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二首
(唐)白居易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背誦《放言》,熟讀《賣炭翁》,圈劃佳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理解《放言》表達的哲理,學習古詩借用典故表達主題的寫法,領會詩歌的主題;體會《賣炭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本詩的譏諷意義。
3.感受白居易詩歌現實主義的精神和通俗樸實的風格,培養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課文提示】
1.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三大著名詩人之一,是中唐影響最大的詩人。
2.《賣炭翁》描寫了賣炭翁謀生艱難和勞動果實被掠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市”殘酷地剝削勞動人民的罪惡。
【正音正字】
蓍shī 篡cuàn 輾zhǎn 轍zhé 敕chì 叱chì 直zhí(同“值” )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滿哲理的詩作。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身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的一生雖然不像李白、杜甫那樣多災多難,曲折多變,但也遭受過排擠。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對生活的認識更清醒。他的這首詩雖然是勸解老友的,但也包含了詩人自己對生活、對歷史、對人生的很多感慨與思考。
詩歌開頭提出“決狐疑”的方法問題,接著否定了這些方法。
三四句用怎樣鑒別玉石和辨別木材,回答了這個“決狐疑”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歷史,就是時間。在歷史與時間面前,一切偽裝、一切虛假、一切欺騙終將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五六句,詩人借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通過真實的歷史人物來印證自己的觀點。周公也有被誤解的時候,王莽也有蒙蔽人的時候。
最后兩句,白居易除了安慰朋友,表達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外,也是在借機發泄自己內心的不平。
【思維訓練】(根據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 “贈君一法決狐疑”中的“贈”字有何表達作用?
鄭重其事的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
2. 本詩用了哪些例子?它們有什么作用?
本詩用了四個例子:“試玉、辨材、周公、王莽”。它們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體事例揭示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味。
3. 詩中哪些句子說明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4. 這首詩歌揭示一個什么哲理?
這首詩歌揭示了一個哲理: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來考驗。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翻譯《賣炭翁》。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翻譯:一個賣炭的老人,(終年)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
分析:一個老人孤苦伶仃地在深山老林中燒炭,已經是無可奈何之事。
原文: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翻譯:滿面灰塵透出煙火熏烤的臉色,兩鬢已經灰白十個指頭全是黑黢黢的。
分析:這兩句寫出燒炭的環境非常惡劣。
原文: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翻譯:(要問)賣炭賺得的錢作什么用?要解決身上穿的衣裳、口中吃的食糧。
分析:老人賣炭是要解決燃眉之急。
原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翻譯:盡管身上穿得很單薄,但是擔心炭賤所以還是希望天更寒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