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二則(梵天寺木塔,以蟲治蟲)》教案2
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其:這樣,這種。舊:這里是“過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個“之”,語氣助詞,無義。第二個“之”,它,指子方蟲的“天敵”。土人:本地的人,當地的人。謂:稱,叫。傍不肯:蟲名,即步行蟲。其成蟲和幼蟲都有鉗狀的鋒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蟲的幼蟲。 這一層說明天敵的出現并非偶然現象,而是“舊曾有之”。篇末點出“傍不肯”的名稱,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本文記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結構整體性以解決木塔穩定問題的生動事例,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在建筑理論和技術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層。 [錢氏據兩浙時,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 兩浙:浙東、浙西的合稱,相當于今浙江省及江蘇省的長江以南、茅山山脈以東地區。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貞明二年(916),八角九層,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這里是指重建時的木塔。錢氏:指五代時割據浙江的吳越王及其子孫。方兩三級:(木塔)才建了兩三層。方,才。級,層。錢帥: (929—988),入宋后封吳越國王及天下兵馬大元帥。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擔憂。 [匠師云:“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云:說。布:鋪排。故如此:所以這樣。故,所以。如此,這樣,指木塔不穩定。 [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 乃:順接連詞,當“于是,便”講。以:介詞,用。而:轉折連詞,當“但是”講。初:從前,當初。 以上是第一層,講建塔過程中關于塔身不穩定問題,工匠們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一個“患”字,突出了“塔動”這一主要問題。塔“動如初”,說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決這一主要問題,因為“塔動”的關鍵不在于“未布瓦”。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 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師的。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的”。貽:贈給。貽以金釵:即以金釵貽(之),用金釵送給她。以,用,把。金釵,舊時婦女別在發髻上的一種首飾。問:詢問,打聽。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 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 此:這,指解決塔動問題。易:容易。耳:語氣詞,可不譯。但:只。訖:終了,完畢。實:使堅實。釘之:釘木板。釘,用為動詞,意思是用釘子釘。之,指木板。