用的特點
以課文第三自然段為例進行說明。
(學情預測:學生對各類文章都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但像本文這樣的文章,則需要他們進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讀出其中的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本文在接近口語的白話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詞語。
教師示范:看廚師懲罰貓的惡作劇。
(1)廚師對于捉到的貓向來執法如山,不稍寬假。我看了貓的那副可憐相(按:指貓被吊著),直為她緩頰。結果是從輕發落予以開釋。但是,廚師堅持不能不稍予膺懲。即在貓身上原來的鐵絲上系一空罐頭,開啟街門放她一條生路。只見貓一溜煙似的唏哩嘩啦的拖著罐頭絕塵而去。像是新婚夫婦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頭的響聲愈大,貓受驚乃跑得更快,驚動了好幾條野狗在后面追趕,黃塵滾滾,一瞬間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劃線的詞語都是很莊重的書面、文言詞語,并具有司法意味,把這些詞語用在一只貓的身上顯得不倫不類。但是,一方面,通過這些詞語可以顯示出廚師在懲罰貓的過程中的姿態和神情。另一方面,這些詞語在適用對象上,語義上出現了錯位。使其用語上構成詼諧有趣(大詞小用),以此充分顯示了作者對于廚師所表現出來的姿態和神情的調侃。
(2)“像是新婚夫婦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這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了貓逃跑時的狼狽像,同時也寫出了貓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婦度蜜月與貓為了逃命而倉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兩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卻把兩者聯系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以此更顯示了文章語言的幽默與詼諧。就為了貓給人帶來一點不便,號稱文明人的知識分子居然容忍這樣的事在眼前發生。從這一點來說,可以說是對人類的一種批判,然而又不是一般的嚴厲的批判,而是一種快樂的批判,是在會心而笑的過程完成的批判。這是幽默的特殊功能:即使是對你的批判,也能讓你笑著、舒舒服服地接受。這樣的幽默是一種文明的熏陶。
一般都可用適當的口語去代替,但這種洗煉和諧趣的表達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為“廚師對于捉到的貓,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規矩作出處理,一點余地都不留!薄敖K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